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辛弃疾在南宋是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豪放派的著名诗人。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中,虽壮志难酬,但创下不少佳作,遗留千古。我们所熟知的他的身份是一个诗人,但同时他还是一个军人。想建功立业之心并不输给任何一个有志之士,但他命运多舛,世道不公,他也只好遗憾走下深爱的沙场。

他曾想有“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的辉煌成就,但却无奈成为那挂壁无用的雕弓。仕途如此,他只好将心中所想所念寄情于诗歌当中,在诗中闯荡山河、挥洒豪情。辛弃疾所写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被杨慎称为辛词第一,这个称号,确实也没有给错。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辛词创作的背景

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不是那个懵懂无知,一心只想建功立业的少年,多了一些阅历,也多了一丝沧桑。人生的起起落落,又岂是他能控制的呢?在公元1205年,他提出的抗金战略被否决,原因只是有损当时权益者的利益,后又被人加以诬陷,被一再贬职、流放。

这无疑是给他那满腔热血,想要精忠报国的心一次次地泼上了冷水。纵然他对人民生活困苦感到悲愤,对自己前途感到失望,国家山河再好,也实现不了他的抱负,又有何用呢?在这种背景下,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写下了这首旷世奇作,确实值得人细品。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用典手法,出神入化

辛弃疾喜爱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借以抒发情怀。他用的典故虽然多,但并不过于赘述,引用贴切,且没有留下刻意雕琢的足迹。运用客观的事实来抒发感情,运用得当,贴合主题,辛弃疾借古抒怀的功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题目,贯穿全文,使读者一看便知,此词乃以“怀古”的方法去表达现如今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状况。整个词中总共用了五个典故,意境深远,感情浓烈但却不露骨,含蓄之间又体现出跌宕起伏的内心活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引用孙权打败曹操的典故。“京口”正是孙权与曹魏相争之地,也是刘裕灭晋的地点。自然而然,就从南宋江山联想到两位英雄。

想当年,孙权盘踞在此,大败曹操。但时过境迁,孙权这样的英雄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物是人非,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也不复存在。

一词“无觅”,更是表达了辛弃疾对英雄逝去的惋惜,以及对国、对家的忧虑之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是引用刘裕的典故。在缅怀完孙权后,他又想起了刘裕,在恢复中原的时候,气势如虎,胆识与才能共存,虽生于乱世,却在这乱世中建立起刘宋王朝。刘裕两次向北伐进攻,将一百多年来被践踏的黄河以南,以气势磅礴之态,收回汉族人民手中。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一言一语,都透露出辛弃疾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佩之情。可惜,那英雄的去处,如今只是那草树覆盖的一处遗迹,斜阳照下,只有荒凉之情。

运用孙权、刘裕二人的典故,推动情绪的发展,诗人终于无法压抑心中所感,又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由古思今,想到当年的胜状早已不复存在,金戈铁马又如何,如今却只剩下荒凉之地,终究无迹可寻。当年的自己又何苦不是如此,沙场点兵化为一腔热血,现在却只能空悲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引用刘义隆的典故。在公元405年,刘义隆让王玄谟出兵北伐,但因急功近利,最后只落了个失败的下场,剩下“仓皇北顾”的结局。这句对上面刘裕典故进行了无缝衔接,同时也暗喻着殊途同归,无论是英雄还是失败者,最后的结局也都差不多。

词人这句除了感慨古代英雄之外,同时也饱含对当朝的告诫

。当时南宋王朝要发兵出征,辛弃疾劝谏他们要谨慎为之,不可鲁莽。但历史终究还是发生在了当朝身上,悲剧重演,心实痛哉!或许这个时候的他,正是处于失望至极的阶段,历史还是没有因他而改写,他实在是痛心,实在是惋惜。

回望自己一直坚持的复国理想,又还有什么意义?他无法释怀"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的过往,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深深的悲痛和失望之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引用当时金主完颜亮南侵的典故。看到如今脚下佛狸寺的情景,想当年,那拓跋焘将王玄谟军彻底打败后,乘胜追击至如今的"佛狸寺",异族人民已经侵略到国家地盘上来,但沦陷之地的人民,却还安于现状,丝毫不觉有何不妥,实乃悲哀至极。对这片土地,词人爱得深沉,对国人的无所作为更加感到愤懑和痛楚。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引用廉颇的典故。同时也是以廉颇来暗喻自己,廉颇在晚年的时候还是希望有机会报效国家,正如自己现今虽然落魄,但也想施展抱负。但相比较之下,廉颇又比自己好一些,至少他晚年有人问津。思及自己,如今无人提起,犹如将倾的大厦,又有谁会去扶呢?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在这个朝代里,多得是求而不得的人,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虽想不同于他人,却无奈时局如此,这也是他的悲剧之一。

在用典方面,词人用五个典故展开故事的叙述,耐人寻味,意境深远。

对英雄形象的深度刻画

在用典手法上,无疑辛弃疾是极其成功的,他描绘出了一幅拥有独特风格的英雄图画。在金戈铁马中,他们神采奕奕地走来,正如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但诗词毕竟只是诗词,他再也回不去当初那个时候,只得惊醒,无奈回归残酷的现实。词中,

他多次呼唤出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只为表达自己"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理想抱负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怀古思今,古今结合

这首词还有一个成功之处,那就是将怀古与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处展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但用词又不过于外露,含蓄地表达出感情。"千古江山",瞬间古代感扑来,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词人将感情融入其中,把自己四十三年的政治生涯写入其中。转换之间,流畅自然,丝毫不显突兀。

在历史洪流中,词人致力于找到惺惺相惜之辈,并假借其身抒发感情,用典准确,不繁冗多余。最后以廉颇结尾,借以自况,使词境得到扩展,实现古今融合,实乃佳作。

对比反衬的手法引用自如

用孙权、刘裕、廉颇等人与自己现在的状况形成对比,他们与辛弃疾的处境或相反、或相同,都表达出词人对现状的不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固然是个英雄,但他再英勇,也无法拯救现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当年的“金戈铁马”又将如今与过去形成对比,南宋王朝的安于现状,又跟现在有什么区别;"元嘉草草"更是与上片中的英雄事迹有明显的对比,加上引用廉颇的典故,更是将自己悲苦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每一个的典故,都有其重要作用,古今对比之中,也显示出辛弃疾写词笔法的高深。

皆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为辛词第一,这是为什么?

结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广用典故,怀古追今,将读者眼界拉长、拉广,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都对的其这“辛词第一”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