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是不是一定要美?不美還是不是詩?

傻傻的等你回頭


詩是一定要美的,如果不美就不是詩。不過對於美的定義,需要有理性的認識。什麼是美?詩詞之美,並不是世俗之美。

所謂寫詩,便是用精煉的語言表達情感,這種精煉的語言就是一種美。詩詞的風格有多種,有的風格明快,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尖銳。無論是怎樣的風格,只要能夠切實表達情感,將情感融入到精煉文字中,讓讀者讀來覺得渾若一體,心神與之有共鳴,那就是一首好詩。


有很多人寫詩或者寫文章時,執著在一個“美”上,結果寫出的文字純粹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那樣的詩詞能是美嗎?看似華麗,實則空無一物。就如同萬千錦緞胡亂堆砌,看似光彩奪目,卻毫無價值可言。

真正的詩詞一定是有真情實感的,有情感,然後才有寫作的動力,所以那些凝練的文字便會自然流淌,自然循著“美”的軌跡。

倉央嘉措的詩詞很美,因為他的詩中有真情實感。汪國真的詩很美,因為他的詩如空山雨後,清新怡人,看似很平淡的文字,因為有了情感,所以便有了生命。

所以寫詩時,應該拋開美或者不美的念頭,只管寫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要讓所謂的“美”束縛了自己。這就好像寫古詩詞,有人非常嚴格按照格律來,甚至於靈感突發寫下的詩詞,也會因為個別地方不符格律而胡亂改動,結果改出的詩倒是不出律了,靈感卻消失殆盡。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實是可惜。


燈閱泰山


那是肯定的,詩,一定要美,詩美藝術是詩的靈魂,不美就不是詩了。但詩歌藝術的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筆墨的秀麗雄奇,各種各樣的美,各種各樣的境界成就其美。

杜甫之詩,重在韻律美,他以詩為業,格律工穩,從不馬虎。

李白之詩,重在浪漫之美,他以詩為樂,“俯視洛陽川”,“飛渡鏡湖月”,不似在人間。

王維之詩,重在山水之美,攝天地之靈氣,成個人之韻律,明月青松,花鳥流泉,無不成篇。

賈島之詩,在於下字精準,反覆推敲,惜墨如金。

詩美藝術,各擅勝長,無論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繪畫美,前人流傳的篇章,任取一篇必有一美,或兼而有之。抒家國情懷,寫大眾情感,情景交融,事理相通,別人心中能有,筆下卻無,因此易起共鳴,能領略其美。反觀現在的詩篇,寫事只見事,寫景只見景,單調空洞,雖文采華麗,卻無靈魂,畫虎不成反類犬,縱使天花亂墜,終究是廢話一堆,反不為美。


深圳鄭海洲


我認為“寫詩不一定要美”,“不美也可以是詩”。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第一點:

我認為在古代,詩形成和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抒情達意。古時候的文人雅士喜歡將自己的內心情感通過寫詩來表達出來,就像現在的我們喜歡發朋友圈來分享自己的日常一樣。但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有很多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寫文章、發朋友圈、發微博等等······

古時候,詩人喜歡將大自然的景寄寓在詩中,以大自然的清新愉悅之感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以大自然的朦朧景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愁苦煩悶,彷彿大自然是與人類的心情緊密相關的,但現代人表達大自然的時候只會在下面附上幾張優美的圖片加以修飾而已。

我們之所以覺得那些詩很美是因為詩中融合了大自然的景色與情感,以及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美。我們深深震撼於古人的細膩感以及“自嘆不如”的想法使我們有了對古詩的一定程度上的誤解:詩,一定是美的。

我們卻忘了詩的本質是——抒情達意。

第二點:

我們評判詩歌是否優美的標準不一定是死板的。我們寫詩就是為了抒發內心的情感,不一定要讓格式限制了自己情感的抒發,本是愉悅的,不能最後變成束縛自己的枷鎖。

詩,就在那裡,是否可以稱的上美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寫詩,抒發情感是本心,創造大眾美是能力。

