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武寧縣城大搬遷

 1970年8月,當時的江西省革委會決定,位於永修縣的柘林水電站重新上馬,這給武寧人民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考驗,武寧縣城和12個公社將成為水淹區,很多田地、山林、屋宇、水利設施將被淹,近1/3的人口需要搬遷。

回憶武寧縣城大搬遷


   省革委會的決定下達後,武寧縣立即啟動了搬遷選址、規劃工作。最終,確定縣城搬遷至修河南岸的南市嶺上,距縣城約兩公里。縣裡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新縣城的規劃圖,9月,正式啟動了搬遷工作。縣裡成立了城建指揮部,在新縣城搭起了工棚辦公,統一指揮城建搬遷工作。各單位也都迅速抽調精幹力量,成立了由單位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遷建領導小組,負責本單位的搬遷工作。
   新縣城建在南市嶺上的一片荒地上,到處高低不平,各單位必須按照縣裡統一規劃,高削低填,平整好地基才能施工建房。而那時施工機械非常少,平整地基都是靠一鋤一鋤地挖,土一袋一袋地運。那個時期國家下撥的遷建經費很少,當時物資也較匱乏,因此搬遷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拆舊房,把磚瓦木料運過來再建新房。
   隨之而來的就是運輸問題,當時許多單位都沒有貨車,只有縣汽車隊和縣林業局汽車隊分別有十幾輛卡車,縣拖拉機站有十幾臺拖拉機。縣裡要求各單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租、借、買等各種辦法解決運輸難題。老縣城南面就是修河,修河上只有一座供行人通行的浮橋,汽車過河一直依靠一隻木質渡船人工擺渡,每次只能渡兩輛汽車。偌大的縣城搬遷,修河上無橋就成了最大的攔路虎。為此,縣裡緊急從外地請來了建橋隊伍,不分晝夜地在修河上打下了一排木樁做橋墩,架起了一座長約200米的單車道簡易橋。

回憶武寧縣城大搬遷


   當年我19歲,剛從九江師範畢業分配到縣城西寧小學,便被學校抽調參加遷建工作。我們遷建小組的文敬武老師曾學過開手扶拖拉機,為了解決材料運輸困難,根據他的建議,學校從有限的遷建經費中擠出1000多元,購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由文老師和我開拖拉機負責採購運輸。於是,我們倆就一天到晚來回在新老縣城的公路上,既當司機又當裝卸工。到新縣城工地要上兩個大長坡,手扶拖拉機馬力小爬不上去,我倆就一個開拖拉機,一個在後面推車,即使是寒冬,我們也常常累得滿身大汗。公路都是沙石路,路面盡是坑坑窪窪,開一天拖拉機下來,震得人腰痠臂痛。
   苦點累點倒沒什麼,最驚險的是開手扶拖拉機過修河上的臨時橋。因為橋是按照汽車輪距的寬度架設橋面板的,而手扶拖拉機輪距小,車輪只能壓在兩塊橋板最內側的一根木頭上,稍有偏差,車輪就會滑下橋板卡住,甚至翻到修河裡去。所以,每次過橋我們都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別的車過橋只要一分多鐘,我們則要花三四分鐘,有時急得後面的汽車司機不停地按喇叭催促我們。
   經過全縣人民5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老縣城基本拆除,新縣城初具雛形,朝陽路、人民路、古艾路等幾條主要街道基本暢通。與此同時,水淹區各公社的移民搬遷工作也同步完成,武寧人民為柘林水庫提前蓄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回憶武寧縣城大搬遷


   如今,每當我漫步在風景秀麗的湖濱北路,瞭望碧波盪漾的廬山西海,遙望著被水淹沒了的老縣城舊址時,總免不了要駐足多看幾眼。回想起那段縣城大搬遷的崢嶸歲月,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