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龙门石窟

“囊中有一琴,随我西南归。世无钟子期,鼓琴复何为?”

289年前,在离开洛阳、归乡云南时,他的行囊中就有一架古琴。今天我们在《穿越时空的思念》的悠悠古琴鸣音中追忆他和他的洛阳往事。

2010年,重修洛阳文庙时地下挖出三块石碑,他就是立碑之人。自此,他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往事才重回人们的视线。

今天,在洛阳,耳熟能详的很多地方,比如龙门石窟、关林、洛出书处、孔子入周问礼处、召伯听政处、诗圣杜甫故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祠、宋代大儒程颐墓、北宋名相范仲淹墓等,均有他留下的痕迹。

2017年,洛阳当地媒体曾这样说道:“转眼200多年过去,他已是故人。对我们来说,这位故人值得追忆。”

翰林出身 兼济天下


他就是张汉,清代云南临安府石屏州人,出自书香世家,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位特科翰林,也是少有的“二次翰林”(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翰林、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特科翰林)。

1723年,清雍正元年,洛阳刚结束三年大旱,张汉在京城自翰林院奉命出馆赴洛阳,任河南府知府。这一年,他44岁,在“三上公车”考中进士,再入翰林清贵事书一晃十年后,终于实现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古都定鼎门

在张汉去洛阳的83年前,闯王李自成攻克明神宗三子朱常洵镇守的这座富庶之城,自此,洛阳风光不再。接着康熙一朝六十一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版图,战争不断,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 待雍正接过帝国的大印时,盛世的背后有着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等诸多弊病。

张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顶着帝国最顶尖精英的头衔,出馆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谋福。

雍正二年初春,张汉刚抵达洛阳,他便写下《洛中谣》,“今年有麦,刈而食之。今年有棉,袭而安之。今年有雨,歌而舞之。”,他开始关心风调雨顺和粮食蔬菜,一如雍正帝所言“农为天下之本务”,正式吹响为洛阳一府十县的黎民苍生谋福祉的号角。


保护文物 不遗余力


张汉就任后,恪尽职守,在重视经济开发的同时,作为一个笃信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张汉初到洛阳就四处考察文物古迹,却发现“破败萧条、碑石荡然”,盛况不再,十分痛心,故而他决定身体力行,为考证和保护历史古迹、名人墓地竭尽全力。

1724年,确定“洛出书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易》和《山海经》都有关于河图洛书的相关记载,但从未有人在古籍提及的地点建立标志。

张汉经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认为洛书出处在洛河出口入川处,并在此立碑。额题大清,正面阴刻“洛出书处,河南尹张汉书,雍正二年腊月,永宁令沈育立”。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洛宁“洛出书处”碑

1726年,为“三程”修墓。三程夫子,指的是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和他们的父亲程珦。张汉对三程极为推崇,称“大贤在一家,河南三程夫子亦旷世一遇”。程珦墓居中,碑上刻“宋儒程伯温先生墓”,落款“翰林院检讨知河南府事石屏后学张汉敬书”;程颢墓和程颐墓分列两边,均为张汉书碑。

1727年,为“最伟大的相遇”立碑。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伟大的相遇,即孔子遇到老子和李白遇到杜甫,巧的是这两次相遇都与洛阳有关。李白和杜甫的相遇,都在书本上,而孔子和老子的相遇,除了书本,还有一块石碑存在,这就是由张汉书丹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此碑为张汉重修洛阳文庙时所立,同时他不遗余力地修建书院学宫,振兴文教。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瀍河“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

1727年,考订“诗圣”杜甫故里。诗圣杜甫籍贯在哪里?面对纷纭的记载,张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通过孜孜不倦的综合分析,最终认定杜甫为河南府巩县人。

为了昭示杜甫故里之所在地,张汉刻石立碑,正面阴刻“诗圣故里,雍正丁未菊月石屏张汉立”。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巩义“诗圣故里”碑

同时也考订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籍贯在河南府孟县,并以《孟县韩昌黎祠》为题作诗。