也許往往簡潔卻寄寓深情的詩,最是優美;而辭藻華麗的卻讓人厭棄。

因為,詩的感情是那麼的純潔,散發的是另一種高尚美。

所以我認為寫詩並不一定要辭藻華麗,並不一定要“美”,不“美”的詩也是最美的詩。


輕瑤


寫詩一定要美,這就太片面。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曆史上湧現了無數的著名詩人。熟讀唐詩三百首我們會發現,詩歌美只是它的一個方面,而詩歌的魅力不僅僅是美這一點。

大詩人杜甫的詩歌,記錄事實,針砭時弊被譽為“詩史”。李白的詩歌,飄逸俊秀,天馬行空被後人贊為“詩仙”。岑參的詩歌,大氣磅礴,開創的邊塞詩,金戈鐵馬讓人熱血沸騰。李煜的詩詞,悽美婉約,在無能出其右者。


秦白陌


這個問題太過片面了,寫詩就一定得美嗎?不美就不是詩了嗎?

這裡的美是什麼?詩辭藻的華麗?還是意境的優美?

白居易的《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美嗎?

它的辭藻華麗嗎?它的意境優美嗎?都不是,它只是樸實逼真的描寫了一個賣炭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它一點都不美,不但不美,還看得人心酸,但是它就不是詩了嗎?它不但是詩,還是一首千百年來萬口傳誦的好詩。

《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美嗎?這麼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的詩,就不是詩了嗎?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美嗎?還有他的《三吏》《三別》都不美,但是誰能說這些不是詩?

……

此類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很多都不美,但是他們都是好詩,甚至很多都比那麼辭藻華麗的詩流傳得更廣,更膾炙人口。

關於寫詩,我覺得《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時,把這個問題說得很好,她說:

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還有: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這裡說,最主要的是“不以詞害意”。規則這些,都是小事,主要就是立意。

同樣,以美來判定是不是詩,也是不可取的。


落葉kv


肯定的!

詩,其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後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的事物。所以,詩首先一定要美,不美不成詩。

不管是古詩,還是現代詩,詩人都非常注重詩的節奏、韻律、遣詞造句。古詩特別是唐詩,是嚴格按韻書押韻的,在四聲、平仄、對仗方面也是有嚴格要求的。現代詩雖然不拘格式和韻律,但是也是各種藝術綜合的表現手段,蘊含著優美的意境。

另外,大部分詩配上音樂,就是一首美美的歌!

所以,不美就不能稱作詩。


琪琳寶貝


袁枚的“性靈說”的觀點是詩首先要有真情,沒有真情不足以感動人。有些流傳千古的詩句並沒有華麗的語言,甚至還很樸素,很家常。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很白話的語言,寫的也是人的很樸素的思鄉之情。當然,詩詞也要有美感,但是脫離了真情的美感是沒有基礎的。


冰心雜文


詩歌的最高追求是“有境界”。美這個字的理解本身就有爭議,怎麼叫美,難道就是寫了美景,有優美的語言嗎,這當然也是詩歌的追求之一。可是詩歌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表達的情感是多樣的,《三吏》《三別》那樣的詩歌沒有寫美景,沒有用優美的句子,也沒有華麗的詞藻,情感也不是直向通常人們所說的美的,所以算是好詩嗎?當然是了。

所以我認為,說詩歌,美的可能是好詩,不是那種美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詩歌。


無心隨墨


我覺得這個不是絕對的。

詩歌的“美”僅僅是它淺層次上的價值,而讀者對詩歌“美”的欣賞,也只是審美欣賞中淺層次的需求。

一些一眼望上去就很美的優秀詩歌,往往還具有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價值,才能獲得讀者的強烈認同和喜愛。還有一些詩歌表面看上去則是平實普通的,但因為他內涵上的深刻和意韻上的回味無窮,同樣也獲得了讀者的青睞。

所以我認為詩歌並不一定要一看上去就是美的,雖然文質兼備更完美,但是表面簡單質樸而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沉思也能算做詩歌。比如古典詩歌中的《憫農》,再比如現代詩歌中顧城的某些詩。

當然我本人對詩的瞭解很有限,認識上就比較籠統。


襟亞


寫詩未必要美。美多在於恰切的語句、優美的意境、大徹大悟的頓悟。太過華麗的詞藻有時候反而會沖淡主題,令人倍覺華而不實,言不由衷。所謂: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飾。情感的情不自禁流淌可能更能打動人心,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