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導語:一到夏天,一種小小的飛蟲常常給人們帶來不小的煩惱。對於蟬,很多人都感覺到非常不可思議,小小的身軀之中為何能夠爆發出如此嘹亮的叫聲?如此刺耳的聲音讓得人們遠遠的就能夠聽見,

所以這個小東西常常成為擾亂人們精神的存在。然而如果仔細去傾聽,其傳唱的內容隱隱透出了千年前的寂寥。

雖說蟬這個小東西的叫聲在現代不怎麼受人喜愛,但是在古代它可是許多文人墨客心中的明星。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可不正是形容它嗎?縱觀古今,圍繞著蟬竟然形成了一股獨特的蟬文化。無論是在詩詞歌賦、佛道兩教還是在器紋繪畫方面,都存在著它的身影。蟬文化赫然成為了中華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蟬文化的萌芽與發展

1、蟬文化的形成

蟬作為一種生活之中常見的昆蟲,因為其能夠以小小的身軀發出非常嘹亮的聲音,所以很早之前就受到了古人的關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精美的玉蟬出現,可見那個時候蟬就已經開始運用於古人生活之中。但是當時並沒有記載蟬是否有些特殊的含義,而且當時的古人也有將日常生活常見事物用玉器呈現的習慣,所以並不能夠說明蟬文化的出現。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玉蟬

直到商朝時期,青銅器上出現了複雜的蟬紋,這才可以看出蟬文化的形成。因為商朝時期青銅器本身就是祭祀時候才使用到的禮器,其珍貴程度可見一般。古人對於祭祀是非常看重的,只要是出現在祭祀場地的東西,必然有著特殊的含義,唯有如此才能夠顯示出古人對於所祭祀的神明的尊敬。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紋

因此出現在作為禮器之上的蟬紋必然有著不一般的含義,而古代以某種事物為原型的文化形成必然有著一個條件,那就是要賦予這個事物一個特殊的文化含義。只有自身擁有了一定的文化含義,那麼才能夠圍繞著這個含義發展,乃至形成一種文化。因此具有特殊含義的蟬紋的出現也就標誌著蟬文化的形成。

2、蟬紋飾種類的變化

蟬紋在商至周的這段時間之中非常流行,因為它相對於饕餮紋等紋飾顯得較為簡單容易雕刻,但是又不至於過於簡單,所以蟬紋是在古人鑄造青銅器的時候最喜歡採用的紋飾之一。而且最初的蟬紋都是搭配著其他紋飾(如饕餮紋)一起使用的,它與其他紋飾一起使用就顯得這樣的青銅更加精美,意境深遠。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紋

然而隨著蟬文化的發展,蟬紋飾的種類也漸漸多了起來。主要的形成了無足蟬紋、有足蟬紋、和變形蟬紋三大類。一開始最初的蟬紋其實就是有足蟬紋,只不過後來因為需要與青銅器篆刻蟬紋相適應,所以就不得不對蟬紋進行簡化,因此也就形成了無足的蟬紋。無足蟬紋的出現讓得蟬紋在青銅器上的運用更加廣泛,進一步促進蟬文化的發展。

正如饕餮紋的異化一樣,無足蟬紋固然已經非常適合在青銅器上篆刻了,但是仍然不能夠滿足所有青銅器的器型。因此,變形蟬紋也隨之出現。變形蟬紋再保留了傳統蟬紋的大部分基礎之上,進一步改造蟬紋,使之與青銅器進一步契合,讓得蟬文化能夠在青銅器間能夠流傳的更加廣泛,造就了蟬紋在商周時期的推廣。

二、蟬文化的濫觴

1、由青銅擴展而出的蟬紋飾

通過前面的訴說,我們知道在商周時期,蟬紋飾在青銅器上非常的盛行。

絕大多數的青銅器之上都存在著這種紋飾,然而遺憾的是在當時這種蟬紋飾這只是出現在青銅器之上,在非常多的領域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可以說蟬紋飾就如當時的很多其他紋飾一樣,只是青銅文化的組成部分。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紋金璫

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隨著周朝滅亡,我國進入春秋時期。青銅器不再是禮器的代表,在生活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青銅器上的紋飾也逐漸從青銅器上脫離擴散到了其他領域。

蟬紋飾也就是其中的一批,但是的繪畫和陶瓷圖案之上也出現了蟬紋飾的蹤跡,蟬文化的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圖畫之中的蟬

當然,蟬紋飾之所以能夠擴散到其他領域,不得不說是因為它所具有的特殊含義。春秋時期是我國思想大爆發時期,許多新的思想主張就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因為蟬紋飾本身具有的特殊含義與這些新思想有著契合之處,所以很多的新思想流派就會作用到蟬紋飾,這也就推動了蟬紋的擴展。

2、蟬意象在文學上的運用

前面一直說的都是蟬紋飾如何出現與擴展,然而蟬文化可不只是蟬紋飾,蟬紋飾只不過是蟬文化的一個非常小的方面。在春秋時期蟬紋飾擴展到了其他領域之後,人們漸漸對於直接將蟬紋飾引用到自己作品之中感覺到了不妥。尤其是文人在撰寫文章的時候,想要用到蟬所代表的含義,則不可能直接引用蟬紋。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現實之中的蟬

