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但凡对古代文学有所了解之人,大概都对辛弃疾有一个初步印象:

辛弃疾(1140一1207),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但是,你可知晓,辛弃疾生平还是一位军事将领,且屡立战功,颇有英雄气概。与其说辛弃疾之词豪放,不如说是英雄豪气。

辛弃疾一直以英雄自许,他的英雄意识非常强烈,他有一首词说:

“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

词中说,少年时,我想当国防部长,当将军,立了功,配上帅印,再找一位美女佳人陪伴。事业爱情双丰收,那才叫爽。等到我的理想实现了,一定要饮上一千杯酒来庆贺。

三十五岁,青壮年的时候,他在南京写了一首词。当时他从北方回到南方已经十多年了,但一统天下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想辞职回去闲居,又怕被天下英雄耻笑,很郁闷,于是写了一首词《水龙吟》,词里说: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到老年,有词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尊”是使动用法,“尊中国”就是使中国受人尊敬。用现在的话说,如果重用我,我会让中国雄起。我虽然胸中有万卷书,但沉沦民间,没有人顾念我。

辛弃疾自诩为英雄,那他有没有英雄的特质呢?答案是大大地有。

1.先看身体条件。史载辛弃疾天生一副英雄长相。作为一个武将,身高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一瞪会电死你,眼光里透着一股特别的威严。精神壮健如虎,武功非常高强。

2.处事有英雄气概。从辛弃疾的几件传奇故事,看看他的英雄行为。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一、率众起义。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率众起义。南宋是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区,淮河以南是南宋的领土。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南,他从小就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因此,自小就立志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找到了机会。1161 年,金主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军队南下侵宋。辛弃疾也召集两千人起义,隶属于义军将领耿京部下,任掌书记,相当于秘书、参谋。他率众起义,不是为了当绿林好汉,而是想借助耿京的力量,共同完成恢复大业。不久,他们就招募到二十五万人,开始时耿京的部队只有一两万人。

二、追回帅印。辛弃疾到耿京部下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之前他认识一个和尚叫义端,义端手下也有几千人反抗金人的统治。辛弃疾就说服他加盟到耿京的部队。但没想到这个家伙是个投机分子,没几天就把辛弃疾掌握的帅印给偷走。耿京非常愤怒,,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之内如果我抓不到义端夺不回帅印,我自己提头来见,不用你杀我。

辛弃疾预料义端会投奔金人,判断他会走小路逃到金兵营地。于是,抄小路去堵截义端,义端一看辛弃疾来追,吓得失魂落魄,被辛弃疾手起刀落宰于马下,夺回帅印。从此耿京更加信任辛弃疾。

遇到突发状况,辛弃疾单枪匹马去解决,可以看出他的勇气。义端可以召集几千人的队伍,也不是等闲之辈,但见到辛弃疾追来,吓得要死,只能求饶。这从侧面可以看出辛弃疾有过人的武功。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辛弃疾武功有多么高强,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想象得出辛弃疾的武功是很了不起的。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三是生擒叛将。辛弃疾说服耿京投奔南宋之后,耿京派他的副手贾瑞和辛弃疾等十一人,到建康面见南宋高宗皇帝。宋高宗听说一夜之间南宋就可以增加二十五万人的军队,非常高兴,立马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也被封官。辛弃疾一行兴冲冲地返回山东。刚到海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接到情报,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二十五万的部队全部溃散。

面对这样的危机,辛弃疾会怎么办?他是满心欢喜想率领二十五万军队回到南宋,结果这二十五万军队烟消云散,怎么跟南宋交代?

在这危急关头,辛弃疾做出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冒险决定,活捉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交给朝廷审讯。他带领着五十人马,潜回到山东,到有五万金兵驻守的军营里,看到张安国正在和金兵将领喝酒。辛弃疾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酒席上把张安国抓起,快速用绳子捆绑,单手擒上马,飞奔而去。

有人怀疑这可能吗?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飞机运输设备,辛弃疾怎么可能快速从金兵营地离开?先别急。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战略思想。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和《九议》说到过他的战略战术:“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意思是天下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最关键的是要有能做而且一定能克服困难做成功的人。言下之意,我辛弃疾就是这种“能为必可成之人”。

