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杜甫作為盛唐時期的大詩人,成就是多方面的,人們常以“眾體兼備的集大成者

”稱他。但對於“眾體兼備”的讚詞也有不少人未予認同,對於杜甫的絕句歷來頗有些微詞,特別是明代的幾個詩論家發表了不少“杜不擅絕”的議論。楊慎在《升庵詩話》中稱:“杜子美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胡應麟的《詩藪》中也有相似論調:“子美絕句無所解,不可法也。”“盛唐長五言絕,不長七言絕者,孟浩然也;長七絕,長五言絕者,高達夫也;五七言俱工者李白;五七言俱無所解者,少陵也。”楊、胡是兩個頗具影響的詩論家,因此,“杜不長絕”之論此後很有些市場。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杜甫雕像

該如何來看這個問題呢?上世紀60年代初馬茂元、夏承燾先生皆曾撰文論述杜絕,認為杜早年甚少作絕句,其絕句大部分作於蜀後,曾受民歌影響,其絕句風格與王(昌齡)、李(白)迥然不同,是走的另一條路。並指出《戲為六絕句》等對於“論詩絕句”的創格作用。實際上都在為“杜不長絕”辨駁,但馬茂元先生似乎也說過“應該承認,在杜甫詩中,絕句確實是個比較薄弱的環節”一類的話。讓人覺得對杜絕的肯定還不夠堅決。實際上夏、兩先生在文中都引了明人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中的一段話:“杜子美《漫興》諸絕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詩人蹊徑。”應該說李東陽的“超出詩人蹊徑”之論十分有見地。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竹枝

杜甫被譽為“眾體兼備的集大成者”,正是就杜甫對每一詩體都進行了創格性的改造而言的。為杜贏得“詩史”聲譽的“三吏三別”一類作品是他對樂府詩的創新,杜之前詩人皆以樂府舊題作詩而杜甫卻“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開創了“新題樂府”一體,元、白繼之,新樂府蔚成風氣。初唐王勃、楊炯與沈(全期)、宋(之問)使五律成熟定型,在杜手中更趨精進,並使七律也隨之發展,“晚年漸於詩律細”,不僅使七律在形制上更趨精嚴,且使原本酬答應對於宴飲之際的詩體承載了更多更深刻的內容。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杜甫作詩意境

五古,杜以《詠懷五百字》與《北征》等煌煌鉅製將詠懷、記遊融於一體,使敘事、抒情、議論在這種體制中得以自由揮灑。當然,他也不甘於墨守前人絕句寫作的陳規。在絕句的寫作上,他傾注了不少心力。李白、王昌齡那些高華綿邈、言近旨遠,被譽為“神品”的七絕是有其背景的,那正是浪漫氣息濃郁的盛唐時期,而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的真正的創作黃金期實際上在安史之亂後,嚴格說來,劃他入中唐更合理些。杜甫今存絕句138首,除四、五首作年難考外,基本上都是人蜀後所作。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杜甫雕像

這些絕句受巴蜀民歌竹枝詞的影響且不說,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也很值得我們注意,他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他自道“老去詩篇渾漫與”,這基本上指的是絕句寫作,其絕句不少以“漫興”、“漫與”、“戲為”為題就很能說明問題。但這只是一種創作心態,並不表示不認真、這如同繪畫的工筆與寫意,書法的楷隸與行草,寫意畫或行草書並非粗率不認真之作。實際上這樣一種從絕句開始的“漫興”、“戲為”的寫意方式的變格,影響了整整一代的宋詩,看看那些宋人絕句吧,北宋的四大家歐、王、蘇、黃,南宋的楊、範、陸諸大家,其絕句不也都與杜有血脈之緣,而絕少盛唐王、李的那種高華氣息嗎?僅此一端,杜絕之功已不可輕沒。而《戲為六絕句》對於論詩絕句的開創已不僅僅是詩歌創作的問題了,它已把詩的功能擴展到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領域了。再來看看杜絕是否較其他詩體“

薄弱”。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詩歌意境

《漫成一絕》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絕句漫興九首(選一)》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流水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成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絕句二首(選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代詩聖杜甫寫絕句時的態度是取了一種輕鬆、隨意的態度

春風花草香

不必引《江南逢李龜年》、《贈花卿》那樣的名篇,但看前引數作,不管五言七言,不管寫景抒情,不是均能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麼?而且那種隨意瀟灑之致不也透露著一種淵融的大家風範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