因此,在文學領域蟬文化就表現成了蟬意象。我們知道,無論是詩詞歌賦,其中所描寫的事物都離不開對於特定意象的引用。不同的意象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所以文人們表達自己的感情絕對不會直接了當的說出來,而是喜歡藉助這些特殊的意象將自己那含蓄的情感訴說而出,因此意象成為了古人抒情達意的主要工具。

因為蟬文化的擴展,為了在文學領域獲得一席之地,蟬這就演變成了一種意象。而一開始蟬意象只有簡單的幾種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蟬意象的開發也大大提高。一大批以蟬為意象的作品出現,標誌著蟬文化濫觴時代的到來。

三、道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1、蟬與養生

在上古時期,古人生活非常的艱難,食物短缺常常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生活之中很多的動植物都被劃分到了食物的行列。

而蟬作為生活之中一種非常常見的小昆蟲,自然也被古人所注意到。雖然蟬很小且難抓,但是好在其數量眾多。因此,在很早之前就有古人食用蟬的記錄。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殼

隨著時代變化,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中醫理論體系漸漸發展起來,許多平時生活之中不起眼的事物成為了治療人們疾病的藥物。而蟬正是其中的一味藥材,因此在古人的認知之中,食用蟬及其相關的一些事物對於保持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特別是在道教的理論之中,所謂的蟬更是成為了養生的存在。道教強調養生,提倡食材應該與自然哲理相契合,因此在它的養生理論之中始終存在著天生合一的理念。因為蟬一開始蘊含的文化意義便有飲食清潔,再加上在當時的醫學之中又把蟬列為藥物,所以道教就將符合天生合一理念的蟬作為了養生的一個重要食材。

2、蟬與成仙

蟬在自然界中的生命歷程大概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四個階段,卵和幼蟲階段一個因為太小,一個因為長期蟄伏在地底下所以古人基本不知道這兩個階段。而到了蛹階段便有人注意到了,特別是蟬從蛹中出現那種震撼,便與蝴蝶羽化之後一樣,金蟬脫殼之後便可以自由騰飛與樹木之間。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蛹

在道教的思想之中,人一生應該刻苦修行,積累自己的道行,一步步接近仙人的境界。直到最終領悟天地至理,突破這凡俗的規則桎梏,成為天地眾多仙人的一員。對於許多道教的人來說這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是道教理論之中對於成仙過程的一個簡單概述。可以說,道教的成仙就是所謂的脫離凡人之體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道教仙人

這種成仙的思想與金蟬脫殼原理高度契合,因此在道教之中其實存在著用蟬脫殼來比喻成仙的存在。蟬在蛹階段時不正是凡人刻苦修煉的時期嗎?之後金蟬脫殼振翅而飛正好對應了人們領悟世間真理,不再受世俗束縛從而直接飛昇成仙的階段。因此,道教在吸收蟬文化之後,蟬在道教之中也有了成仙的意思。

四、佛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1、蟬與佛教神明

首先說到佛教與禪,其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禪與佛教。可能是因為蟬與禪同音,所以人們才會產生這種想法的。畢竟在佛教原本的教義之中是不存在蟬文化的,但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它想要在中華大力立足,則必然要經歷本土化的歷程。其中就有著對於蟬文化的吸收與作用,並且賦予蟬文化佛教的意味。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佛教

佛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最為明顯的就是佛教蟬冠的出現,眾所周知,佛教神明身邊都有著一些現實生活之中的事物存在,如佛教最為常見的蓮花。而在佛教對蟬文化吸收之後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事物,那就是蟬冠。許多的佛祖所戴的冠帽之上時常出現蟬樣式的圖案,可見蟬文化在佛教之中的應用。

2、蟬與輪迴觀念

為何蟬文化會被佛教吸收呢?這其中其實就有著對於道教的考量。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作為外來宗教想要順利傳播,則必然要了解本土宗教。因為本土宗教之中就包含了本土之中許多的文化元素,因此,佛教其實是在考量道教文化的時候才瞭解到蟬文化的,並且也知道了蟬文化在道教的地位。

古代宗教與蟬文化的交流,佛與道兩教對於蟬文化的吸收

蟬脫殼

很湊巧的是,蟬破蛹而出的時候無異於是開始了自己的第二生,這與佛教之中的輪迴觀念不謀而合。因此,這種在包含了自家文化特點的同時,又具有強烈本土色彩的事物很快就被佛教吸收了。從此,蟬身上就多出了一層輪迴的含義,也是輪迴觀念的一個載體。

結語:小小的飛蟲憑藉自己過人之處進出古人眼中,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並且擴散到了許多方面。通過了解蟬文化的萌芽和發展,我們對於古代文化的進步和蛻變也一併的瞭解。同時隨著古人賦予了蟬更多的含義,佛道兩教也紛紛對蟬文化展開了吸收和應用。這不僅大大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同時更加使得蟬文化具備一種哲理性,讓得蟬文化進一步被古人開發和運用,最終促進這一文化的輝煌。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史》

《說文解字》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古文物稱謂圖典》

《中國青銅器紋飾典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