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大禹,是夏朝的始祖,《史記》夏本紀第二有記載。關於大禹這個人物,在近代史上爭議比較大。

早在20世紀20年代,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辯”學派用“層累說”對中國上古史進行了一次檢驗,將上古的歷史與神話分開,在對神話研究的同時去校正上古史。大禹這個上古人物就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研究的。

圍繞著大禹是神話還是歷史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個多世紀了,在考古工作快速發展的今天,大禹與大禹的傳說以及與大禹治水的歷史逐漸呈現出來。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大禹畫像

遂公盨與大禹

2002年的春天,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從海外市場偶得一件青銅器,這件器物因外表鏽蝕嚴重,器底的大部分銘文被土鏽掩蓋,且文字深奧難懂,特意邀請李學勤先生進行鑑定,李學勤先生看到這件銅器後,對器物的外形、沿口下的鳥紋和腹部的瓦溝紋進行了認真研究,當讀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銘文後,認為這是一件講述大禹治水歷史的重要青銅器。斷定這件器物的年代應屬西周中期後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後,並定名為遂公盨。此後李學勤先生髮表了《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一文,載於2003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遂公盨,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器內底鑄有銘文10行98字,書法秀美,整齊勻稱,行款疏朗,文辭古奧,字字珠璣。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遂公盨及拓片

經過李學勤先生研究,銘文釋讀曰: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

差地設徵,降民監德,迺自

作配鄉(享)民,成父毋。生我王

作臣,厥沫(貴)唯德,民好明德,

寡(顧)在天下。用厥邵(紹)好,益幹(?)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

經齊,好祀無[貝鬼](廢)。心好德,婚

媾亦唯協。天釐用考,神復

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

民唯克用茲德,亡誨(悔)。

遂公盨可以說明三個問題,一是西周時有古遂國存在;二證實文獻中“遂人重德”的記載;三是說明大禹治水是可信歷史。

李學勤先生說:“遂公盨的銘文和常見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很不一樣,既沒有開頭的歷日,也沒有末尾的套話,因此乍看起來似乎不是全篇。其實盨銘首尾一貫,別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最突出的一點是與《詩》、《書》等傳世文獻有密切的聯繫,銘文前面講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盟銘‘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徵。’可以對照《尚書》中的《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還有《尚書序》:‘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大家知道,《禹貢》這篇文字,近世學者多以為很晚,《書序》更是被人懷疑。現在證明,其文句與銘文符同,特別是“隨山浚川”全同於《書序》,實在是令人驚異。”

遂國,舜的後裔建立的國家,在今山東寧陽、肥城。今山東寧陽縣西北築蛇丘縣。《漢書·地理志》說:“蛇丘,遂鄉,故遂國,春秋曰齊人殲於遂也”。酈道元《水經注》認為遂國都城在今肥城一帶。在地近肥城有許多古文化遺址,考古人員認為是古遂城遺址,遺址的地表暴露有灰、褐、紅色罐和鬲口沿、豆盤等器物陶片以及飾繩紋灰黑色較薄形小陶磚等。在一個叫南城臺子的地方,保存有很高的土臺,經考古專家研究,確定為春秋時遂國城址之一。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李白書禹穴

《春秋·莊十三年》齊人滅遂。注:舜之後,國在濟北蛇丘東北。”舜姓媯,遂人當也是。”夏商封於遂地,到西周時重新分封,後成為魯國的附庸國。春秋時代(前681年)被齊國滅亡。《左傳》、《史記》中有:“舜重之以明德。至於遂,世世守之。”說是遂國繼承了舜的德行,以德治國,世代延續。山東寧陽區域是古河水大陸澤“九河”區域,也是文獻中記載大禹治水時導水入海的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說大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東巡狩至於岱宗。有學者認為,這些地點均在山東的肥城、泰山一帶。通常認為,遂國是禹的後裔,青銅器遂公盨的發現,不僅可以證實遂國重德的記載,也說明了遂國是大禹治水的遂氏。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紹興大禹陵

大禹其史

堯舜時期,洪水氾濫,民不聊生,雖然多次的整治,但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四嶽群臣向堯推薦鯀,鯀用了九年時間,洪水仍然氾濫不息。堯舜禪讓,舜四方巡視,將鯀流放到羽山,卻任用了他的兒子禹,讓他繼續治理洪水。

《史記》夏本紀第二:“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大禹聰敏機智,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且可吃苦耐勞。與遂、益、后稷一起發動百姓分治九州水患。大禹治理洪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島,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時,還考察各地的物產,制定了“禹貢”,規定了“九州”應向天子交納的貢賦。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塗山有夏皇祖廟