张汉在河南府知府任上六年,面对诸多残缺古迹,曾说“余将次第修之”,无不表露着他对洛阳厚重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圣先贤、忠臣义士、历代大儒的推崇。(更多关于张汉保护古迹事迹见文末编年事辑)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文庙“河图赞”“洛书赞”碑

洛阳学者何汉儒是张汉的铁杆粉丝,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寻张汉在洛阳留下的痕迹,“有清一代,著力保护洛阳古迹者,当属雍正初河南知府张汉”。这是何汉儒对张汉保护洛阳文物的评价。

刚直不阿 为民请命


1729年(雍正七年),洛阳再次大旱,这是自1720年以来十年间洛阳的第五个荒旱年,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张汉对此忧心忡忡,于是查明洛阳下属各州、县灾情,并向上司禀报,请求上奏朝廷,给与赈灾。

当时的河南总督正是因大力推行雍正新政而深得信任的田文镜,雍正帝称之为“模范疆吏”。现存最著名的朱批就是雍正帝回复田文镜的“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雍正回复田文镜的朱批

但田文镜对洛阳的旱灾却隐匿不报,反而谎称丰收民安。荒旱越来越严重,饿殍遍野,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卖儿鬻(yù)女。

对此,张汉愤然上奏《请赈河南荒旱疏》,为民请命。疏中直言河南总督田文镜匿灾不报之实,对民生疾苦置若罔闻,并直言批评上级官员的所为等。张汉因此得罪田文镜,被上奏朝廷弹劾,最终被免去官职。

面对严重的旱灾,张汉在被罢职前多次祈祷神灵护佑,祈求龙王降雨,他在《告城隍文》中写道:“又春以来,天灾横行,半载于兹,尽吾郡数百里之封。郡五家不疠,家无人不疫。人心惶惶,靡有宁处。……汉为民父母,独忍于心?……汉用是蠲吉沐浴而朝,垂涕泣而道,敢昭告于神明,乞上达天听。”从中可以感受到张汉心系百姓,为百姓担忧之心,然而谁料直道难容,最终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对于此次罢职,张汉并未求助亦未辩白,而是无愧于心,淡然处之。他在《释负吟自叙》中写道:“不知官如负重之苦,不知罢官如释负重之乐。甚矣,夫无官一身轻也。

但张汉在离开洛阳前在《别洛》一诗中又这样写道“恋阙情亲绝赐环,不才宜弃竟须还。杯深别泪无多酒,鬓省乡愁只欲斑。车可重来问洛水,客难轻去爱崧山。离亭柳色浑无赖,触忤行人驻马攀。”,可见张汉并不像他自己说的“无官一身轻”,他还是真挚地热爱洛阳这片土地,甚至还有些放心不下、难以释怀。

1745年(乾隆十年),即张汉被罢职16年后,洛阳重修县志时,将张汉列为“名宦”、“循吏”,是对其担任河南府知府时功绩的肯定。

离洛后记


张汉被罢职的第二年,山东发生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雍正帝下令免两地钱粮。对此,时任山东河南总督的田文镜上奏称河南还没有发展成灾害,士民踊跃缴纳赋税,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完成收税。雍正帝准之。

1731年,由于有河南灾民外逃至江浙乞讨,田文镜隐匿河南水灾的事情终于败露,对此雍正帝下诏说:“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不能抚绥安集……”,同时命已经70岁的田文镜回京养病。

对此,很多后来人都认为雍正帝包庇田文镜。其实,雍正帝心中自有一杆秤,他的江山有诸多弊病,需要在吏治和税收上强力改革,而“酷吏”、“能臣”田文镜是推行其改革方针的最佳人选。于雍正和田文镜来说,比起危及江山社稷的官吏贪腐和税收亏欠的问题,洛阳地区十年一见的自然灾害又算什么呢?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十三朝古都洛阳

在田文镜以病乞休的同一年,张汉也终于回到阔别19年的家乡石屏,在滇两年后他便出游,足迹遍布中华名山大川,一如其诗言“野鹤闲云心万里”。

1736年(乾隆元年),新帝即位,开博学鸿词特科。罢职在家的张汉经乾隆帝特许入京参加乾隆二年的“补试”,御定乙等第三名再入翰林院,复原职。

乾隆帝为什么会特许张汉入京考试?

