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成就是多方面的,人们常以“众体兼备的集大成者

”称他。但对于“众体兼备”的赞词也有不少人未予认同,对于杜甫的绝句历来颇有些微词,特别是明代的几个诗论家发表了不少“杜不擅绝”的议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称:“杜子美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胡应麟的《诗薮》中也有相似论调:“子美绝句无所解,不可法也。”“盛唐长五言绝,不长七言绝者,孟浩然也;长七绝,长五言绝者,高达夫也;五七言俱工者李白;五七言俱无所解者,少陵也。”杨、胡是两个颇具影响的诗论家,因此,“杜不长绝”之论此后很有些市场。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杜甫雕像

该如何来看这个问题呢?上世纪60年代初马茂元、夏承焘先生皆曾撰文论述杜绝,认为杜早年甚少作绝句,其绝句大部分作于蜀后,曾受民歌影响,其绝句风格与王(昌龄)、李(白)迥然不同,是走的另一条路。并指出《戏为六绝句》等对于“论诗绝句”的创格作用。实际上都在为“杜不长绝”辨驳,但马茂元先生似乎也说过“应该承认,在杜甫诗中,绝句确实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类的话。让人觉得对杜绝的肯定还不够坚决。实际上夏、两先生在文中都引了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中的一段话:“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应该说李东阳的“超出诗人蹊径”之论十分有见地。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竹枝

杜甫被誉为“众体兼备的集大成者”,正是就杜甫对每一诗体都进行了创格性的改造而言的。为杜赢得“诗史”声誉的“三吏三别”一类作品是他对乐府诗的创新,杜之前诗人皆以乐府旧题作诗而杜甫却“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开创了“新题乐府”一体,元、白继之,新乐府蔚成风气。初唐王勃、杨炯与沈(全期)、宋(之问)使五律成熟定型,在杜手中更趋精进,并使七律也随之发展,“晚年渐于诗律细”,不仅使七律在形制上更趋精严,且使原本酬答应对于宴饮之际的诗体承载了更多更深刻的内容。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杜甫作诗意境

五古,杜以《咏怀五百字》与《北征》等煌煌巨制将咏怀、记游融于一体,使叙事、抒情、议论在这种体制中得以自由挥洒。当然,他也不甘于墨守前人绝句写作的陈规。在绝句的写作上,他倾注了不少心力。李白、王昌龄那些高华绵邈、言近旨远,被誉为“神品”的七绝是有其背景的,那正是浪漫气息浓郁的盛唐时期,而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的真正的创作黄金期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后,严格说来,划他入中唐更合理些。杜甫今存绝句138首,除四、五首作年难考外,基本上都是人蜀后所作。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杜甫雕像

这些绝句受巴蜀民歌竹枝词的影响且不说,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注意,他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他自道“老去诗篇浑漫与”,这基本上指的是绝句写作,其绝句不少以“漫兴”、“漫与”、“戏为”为题就很能说明问题。但这只是一种创作心态,并不表示不认真、这如同绘画的工笔与写意,书法的楷隶与行草,写意画或行草书并非粗率不认真之作。实际上这样一种从绝句开始的“漫兴”、“戏为”的写意方式的变格,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宋诗,看看那些宋人绝句吧,北宋的四大家欧、王、苏、黄,南宋的杨、范、陆诸大家,其绝句不也都与杜有血脉之缘,而绝少盛唐王、李的那种高华气息吗?仅此一端,杜绝之功已不可轻没。而《戏为六绝句》对于论诗绝句的开创已不仅仅是诗歌创作的问题了,它已把诗的功能扩展到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领域了。再来看看杜绝是否较其他诗体“

薄弱”。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诗歌意境

《漫成一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绝句漫兴九首(选一)》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流水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成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绝句二首(选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代诗圣杜甫写绝句时的态度是取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春风花草香

不必引《江南逢李龟年》、《赠花卿》那样的名篇,但看前引数作,不管五言七言,不管写景抒情,不是均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么?而且那种随意潇洒之致不也透露着一种渊融的大家风范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