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辛弃疾《永遇乐》里这4个字,成大汉空前绝后的荣耀,哪4个字?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的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历来被后人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提,这两首词,曾经一直同时出现中学课本的同一课里。


辛弃疾《永遇乐》里这4个字,成大汉空前绝后的荣耀,哪4个字?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这样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虽然江山千古,但再也找不到孙权一样的英雄了。昔日舞榭歌台犹在,英雄却早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不复存在。残阳之下的那条衰草萋萋的小巷,据说是刘裕当年的居所。遥想当年,他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是何等的雄壮如虎。如今只留下这衰草遍地了。

元嘉年间草率的北伐,竟然想建立空前绝后的战功,结果是落得仓皇逃命。转眼间四十三年已经过去,遥望江北岸,似乎还能看到扬州城的战火。实在是不堪回首啊,拓跋焘祠堂香火盛,只见乌鸦啄食着祭品,祭祀的大鼓响着。可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首诗豪放,但也悲壮苍凉,表达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怆。


辛弃疾《永遇乐》里这4个字,成大汉空前绝后的荣耀,哪4个字?


在这首词里,有一个四字的词语“封狼居胥”,往往容易被我们一带而过,只说是辉煌战功,但,是什么样的辉煌战功呢,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封狼居胥这个辉煌战功,可以说在汉民族的战争史上,即使到了今天,也是空前绝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呢?封,是指祭天仪式,是古代帝王都要举行的仪式。狼居胥是一座山,在今天的蒙古国乌兰巴托东边,现在叫肯特山。谁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霍去病!而当时,是匈奴人祭祀圣地。

霍去病在16岁时做了郎官,17岁即率八百勇士参与漠南之战,击败数百于己敌人,斩杀了匈奴单于的叔父,显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19岁时,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他的舅舅卫青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武装部队总司令,骠骑将军就是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辛弃疾《永遇乐》里这4个字,成大汉空前绝后的荣耀,哪4个字?


就在霍去病当上副司令的这一年,他率部打响了河西之战,同时攻打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大获全胜,歼敌4万余众,俘虏了5个匈奴王,还活捉了120多个匈奴的王侯将相,匈奴浑邪王被迫臣服大汉。

22岁那年,霍去病发动漠北大战,以5万精兵突破纵深,直插蒙古高原深处,奔袭两千余里,寻找匈奴主力决战,打败匈奴左贤王率领的主力部队,这次匈奴损兵折将七万多人。

就是这次大决战胜利后,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在这里宣示主权。这就是因为这次战争,才有了后来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冲天豪气。

这样的战功怎样来比喻呢?我看过一位作者是这样比喻的,我觉得十分贴切,所以引用在这里:

霍去病发动的这个战役,就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某位将军,率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灭了日本几十万军队,还俘虏了日本大量军官。而且,最重要的,还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举行了一场浩大的仪式,把靖国神社里日本人的排位全部毁了,还写上一句话: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


辛弃疾《永遇乐》里这4个字,成大汉空前绝后的荣耀,哪4个字?


这是不是前无古人?是不是后无来者?确实如此,那是大汉最辉煌的荣耀。辛弃疾在词里用上这个典故,是说当时的皇帝好大喜功,也想学霍去病建立不世之功。

可笑的是,一个偏安的小朝廷,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冒然发动战争,又没有霍去病这样的杰出军事家,怎么可能赢得胜利呢?结果只能是“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自比廉颇,自然也自比霍去病,但是,他的雄伟抱负一生未能实现,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所以,他来到井口北固亭时,不由得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让后人咏叹至今。

朋友们对于“封狼居胥”这4个字还知道哪些史实?欢迎写下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