1949年白崇禧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之後,為何仍滯留在衡寶一帶?

1949年9月,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一個月後,白崇禧仍然逗留在衡寶一帶,並沒有向廣東或廣西撤退。而此時,林彪已經根據“大迂迴、大包圍”戰略排兵佈陣,準備三面包抄白崇禧部。

是什麼原因是白崇禧滯留在此,遲遲沒有南下呢?

1949年白崇禧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之後,為何仍滯留在衡寶一帶?

實際上白崇禧此時是急需南下去廣州的,因為他和整個桂系正面臨一個大好機遇:美國人早已對政治上獨裁腐敗、軍事上節節失敗的蔣介石政府失望透頂;他們大力的援助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以美國人急於在中國尋找一個新的代言人替換蔣介石;而桂系首領李宗仁和白崇禧這個組合顯然是最佳選擇,白崇禧甚至得到了美國太平洋海軍司令白吉爾的承諾:只要華中部隊能開到廣州,大批美元即可陸續運到廣州灣,任由白崇禧的華中部隊支配。為了拿到急需的美元,白崇禧急於撤退到李宗仁臨時政府所在地廣州。

1949年白崇禧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之後,為何仍滯留在衡寶一帶?

但與此同時,蔣介石也突然駕臨廣州,就保衛廣州的兵力部署問題,與李宗仁發生激烈爭執。蔣介石肯定是不願意桂系得到美援繼續壯大的,於是他就藉口要執行大西南的防禦計劃。認為國民黨部隊防禦的重點是西南而不是廣東,不要白崇禧部重新進入廣東。

儘管當時蔣介石在名義上下野了,但仍牢牢掌握著國民黨的軍權和財權,他絕不會坐視“李白”與美國聯手。他深知如果桂系拿到了美援,那麼無論政治還是軍事力量會立即膨脹,李宗仁就極有可能真的取代他的總統地位,這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

1949年白崇禧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之後,為何仍滯留在衡寶一帶?

而正是白崇禧滯留衡寶一帶長達一個月之久,給予了我軍圍殲白崇禧部精銳的時間。從軍事上來說,白崇禧應該稱解放軍急需休整,是攻是撤早做決斷,取得先機。但是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蔣介石的一再作梗使得白崇禧無法率部進入廣東,只能在衡陽繼續據守“湘粵聯合防線”等待時機。而正是因為白崇禧的舉棋不定,導致了他在戰役的關鍵點上喪失了主動性;因為在他滯留的這段時間裡,我們的後續部隊慢慢的已經做好了整個戰役的部署,準備圍殲白崇禧精銳,留給白崇禧的時間是越來越少,迴旋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1949年9月,林彪貫徹“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意圖,指揮四野5個軍和二野2個兵團共54萬人,分三路向白崇禧部展開圍殲。

1949年白崇禧在取得“青樹坪大捷”之後,為何仍滯留在衡寶一帶?

1949年10月9日,林彪下達總攻命令,白崇禧的“鋼軍”第七軍十幾萬人馬被擊潰,各部分散向山林隱匿,解放軍打著火把分散抓俘虜。

衡寶戰役勝利結束,白崇禧的第七軍2個師和48軍2個師,共計4.75萬人全部被殲,四野各部亦傷亡4400餘人。桂系此次雖然逃脫了全軍覆滅的命運,但白崇禧的精銳部隊全被林彪“包了餃子”,在不久之後的廣西戰役中第7軍剩餘部隊及桂系剩餘17萬人馬也悉數被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