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八人被捕,先後斬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長


戊戌變法,八人被捕,先後斬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長

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官員時,一共抓捕八人,他們分別是徐致靖、張蔭桓、譚翤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


但七天之後,即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斬首示眾的,只有後面的六人,被稱為“戊戌六君子”。


上面排第二位的張蔭桓,曾於1897年代表中國赴倫敦參加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六十年慶典,之後又去了法國、德國、俄國、美國,長期從事外交與洋務活動,得到列強的出面干預和挽救,暫時得以免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慈禧以“張蔭桓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等空洞無實的罪名,下令將他“發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管束”。但一年之後,任性的慈禧先向列強宣戰,發覺風大、風緊吃不消,又趕緊求和,然後把怨恨傾洩到對開戰有異議的大臣身上,最先想起曾長期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恨得後槽牙發酸發痛,下令在戍所將之處死。張蔭桓於1900年7月31日被殺,時年六十四歲。是繼六君子之後為變法捐軀的又一人,也是參與變法的朝廷大員中的惟一殉難者。


所以,嚴格來說,慈禧處死變法者一共是七個人,張蔭桓可稱戊戌變法第七君子。


唯一僥倖逃過死難的,是徐致靖。


徐致靖其實是慈禧第一個下令要“斬立決”的人。

戊戌變法,八人被捕,先後斬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長

徐致靖是江蘇宜興人,生於1844年,是光緒年間的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禮部侍郎屬於從二品,屬於朝廷大員。


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徐致靖以外患日迫,亟思變法圖存。1898年上疏光緒皇帝明定國是,以一定心,而維時局。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緒帝推薦並主張破除資格錄用的。


戊戌政變發生後,九門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撲了個空,急得不得了。


其實,當時徐致靖完全不知情,只是外出訪友去了。回家聽家人一說,不慌不忙,穿好朝服,莊嚴肅穆地到刑部投案請死,心如止水,氣定神閒。


家裡幾個子侄知他此去必死,一方面通知其遠在長沙的長子徐仁鑄來京收屍,一方面準備好上等棺材,單等朝廷開刀問斬。


9月28日,朝廷要對變法人員行刑了。


徐致靖的次子徐仁鏡嚇傻了,喃喃自語,不能動彈。


侄兒徐仁録去路上迎接徐仁鑄;另一個侄兒徐仁銓帶人抬著棺材趕往菜市口。


菜市口裡看熱鬧的人圍了個人山人海、水洩不通。


突然有人尖叫:“差使來了,頭一輛車一定是徐致靖!”


徐仁銓抬眼遠眺,但聽得幾聲炮響,順治門洞裡湧出了一支人馬。


街上好事的市井之徒繼續大喊道:“差使來了!”


緊接著,又有人大喊:“奇怪,怎麼頭一個斬犯不是徐致靖而是譚大人呢?”


果然,只見第一輛囚車上是譚嗣同,第二輛是楊深秀,第三輛是楊銳,第四輛是林旭,第五輛是劉光第,最後一輛是康廣仁。


徐仁銓目睹六人依次倒在血泊中,看大刀王五收了譚嗣同的屍。圍觀的人群都散了,也沒見伯父被綁出來,便吩咐下人把棺材抬了回來。


原來,徐致靖已經由“斬立決”改為“斬監候”。


徐致靖何以得此免死待遇呢?


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個難解的謎。


徐家“一門三翰林”統統被革職了。徐仁鑄到了北京後,上奏疏請求代父坐牢,未準。


徐致靖在獄中讀書養性,並沒有後悔自己捲入維新運動。


他對前去探監的侄婿言謇博說:“我們主張變法改制,效法明治維新,可謂對症下藥,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相信,將來還要走此路,這是大勢所趨,少數人阻撓不住的。”

徐致靖精通中醫,在獄兩年,常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八國聯軍進京,釋放全部犯人,徐致靖不走,他說:“我是大清國的犯官,判我絞監候,現在外國人開監放囚犯,我不能聽他們的命令”。


最後是刑部尚書貴恆代奏請命,慈禧從西安發來赦旨,才出獄南下,在杭州姚園寺巷定居。


徐致靖出獄南下時,徐仁鑄已患肺病去世。

時有人集一聯:


不孝男徐仁鑄,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


昧死臣譚嗣同,末學新進,罔知忌諱,幹冒宸嚴。


徐致靖何以能大難不死呢?


徐致靖外孫許姬傳後來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披露了其中內幕:

戊戌變法,八人被捕,先後斬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長

徐致靖的父親徐偉侯曾於1847年與李鴻章同時在考棚應考,當時李鴻章得了瘧疾,文章未完成,渾身打擺子,拿不起筆,大嘆 “今科無望,完了”。徐偉侯恰好在隔壁,關切地問:“你做了幾篇?” 李鴻章說只謄清一篇,還有兩篇是草稿,來不及修改就病倒了,無力完篇。徐偉侯非常仗義地說:“給我,我代你整理抄寫,遞進去試試。”結果李鴻章一舉中了進士。


可以說,徐、李兩家淵源非同尋常。


故人之子落難,位極人臣的李鴻章不可能見死不救,他找榮祿幫忙:“年侄徐子靜,是個書呆子,好唱崑曲,並不懂新政,你給講個人情。”


榮祿很多地方要仰仗李鴻章,就勉為其難,去找慈禧太后求情。


他一看到判罪名單,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斬立決”,下面是譚嗣同等六人。


榮祿轉述了李鴻章的話,說“徐致靖就是個書呆子,整天在家裡唱崑曲,吹笛子,他並不懂新政,恐怕是上當受騙。”慈禧太后不信,榮祿又說:“據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禮部右侍郎後,皇上沒有召見。”太監奉命去查檔,果然,光緒帝三個月內都沒有召見過徐致靖,老妖婆這才辭色緩和下來,動筆把“斬立決”改為“斬監候”。


還有一個問題,光緒帝為什麼三個月沒有召見過徐致靖?

戊戌變法,八人被捕,先後斬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長

原來徐致靖“耳朵重聽”,光緒帝和他交談費力,又怕走漏風聲。


如此一來,徐致靖得以躲過一劫。


不過,徐致靖似乎並不高興,在杭州,他改名為徐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自己刀下僅存的老叟。


徐致靖生命最後的幾年,常常感時傷懷地說,我活得太久了,本應該與“戊戌六君子”一同赴死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