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從“爛”開始,提升你的行動力

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 | 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


前言


為什麼有些事,我們會遲遲拖著不動手,而對於另外一些事,我們則會迫不及待地去完成呢?


比如有一位剛轉型做售前顧問的同學問我,很重要的事他也會拖,該怎麼解決?

我就問他什麼事拖了?


他說,老闆週一的時候交代了一個很重要的項目給他,讓他在本週六前務必寫一個售前方案發給客戶。


雖然他知道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這件事也很重要,但都週四了他還是一個字都沒寫。


我就繼續問他,你為什麼不寫呢?


他回答說,這件事實在太難了,又很怕寫不好影響了項目簽署,一想起來就焦慮,什麼事都沒心情做,這些天上班主要就是刷新聞緩解情緒了。


他的這個拖延就是由畏難引起的。


還有的人,一開始信誓旦旦地要一個月內靠寫作賺5000元,結果才寫了兩篇就打退堂鼓了。

問她為何不寫了?


她說這個賺錢太不靠譜了,兩天都寫不出一篇,好不容易憋出了一篇,發在頭條上竟然只有兩個閱讀,有一個還是自己點的,算了不寫了。


她的這個放棄是碰到困難後的半途而廢

畏難拖著不敢動手,碰到困難就半途而廢,這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事。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呢?

其實,你只要掌握好下面三招,就可以徹底跟這兩種現象說拜拜了。


01 爛開始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B. J. Fogg教授是行為設計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個用於理解人類行為的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這個模型指出個體要發生某個行為時,必須具備3個要素:

◆ 足夠的動機(Motivation)

◆ 實施這個行為的能力(Ability)

◆ 實施這個行為的觸發器 (Trigger)

普通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從“爛”開始,提升你的行動力

如果一件事你有足夠的動機,又有實施這個行為的能力,同時還有各種觸發推動你,那麼你就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比如,你這會兒很渴想喝一瓶飲料,身上有10元錢,前面又正好有一家便利店在做脈動的促銷,平時一瓶5元現在買只要3元錢。


這種情況下你很有可能就會掏錢去買一瓶脈動解渴了。


但如果你一沒帶手機二沒帶錢,別說一瓶脈動3元錢,哪怕只要1分錢,你也只能忍到回家再喝水。

因為能力不足,所以你不會實施“買一瓶脈動”的這個行為。

我們之所以會對某些事遲遲不敢動手,一拖再拖,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做這件事。


比如,老闆佈置了一個任務,讓你幫他寫一份項目彙報,並反覆跟你強調這個彙報很重要,要好好寫,三天後給他。


一想到寫這個彙報要花三天,要查很多資料,並且還要保證高質量,你心裡雖然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也知道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但依然會遲遲不敢動筆。


但如果我換個佈置任務的方法,讓你將自己知道的關於這個項目的情況先寫出來發我,隨便寫成怎樣都行。


這種情況下,你可能第一時間就會動手去寫了。


一旦你將最爛的一稿寫出來後(其實只要動手去寫了,往往都會比你原以為的“爛”要好上很多),我再讓你在這稿的基礎上修改潤色。


這麼一來一往,同樣是三天時間,你不知不覺地就已經輸出一個質量過關的項目彙報了。


因此,要動手去做一件心理畏難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抱著“爛開始”(先做著反正以後還會再改)的心態先做了再說

這樣開始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你就不會因為畏難而遲遲不敢動手了。


02 短平快


通過爛開始的方式,我們成功解決了畏難不敢開始的問題。

但啟動後,如何解決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的問題呢?

在探尋合適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為何我們會不願意堅持。

還以幫老闆寫一個項目彙報為例。


假如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開始來寫彙報了。


但一動筆就思緒萬千,一會兒想到這個彙報應該如何組織,一會兒想到這個彙報PPT應該如何美化,一會兒想到項目進度表這次應該畫得炫酷點,結果3個小時裡啥都沒寫出來。


實在是焦慮得不行,決定歇一下,第二天再來。


結果第二天,又是同樣的情況,還是思緒萬千啥都沒寫出來,而且因為距離交報告的時間又少了一天,比昨天更焦慮了。


第三天,實在沒辦法硬著頭皮瞎寫了一份報告交上去,結果老闆乾淨利落地給了一句反饋“這寫得什麼狗屎!”


請問,經過這輪折磨後,你還會再堅持改一稿發老闆不?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了,而且不但這次不會了,下次老闆再讓自己寫項目彙報的話,一定是第一反應覺得自己寫不好,然後想方設法地推辭。

這種現象就是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一個人變得畏縮,碰到挑戰就選擇放棄。

普通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從“爛”開始,提升你的行動力

但同樣的事,如果換種場景,可能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你第一天就先整理個彙報方案的思路給老闆,老闆看了後給你反饋“不錯,就按這個做”。


第二天,你按照這個思路寫了一個初稿給老闆,老闆又給你反饋“整體內容都還行,只要修改下xxxx”。


然後第三天,你將基於老闆的反饋,修改後的終稿發給他,老闆又給了你一個正向反饋“這次做得不錯,下次繼續保持”。


請問,下次如果還有寫項目彙報這樣的任務,你是不是會信心滿滿地搶著做呢?