大禹治水,首先從冀州開始,完成了壺口、梁山、太原、大嶽山之南、太行等工程,治理了衡水、漳水和大陸澤,然後分流“九河”導水入海。其他地域,在兗州治理了濟水和雷夏湖,將雍水和沮水匯流入澤中,將濟水引入漯水與河水匯流。。在青州地區,對淮水、淄水進行疏通,將汶水轉入濟水。在徐州治理了淮水、沂水和大野澤,並將淮水、泗水轉入黃河。淮河與大海的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在荊州域將長江、漢水注入大海。疏導了沱水、涔水,治理了雲澤、夢澤。並使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航道暢通。在治理豫州時,導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入河,疏浚了滎播湖與荷澤,還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通過治理,梁州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也已經修好;在雍州治理了弱水,使水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也跟著也匯入渭水,還將灃水匯入渭水。

大禹不僅治理了“九州”的河流,還修築了九條山脈的道路,其中開通了太行山及常山、碣石山的道路,這些道路與河流相連,形成“九州”水陸交通網絡。

大禹治理了“九河”,制定了貢賦,使天下“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舜帝與禹、伯夷、皋陶談話,對大禹的功績進行評價,大禹說: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大家敬重禹的功德,讓天下以大禹為榜樣。舜帝推薦大禹繼承帝位,後來他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

司馬遷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大禹到長江南會聚諸侯,因勞累死在苗山,為此葬大禹於此,改苗山為會稽山。

九州禹跡

大禹治水遍佈全國各地,留下了許多治水的禹跡。如浙江紹興大禹陵、安徽禹會村、四川北川禹穴溝、河南開封禹王臺、、山東禹城禹王亭、寧夏青銅神禹洞、陝西韓城禹門、山西河津禹門口;河南洛陽龍門、湖北武漢龜山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禹王碑等等。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大禹陵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狩,上會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嘆之餘,命宰相李斯撰文刻於石上以歌頌秦始皇贏政,故又名“李斯碑”。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所謂“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寢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據《輿地廣記》記載:“秦望山在(紹興)州城正南,為眾峰之極,始皇登之,以望東海”,故名。《水經注》記述“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尚在山側”。

在浙江紹興保留有許多與大禹有關的史蹟,有禹陵、禹廟、禹祠、禹井、禹穴、會稽刻石等等。

會稽刻石,秦李斯篆書。是始皇東巡六大刻石之一,風格似嶧山碑,筆致工整,結體規格化,是掌握小篆結構的重要資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

在山東禹城,《爾雅·釋文》中記載:“禹疏九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曰‘徒駭’。”意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時,用工極多,施工難度極高,眾人害怕完不成任務,所以得名“徒駭”,這便是徒駭河名由來。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在其駐足的具丘山上修廟建亭。據舊志記載: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時,曾在此以具丘為山,登高望遠,察看水勢,“具丘山”因此而得名。禹城舊志說:“禹邑城西有臺,名曰具丘,相傳禹疏九河常駐足也。”在此遺留下許多大禹治水的遺蹟,如禹息故城、禹跡亭、徒駭河、禹堤等。

唐代時將古禹城縣城南門名之“禹跡”,東門名“祝阿”,西門名“鬲津”,北門名“都陽”。具丘山有禹王亭,相傳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擴建至明代規模宏偉壯觀,明萬曆年間,翰林劉士驥作《禹跡亭記》:“城西南隅地多積水,舊名“皇城”。不知其所繇。或曰禹名此,蓋禹行宮雲;或曰禹臺在城西十里,高十仞,廣倍之,相傳禹所憩也。”清代乾隆皇帝為之題寫“禹王亭”手跡。

根據學者們的考證,安徽省蚌埠懷遠塗山有大禹禹跡。《水經注》引用《呂氏春秋》時提到:“淮水自莫邪山,東北徑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當塗縣之故城也。”“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縣即其地也”。《呂氏春秋》及《水經注》提到的禹墟,在今安徽蚌埠的禹會村。在懷遠附近,有一個名為禹會村的小村子,至今流傳著“啟母石”和“臺桑石”的傳說,為塗山氏望夫化石和“啟所生處”。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禹會村遺址

1980年代,文物部門禹會村發現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使禹墟的傳說有了考古學印證。禹會村遺址分佈淮河東岸大堤,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300米。2006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試掘,發現一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龍山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2007年再次發掘,發現大型祭祀臺、祭祀坑等文化遺蹟。

《左傳》記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萬國”是指前來參加會盟為數極多的部落首領。“執玉帛”即手持貴重禮物朝拜大禹,可見會議規格之高。禹會村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及大禹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漢書、溝洫志》記載:“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以鑿龍門,劈伊闕。”《越絕書》載:“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尹闕,通龍門。”龍門在今陝西韓城、山西河津兩縣之間。禹鑿龍門最早見於《墨子·兼愛》,說:“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洩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酈道元《水經注》說:“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並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揚雄《河東賦》:“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

大禹開鑿龍門,是大禹治水最重要而又艱鉅工程之一,歷代文人為之詠唱。

河南洛陽亦有龍門,為大禹時的“伊闕”。據《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漢書》溝洫志也說:“昔大禹治水,山陵擋路者毀之,故鑿龍門,闢伊闕。”司馬光有“鑿龍山斷開天闕,導洛波回載羽觴”的名句。

