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漢)時人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你們會知道句是誰嗎

蜀漢後主劉禪後期,雖說戰爭依舊頻繁,出現了一批驍勇善戰的武將,他們的忠勇與寬厚為鞏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是王平、馬忠、張翼、鄧芝和句扶,史稱“蜀漢後五虎上將”。

句(讀溝)扶(?--249),字孝興,巴西郡漢昌縣(今四川巴中)人,世居大姓。蜀漢後期名將,官至左將軍。寬厚忠勇,數立戰功,封為宕渠侯。

(後蜀漢)時人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你們會知道句是誰嗎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漢昌縣,和帝時置,大姓句氏。”可見,句姓是當地的大族,擁有很高的威望。該著卷十二《序志》記載:“果壯:左將軍、宕渠侯句扶,字孝興,漢昌人也。”

古時,勾姓與句姓是同一姓,二字通用。其姓最早見於《山海經》:“困民之國,勾姓。”據北宋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去聲》記載:“勾氏,舊去聲,今平聲。《蜀志》左將軍宕渠侯句扶,巴西人,今蜀川多此姓。”清著名學者張澍《姓氏尋源》記載:“澍按:句氏,季漢有句安、句扶為大將軍,晉有句方、句鈅為參軍,皆蜀人。是蜀有句姓,不始後唐也。”

再說,蜀漢帝國自公元221年建國,至公元263年滅亡,共四十三年。前後經歷先主劉備與後主劉禪兩個時代。在劉禪時代,因丞相諸葛亮主持國體以來,以及後繼者都將北伐中原、剷除曹賊立為了自己的一貫的基本國策,戰爭就沒有停下來過。蜀漢到了後期,姜維更是以北伐為主要目標,致使帝國戰爭連連不斷,國力日漸衰敗。可這一國策,使帝國不斷加大徵召青壯年入伍,不僅漢人紛紛入伍,為加強武裝力量,帝國還不斷從國內各少數民族中抽調青壯年鞏固國防,組成了飛軍、青羌軍、白眊軍、賨叟軍、夷兵等少數族兵團。

這些兵團中,尤以巴西郡的“賨人”軍團和南中“青羌”軍團最為勇猛,成為了蜀漢後期捍衛國土的精銳勁旅。“賨人”軍團,是指巴西郡一帶的原住民,他們強悍好鬥,善騎射,尚武為業,先朝秦王就是依靠這些人群平定了天下,號稱“神兵”,後世贊之為“東方斯巴達人”。

其中知名的高級將領有鎮北大將軍、安漢侯王平(宕渠人),左將軍、宕渠侯句扶(漢昌人),師友從事、儒林校尉周群(閬中人),尚書郎黃崇(閬中人),車騎將軍、育陽侯黃權(閬中人),鎮南大將軍、彭鄉亭侯馬忠(閬中人,曾人漢昌長),左將軍屬、州書佐、別駕從事馬勳(閬中人),車騎將軍參軍、尚書馬齊(閬中人),蕩寇將軍、關內侯張嶷(南充人)等。

句扶將軍,勇猛善戰,與王平將軍並稱於蜀漢帝國。

(後蜀漢)時人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你們會知道句是誰嗎

《三國志·蜀書》卷十三《王平傳》後,其傳記隨附其後:“初,(王)平同郡漢昌句扶忠勇寬厚,數有戰功,功名爵位亞平,官至左將軍,封宕渠侯。”可見句扶將軍,不但對蜀漢帝國忠心耿耿,為人寬厚仁義,善待士卒,名望僅次於王平將軍。學者諸葛元聲在《滇事紀略》中記載:“建興三年五月,武侯渡瀘水,進徵益州,從徵自趙雲、魏延外,如張翼、王平、句扶及雲長長子關興(注:後傳為關索),尤以驍勇前驅,多建奇功。”

建興十三年(235),魏明帝曹睿親率十五萬大軍,兵分五路進犯蜀漢邊境。蜀漢朝廷皇帝劉禪下旨,句扶與王平、張翼、鄧芝、馬忠、馬岱等將領受令率軍抗擊曹敵。戰中,句扶將軍數次設計誘敵深入,利用有利地形,親自率前鋒,奇襲出擊。魏軍畏其驍勇強悍,慌恐避其鋒芒,留下數百屍首,大敗潰退。蜀漢邊境再次得以安寧,句扶將軍功不可沒。

(後蜀漢)時人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你們會知道句是誰嗎

然不知何故,陳壽《三國志》沒有句扶將軍的傳記,關於他的一些具體事蹟,如今早已無法斷定了,包括他的卒年都只有大抵推定,有二種說法。

其一,蜀漢延熙十年(247)丁卯,左將軍、特進、顯明亭侯向朗年過八十病逝,句扶將軍繼任,被授予左將軍職位,並加封宕渠侯。此後二、三年去世。其二,據學者推定,延熙十年至十二年(247--24),句扶為蜀漢左將軍;而延熙十三年(250),姜維北伐,魏將郭循降蜀,即被少帝劉禪任命為左將軍。由此知前任左將軍已去世,句扶將軍也許卒於延熙十二年(249)。

句扶將軍,為人寬厚,忠誠勇敢,數立戰功,走完了他那不同凡響的一生。時人贊曰:“後張翼、廖化併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中盛讚:“忠勇寬厚。” 其後,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亦贊其:“馬德信、王子均、句孝興、張伯岐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稱美荊楚”。


參考文獻

1,《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吳金華標點,嶽麓書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華陽國志校注》,劉琳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7月版。

3,《三國志集解》,盧弼著,中華書局影印,1982年12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