這種現象就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我們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

你只要讓自己反覆體驗成功,就會覺得自己擅長於這類事,以後即使遇到了問題,你也不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會充滿自信地去尋求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你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歷歸結起來後,就有自我效能感了,也就不會遇到困難就放棄了。

因此,要做到不放棄,就要多多體驗“我能行”。

普通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從“爛”開始,提升你的行動力

具體做法就是把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短平快”的小步驟:

▼ 1、短:更短週期

分解出來的小步驟要在你耐心可以承受的週期內。

如果你的耐心是兩天,那分解出來的步驟最長完成周期就不能超過兩天;如果你的耐心是兩小時,那分解出來的步驟最長完成周期就不能超過兩小時。

假如你用得慣番茄鐘的話,那就更好了,標準的番茄鍾週期只有25分鐘,再沒耐心的人也能接受這個週期。


▼ 2、平:更小阻力

分解出來的步驟,除了要符合任務週期短的要求外,還要符合阻力小的要求,也就是最多跳一跳就能完成,甚至是無需要跳一跳就能完成。

如果某個小步驟裡的挑戰給你阻力過大的感覺的話,那就可以進一步將這個步驟做分解。

像給老闆寫項目彙報時,先不管質量高低,將能想到的都先寫下來再說,就是為了以最小的阻力啟動任務。


▼ 3、快:更快見效

分解出來的步驟,除了短和平,見效還要快,最好一完成就有即時的正向反饋。

在任務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你得到的正向反饋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強,任務後期遇到挑戰時你也會更有韌性去克服。

如果有些步驟沒有實際的效果體現,你甚至可以自己創造正向的即時反饋——找人給你表揚。

經過了上面的“短平快”分解,再難的任務你也可以更容易堅持下來了。


03 多迭代


通過爛開始、短平快,你既解決了畏難不敢啟動的問題,又解決了難以堅持半途而廢的問題。

但如果你想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得更好,還要做到多迭代。

還舉“給老闆寫項目彙報”為例。

將這個任務按以下兩種方式來拆解,都符合爛開始和短平快的要求。


方式一:按照先後步驟做拆解

1、先整理彙報思路

2、再按思路蒐集資料

3、製作項目彙報PPT


方式二:按照迭代的方式做拆解

1、先按自己已知的內容寫一稿粗製濫造的PPT

2、補充資料後修改出第二稿

3、調整邏輯輸出第三稿

4、做到必要的美觀輸出第四稿


普通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從“爛”開始,提升你的行動力

採用第二種迭代的方式,會比第一種按先後步驟拆解的方式難度更低,而且更容易輸出質量更高的成品。

因為它每一輪迭代的要求都不高,而且越往後迭代質量就越高。

當然迭代也不是盲目地多做幾次,要抓好兩個關鍵:


▼ 1、明確本輪的主要差距

迭代跟重複最大的區別是一輪會比一輪做得更好。

因此,你在開始下一輪迭代前,需要先明確本輪的主要差距在哪兒。


比如,你按爛開始的方式將自己所知道的項目情況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先寫出來了,那麼在你做第二稿的迭代前,你就要先明確爛開始的第一稿的主要差距是資料不全,還是邏輯不清楚。


若是資料不全,那下一輪迭代的主要目標就是補充資料;若是邏輯不清楚,那下一輪的主要目標就是調整項目彙報稿的邏輯。



▼ 2、每一輪的調整要聚焦

採用迭代的方法時,最後一輪迭代前的輸出其實都不完美,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特別是前兩輪的輸出,幾乎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到處都是毛病。

這時在做迭代時就要聚焦了,要盯著本輪迭代的主要目標來做,其它部分暫時都不管,留待以後再迭代。


比如,若第二稿的目標是要調整邏輯,那這一輪迭代就只調整邏輯,其它一概不管,哪怕看到錯別字了你不改都沒關係。


這樣你才能更短平快地完成這一輪的迭代,否則無論是完成周期還是完成難度都可能會超出你的預期,讓你喪失完成這項任務的自我效能感。


04 小結


我們總是有各種畏難而不敢開始的事,或者有各種做了一半堅持不下去半途而廢的事。

採用爛開始、短平快、多迭代的方式,你不僅會迫不及待地開始完成任務,而且你還能以更輕鬆的心態堅持下來,並輸出一個超出你期待的成果。

這麼神奇的方法,你不趕緊去試下嗎?

--------------

像這樣的乾貨文章,YouCore還有99+,主要是解決工作三年以上的職場共性問題:知識不成體系、缺乏深度思考、晉升瓶頸等。

歡迎關注YouCore,快人一步學到更多的職場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