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手握百萬雄兵為何不起兵造反?七個原因,個個致命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湖南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入縣;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曾國藩手握百萬雄兵為何不起兵造反?七個原因,個個致命


其間,太平軍從廣西進軍湖南,圍長沙,克武昌,輕取沿江州縣,江南大震,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幾乎就是天下第一家了,弟弟做到總督,哥哥是大士兼兩江總督,天下半數督撫出於他門下,至於軍隊實力更不用說,直轄兵力十幾萬。當時的滿清八旗部隊早就不堪一擊。曾氏集團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聲望實力達到頂峰,李秀成被俘自白,如果曾國藩這個時候選擇趙匡胤式“黃袍加身”,勾聯李秀成,以湘軍為骨幹,輔以太平軍試問誰能抵擋?
曾國藩有過造反想法嗎?他為什麼沒有造反?
據“湘軍志”和時人記載,上述兩人正是對曾“勸進”的積極分子。據記載,曾國荃、彭玉麟等10餘名湘軍大將曾聯合上書對曾勸進。曾國藩手書"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對聯表示自己無意造反。
曾國藩一生患皮癬,渾身都是鱗片一樣的東西,有人附會說這是龍鱗,是帝王之相。曾國藩能不動心嗎?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最終,曾國藩成了滿清的最後一塊柱石,死後追諡文正。


曾國藩手握百萬雄兵為何不起兵造反?七個原因,個個致命


前思後想,認為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造反,原因大概有這幾條:
一、個人問題。曾國藩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寧可“求闕”,也不求全。忠君衛道思想嚴重,主觀造反願望不夠強烈。
二、時機問題。湘軍鼎盛時期十幾萬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擄掠,等待早日衣錦還鄉的匹夫了​‍‌‍​‍‌‍‌‍​‍​‍‌‍​‍‌‍​‍​‍‌‍​‍‌​‍​‍​‍‌‍​‍​‍​‍‌‍‌‍‌‍‌‍​‍‌‍​‍​​‍​‍​‍​‍​‍​‍​‍‌‍​‍‌‍​‍‌‍‌‍‌‍​。當年姜維鼓動鍾會造反,司馬昭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歸不會為主將賣命。
三、李秀成勢力是個雙刃劍。雖然有軍事價值,但是一旦加以利用,對曾國藩的聲望影響太大。曾氏集團的下屬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義的地主階級,一旦要與這些他們心中的“逆匪”“長毛”共事,恐怕沒等清政府來剿,內部先亂了。
四、湘軍內部不統一,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這兩大巨頭肯定不會對曾國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為了洗脫嫌疑,一旦曾氏造反,打得最積極的恐怕就是這些羽翼已豐的門生。
五、曾國藩嫡系勢力沒有人才。湘軍最有才幹的幾個已經自立門戶,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國荃,鮑超等要麼實力有限,要麼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開國元勳的料。


六、當時是個爛攤子外因就很簡單了,造反即使成功,還要面對清軍殘餘勢力,捻軍,各地民間武裝,以及湘軍內部的分裂,更關鍵的是外國的侵略威脅。曾國藩打天平天國比較恨,對付外國人比他的門生差多了。


曾國藩手握百萬雄兵為何不起兵造反?七個原因,個個致命


七、清政府早有防範:早在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攻佔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不過有大臣密奏說曾國藩一介閒官居然能招募數萬兵眾,不是朝廷之福。這就動了滿清害怕漢人的心病,從這時起,已經開始防範曾國藩勢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時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並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綜合這些因素,曾國藩不是沒有想過造反,而是沒有機會,否則歷史就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