除了对张汉非凡学识和品德气节的肯定外,应该也有对其为民直言而被罢职的补偿吧!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白马寺

这从乾隆帝继位后对田文镜的评价可以窥见:“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百姓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康乾盛世的建立,雍正帝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他推行的“摊丁入亩”等新政让清朝国库充盈,为乾隆时期的鼎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这其中就有田文镜很大的功劳。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龙门石窟 张汉题“龙门”处

张汉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一生清贫自守,心怀百姓,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乾隆一朝,张汉又在翰林院十年,一生累计供职翰林院二十年许,一直到68岁因年老疾重才辞官,再次回到家乡石屏,从此全心于讲学兴教直到80岁与世长辞。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古都定鼎门

快300年了,洛阳人民没有忘记张汉,“石屏张汉”这四个字,依旧记录在洛阳的古籍、古建、古碑上。张汉也许不是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刚正的人品气节及身体力行保护中华文化的心,我们不能忘。

这就是,一个云南人守护古都洛阳的故事……


张汉赴河南期间编年事辑


1723年(雍正元年)

十月二十六日,自翰林院出馆,赴河南。

1724年(雍正二年)

春,谒韩昌黎祠。

七月,谒新安城吕坦庵夫子墓。

立“岳武穆行军过此”碑。

秋,登香山寺。访少林寺、苌弘墓、女娲墓。

冬,立“洛出书处”碑。过二程墓。立“召伯听政处”碑。

1725年(雍正三年)

两谒吕坦庵夫子墓。

端阳,修河南府崇圣殿。

夏,访关羽墓。

九月,修白居易墓。

1726年(雍正四年)

夏,重修“三程”墓。

修洛阳关冢庙。谒邵雍祠。

续修《河南府志》。

1727年(雍正五年)

修洛阳文庙,立“孔子入周问礼碑”。题壁龙门。

八月,修范仲淹墓。

九月,立“诗圣故里”碑,建“杜工部祠”。

中秋,于嵩阳书院 课士。

十月,拜谒关陵,并立“关壮缪陵”碑。

1728年(雍正六年)

清明,谒吕坦庵夫子墓。

十月,修洛阳上清宫。

1729年(雍正七年)

清明,谒吕坦庵夫子墓。

七月,罢职。

1730年(雍正八年)

羁洛。

再次遍访古迹,如杜工部祠、龙门石窟、崆峒山、香山、汝州温泉,白马寺、韩昌黎墓等。

1731年(雍正九年)

春,离洛。

人物志: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洛阳龙门石窟

参考文献:

[1]袁嘉榖.石屏县志 //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2]张汉.留砚堂诗选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3]李燕清.张汉散文研究 // 云南大学,2018

[4]杨全.河南府文庙清代张汉所立三碑与文庙建筑布局考 // 洛阳民俗博物馆,2018

[5]王兴亚.清代张汉保护河南古迹的措施及其影响 //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

[6]张广英.张汉在洛阳 // 洛阳晚报,2017

[7]何汉儒.张汉碑刻述略 // 河洛春秋,2000


图/为你舞步、杨全


致阅读到此的你

2018年的2月13日,我们推送了第1篇文章。一年以来,我们共完成了65次推送,大约每6天推出一篇,数量不多,但却符合好友间的见面频率——6天左右聚一次,增进情感又互不影响,这个节奏刚刚好。

我们希望保持文章的高质量,我们希望大家每次阅读都有收获。不论是知识还是情感上的获得,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肯定。

我们想提供一个有态度的交流空间,使那些喜欢历史、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建筑的人们找到通道,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滇南名邦——石屏。

我们还想传达一种基于传统但又开放有温度的人文审美态度,使那些原本只喜欢传统文化、传统事物的读者能够更全面看待“美”这件事。

我们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