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中專學歷的電力工人,自學AI只為了讓工友看得起病

“為了讓親人工友看得起病,我想做一點事。”

一位電力工程公司的施工工人,常年工作在信號時斷時續的深山裡,卻偏偏“不巧”迷上了人工智能。 參與阿里雲天池舉行的全球醫療AI大賽,同臺競技的不乏知名高校、企業的頂尖高手,只有中專學歷的他,單槍匹馬在戰鬥卻熱情不改。 一切的起因,得回溯到兩年前。

▍深山裡的工友們

韋雅馨是一名電力工程公司的員工,他們常年跋涉於群山峻嶺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奮鬥在基建施工一線。


​可敬:中專學歷的電力工人,自學AI只為了讓工友看得起病

電力工程公司施工工人韋雅馨

眾所周知,高壓輸電線路一般都從山上走。砂石、水泥、塔材等,全靠人力、馬匹運輸,有些鐵塔要走上2-3個小時才到。 這樣高強度、高耗力、高壓力的工作,早出晚歸的工作時長,帶來的是長期的、嚴重的身體勞損。即使是這樣,由於當地經濟發展較慢,大多數人的收入並不高。

​可敬:中專學歷的電力工人,自學AI只為了讓工友看得起病

韋雅馨家鄉

“很多人生病了也捨不得去醫院,實在拖得不行了才去,一查往往就是晚期。”基本上大家只有生大病了,才會去醫院掛號,一來貧困地區,醫療資源僧多粥少,很難排到醫生的號;二來一個CT,醫生需要查看幾百張圖片的診斷流程,人工閱片率很低。 韋雅馨想要改變卻無從下手。

▍中專生也有“人工智能”夢

深山之外,世界迎來了人工智能的浪潮。飛速發展的科技,將未來的光圈逐漸拉近。 一張街頭的宣傳單,改變了韋雅馨三十多年的生活。難得的休息日,他陪老婆去逛街,接到了關於人工智能的宣傳單,上面解釋了人工智能是什麼,以及它未來的無限可能。


​可敬:中專學歷的電力工人,自學AI只為了讓工友看得起病

韋雅馨工作

“醫療問題,也能解決嗎?”抱著這樣的疑問,韋雅馨一腳踏進了人工智能領域。然而,當他真的進去了,舉目四望,才發現困難重重。

第一隻攔路虎是知識領域的差距——英語不會、高數不行、代碼不懂。怎麼辦呢?硬啃下去。 早上8點去上班,那就6點半起床,加上午休1個小時,每天的學習時間滿打滿算能有2個小時了。 英語不會,那就下載個翻譯軟件,一字一句地翻譯,桌前成沓的英文資料,韋雅馨硬是一句一句用中文標註在旁邊;高數不行,那就一點一點上網搜索,查資料、列思路、找答案;碰到翻譯軟件翻不出的單詞,沒思路的高數,韋雅馨會去尋找網友的幫助。 磕磕碰碰,勉強靠自學和網絡搜索解決掉知識差距的時候,韋雅馨頭疼的第二隻攔路虎也趕來了。

這次是“硬件”的差距——人工智能在訓練數據過程極度依賴於算力資源。別人一個小時就可以訓練好的數據,他可能需要幾天才能訓練完,有些網絡模型還沒有辦法去訓練。

與此同時,那些來自身邊朋友的反對也不絕於耳,幾乎所有人都在質疑“你搞的這個能幹啥?”“上班這麼累了,還有閒心搞這個?”

唯一支持他的人,只有他的老婆,她雖然不會溫言軟語去鼓勵,但總是默默地承擔了更多的家務,照顧家裡的兩個寶寶。 “你想過放棄嗎?”我不禁這樣問他,我本以為他會告訴我“當然有”,但我沒想到,韋雅馨想也不想很乾脆地說:“沒有。”

不僅沒有,一直進步的他,還做成了好幾個小的人工智能項目。他找到一位骨骼專家,採用的是ssd+resnet34模型,做了一個骨質增生識別檢測的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檢測病灶的位置和類型。

鑑於專業領域的差距,韋雅馨還特地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去做了模型更新,採用了yolov3模型進行識別,提高了速度和精準度,效果也更清晰。

▍不忘初心,夢想就不會拋下你

“這個比賽,你要不要看看?”有一天韋雅馨午休時,收到老婆發來的鏈接。 韋雅馨點開一看,是“阿里雲天池比賽”,主攻的課題是“肺病CT多病症智能診斷“,提供了業內首個肺綜合公開數據集,幫助醫生實現肺部病症的輔助診斷。“我試試看”,韋雅馨毫不猶豫回覆道。

參賽後,韋雅馨才發現,這和之前參加比賽的小打小鬧完全不同,知名高校和企業的專業人才組隊參加都是常規操作,像他這樣草根出身的單打獨鬥,倒是稀奇。

算力太低,一直都是韋雅馨的軟肋,但好在這次大賽,阿里云為所有比賽複賽選手提供高性能雲端GPU計算資源,正好解決了選手間因算力差異造成的不公,也就相當於統一了"跑鞋",來測算彼此的成績。解決了算力差距的後顧之憂,韋雅馨放下心來,根據需求列模型、分析數據、跑數據、覆盤修正、接著跑數據,韋雅馨憑藉著這一股韌勁,初賽時曾一度取得第八名的成績,也讓參賽者注意到了這個獨行俠。

複賽環節需要在阿里雲上完成,面對新的訓練環境,韋雅馨有點無從下手了,不過這並沒有難倒他,他查閱官方文檔,搜索安裝教程,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在阿里雲上佈置好訓練環境。為了提高成績,韋雅馨翻閱肺CT病灶識別文案,深入瞭解病灶的類型、形狀。

在深山裡工作,時常會遇到網絡信號斷開的情況,經常前一分鐘還在跟網友激烈討論,下一秒就是“我馬上要去搬磚了、沒有網絡了,晚上再上線比賽“。或許在別人看來,這場比賽,只是他一時心血來潮才報名參加,而對於韋雅馨來說,這是他踏上人工智能這條道路的初心。

過去兩年多的每一個日日夜夜,他拼命抽時間去吸收知識,推倒重來,不斷訓練,保證每天固定的學習時間,風雨無阻。 而這次,1000小時定律終於在個人的身上神奇發了光,不斷改進的自趨力,就算看英語靠翻譯軟件,敲代碼靠搜索引擎,也一樣能拿這次醫療AI大賽廣西本地選手的最佳賽績。

參加大賽以來,韋雅馨的比賽成果——覆蓋了7大核心病灶,單個病徵靈敏度最高可達92%,7min能夠實現180例病案篩查,同時還能兼容不同類型的CT設備,預計節約醫生近一半的篩查時間,這些成果在未來,也有可能應用於醫療診斷、質檢、科研場景等。

韋雅馨說,"人工智能並非高不可攀,已經有很多現成的框架可用,如TensorFlow、Pytroch、Caffe等。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就更好了。"

對於韋雅馨來說,可能囿於年齡、學歷、責任等等,沒辦法放棄已有的生活,一往無前去追求人工智能,但夢想的好處就是永遠高懸於青空,就像每一天月光灑下來,都能照耀到夜歸人,人工智能的不斷髮展,也會讓更多的人,受到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