辛弃疾十一岁的时候,就跟随他的爷爷深入金人的后方去侦察敌情,了解情报。辛弃疾有强烈的情报意识,所谓“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料想辛弃疾回到山东之后,肯定是先派人侦察敌情,了解金兵什么时候比较松懈,好趁机去抓人。“事有操纵在我,而谋之已审,则一举而可以遂成。”是说了解敌情以后,做好周密的战略部署,就可以成功,因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谓至计”。辛弃疾又说:“今之论兵者,不知虚实之势、缓急之序。而是以力搏力,以首争首。寸攘尺取以觊下,譬之驱羊以当饿虎之冲,其败可立待也。”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可见,弃疾应该是经过缜密侦察,充分掌握敌情后,做了周密的准备和部署,事先埋伏在金兵营地,再出其不意地突然出现在金兵酒席宴会上,快速把叛徒张安国绑起来飞奔而去。等到金兵将领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消失在夜幕当中了。

从这方面看,辛弃疾独闯敌营中擒叛将,也有可能

4.茶商平息叛乱。淳熙二年,在湖北湖南的交界处常德,发生一场茶商叛乱。首领赖文政纠集四百人,从湖南的常德很快打到湖北,最后打到江西和广东。朝廷派出两万正规军去镇压,都没有搞定;调换了三任提刑,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厅厅长,也无济于事。

最后派辛弃疾去,只花两个月的时间,辛弃疾就彻底平息茶商的武装叛乱。因为这次平定茶商叛乱的功劳,两年之后,辛弃疾就升迁湖北安抚使。

辛弃疾武功高强,智略过人,但只是牛刀小试几回,没能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建立不世功勋,是一个悲剧英雄。不过,词人的不幸却成就了词坛的大幸!他没有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英雄,却成为词史上开疆拓土的英雄。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几首英雄词。

《一枝花·醉中戏作》写道:

“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黄金腰下印,大如斗。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

他有擎天的千丈巨手,可以扭转乾坤;胸中有万卷书,可以济世安邦。希望功成名就之后,腰挂黄金印,像英雄一样在大街上被人簇拥着前行,尽显威风和气派。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英雄辛弃疾壮词的杰出代表。词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酒后,他把灯芯挑亮,拿起寒光闪闪的宝剑,感叹宝剑长期闲置无用。恍惚之间,他梦回年轻时点兵沙场的情景:军营里,将士们斗志昂扬,磨刀霍霍,人人都在做出兵前的战斗准备。有的在大块吃牛肉,有的弹奏着进行曲,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词人用“八百里”和“五十弦”两个典故来表现。“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就是塞外演奏着乐曲声,歌声琴声笛声响彻云天。

这“八百里”是什么意思呢?这“八百里”,原来是一头牛的名字(见于《世说新语》)。这知道八百里是一头牛的名字,就可以理解“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麾下战士,分食牛肉。而这牛肉非同一般,是上品牛肉,是名贵的牛肉,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豪迈。就像唐人王翰《凉州词》里写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样的乐观豪迈。“八百里分麾下炙”,如果用日常语句表达,是“麾下分八百里炙”,但写成“八百里分麾下炙”,句法挺异,富有陌生化效应。七言的常规句式都是“二二三”式,“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这种句式。而“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三一三”句式,读来就有一种特别的劲道。

辛弃疾:志在沙场的英雄词人的传奇人生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写出兵时的场景、出兵后与敌人作战的场面,很富有镜头感。匹匹战马像的卢,风驰电掣。的卢,也是用典。《三国志》记载,刘备在襄阳,骑着的卢马逃命时,不小心掉进檀溪水中,的卢马一跃三丈,从溪中飞腾上岸,最终使刘备脱险。这个典故,不仅写出战马的名贵,也写出匹匹战马英勇飞驰的场面态势。战斗的场面十分激烈,双方对垒激战,箭如雨下,弓箭的响声如同电闪雷鸣响彻云霄。这样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战争情景,在词史上前所未见,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另一首《鹧鸪天·有客概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鬓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既是一首英雄赞歌,也是一首英雄悲歌。年轻时那么英气勃发,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与敌人拼死搏斗。至老来,英雄无用武之地。胸中的万卷兵书,却变成了隔壁农民用的种树书。一世英雄,成了种树的专业户。历史颠倒错位,造化弄人呀!

辛弃疾是英雄人物,志在军旅,可惜壮志难酬。辛弃疾是词人,写的是英雄词。他在军事上没有建功立业,但却成为与苏轼齐名的词坛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