孟門,在山西省壺口瀑布下游三公里的孟門山。有“天下黃河第一門”之稱,也因此得名“孟門”。《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大禹治水劈開蛟龍壁,使河水順流而下。專家在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還留有大禹治水時鑿過的痕跡。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導山導水北圖

大禹與鯀堤

河北南部太行山、古黃河、漳水、大陸澤都是禹貢九河、九澤、九州中的之一,河北南部是禹鯀時期重要的活動地區。

河北南部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略低,南部西依太行山,東部呈南部向的山前臺地,平均海撥80米,發源於太行山的數條河流加雜著自山西平原的泥沙不斷沉積,這樣使大陸澤地區多次淤塞導致古黃河水患不斷。為了治理古黃河的水患,傳說禹的父親鯀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在河南內黃、浚縣,河北邢臺、山東臨邑、冠縣古黃河的流域還保存著傳為鯀治理水患的“鯀堤”。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鯀堤是古代防治洪的大堤,又稱禹堤,鯀堤還稱金堤。西漢末年黃河氾濫,綏和二年(前7年),漢哀帝下詔“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賈讓研究了前人治理河患的歷史,並對黃河下游地區進行了實地的調查,提出了《治河策》,認為戰國時“齊與趙、魏以河為境。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說:“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勢不能遠氾濫,期月自定。”文中的“金堤”就是鯀堤,金堤的範圍是指今河北省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邢臺,河南省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省冠縣等縣。

據宋代李垂《導河書》記:“曹公所在開運渠東北有伯禹堤,蓋鯀所留也,而禹修之,世遂曰禹堤。”與河北相鄰的河南的內黃縣、浚縣等地區也保留有鯀堤。《漢書.河洫志》記載:“內黃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立有堤,蓋鯀所築”。明嘉靖版《浚縣誌》記載:鯀堤在浚縣城東,相傳禹治水於此。《大名府志》:“浚縣北有鯀堤,內黃亦有之”。《重修滑縣誌》也記述說是:“鯀堤在今硝河坡東,臨河廢縣東北。南端起於東、西白茅,歷後河、高王廟,直達於濮陽縣境,延長五十餘里……”。明代《一統志》也有同樣的記載:“鯀堤在開州城(今濮陽)西十一里,自浚縣入界。”清人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書中也記載:“更考樂史《寰宇記》雲相州安陽縣有鯀堤,禹之父所築。”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元明清大陸澤圖

在河北南部地區邢臺境內的威縣、清河、臨西、南宮等縣保存有古堤,地方誌書中稱為鯀堤,現古堤寬15米,現保存高度7米左右。關於鯀堤的走向,民國版《臨清縣誌》記載:“自尖冢起,北經張堤、倉集鎮、堤口、呂寨入曲周”(指今威縣)威縣境內保存長度約20公里。清康熙版《威縣誌》記載:“鯀堤自堂陽延入甘陵,經威縣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裡者,三面瀕堤。上寬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清河縣境內大堤北而西北行至威縣東小莊、孫莊等村,再向北折入南宮境,堤勢漸緩。

歷史上為了防止水患,歷代曾多次對大堤進行了修築。2004年7月,配合邢、臨高速公路的建設,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門對鯀堤(呂寨南高速公路段)進行了一次局部的發掘。發掘大堤上寬34米、高4.5米。在大堤的夯築層發現有唐、宋磚瓦、陶瓷殘片、殘夯石等。考古部門認為這段古堤應為宋代時修築的。考古人員又據夯土層堆積情況推測,大堤在宋代時曾多次修築。

宋代司馬光有詠鯀堤詩:“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堤封百里遠,生齒萬餘家。賢守車才下,疲人意已紓。行聞歌五褲,京廩滿郊墟。”

關於大禹文化的研究,在中國先秦史學會的指導下,在全國各地展開了不同深度的討論。山西、山東、四川、河南、安徽、浙江等地都進行不同深度的研究工作,相對來說,河北的禹鯀文化研究還比較落後。河北及周邊地區在禹貢時期為九州之冀州,各個地理志及先秦辭典籍都指明古河水流經河北地區,並在太行山東麓形成大陸澤,河北南部地區有黃河故道和大陸澤遺址,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新發現,沿太行山東麓山前臺地及環大陸澤地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分佈密集,為研究禹鯀時期的文化提出很多新的材料,結合出土文獻、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會揭示許多新的問題。比如說寧晉縣有堯臺村、歷城村。堯臺村傳為堯舜禪讓的地方,歷城村旁有土山歷山,已被大水衝平;漢置歷鄉侯國、歷鄉縣。《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莽曰:歷聚”。《地形志》:“癭遙有歷城,在今寧晉縣東二十五里。”傳為舜耕歷山的地方。《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這些記載和傳說雖然確有學術上的可商榷的地方,但為我們研究堯、舜、禹鯀時期的文化提供了可參考的線索,給研究禹貢時期文化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