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7日訊 按照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上關於財稅金融改革攻堅的部署,山東不斷創新扶貧資金使用方式,握指成拳辦大事,保障扶貧資金收益的持續性和最大化。
在菏澤單縣張集鎮,大棚香菇到了收穫季節。張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立新是一位殘疾人,去年他承包的大棚今年長勢喜人,一個棚一茬香菇就能收入2萬多塊錢。
單縣張集鎮張集村村民王立新說:“原來每月中殘補貼只能領到二三百塊錢,現在這每個菌棒的純利潤就能達到3塊錢。”
從貧困戶變成萬元戶,得益於當地政府整合扶貧資金建設的香菇產業項目。在以前,鎮裡的項目扶貧資金直接分配到村,由於各村項目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很多項目就夭折了,慢慢出現了貧困戶盼撥款、可政府拿到錢又不敢用的現象。本來挺好的扶貧資金,成了燙手的“山芋”。
單縣張集鎮扶貧辦主任王培波說:“各村撒芝麻,盲目投資不知道怎麼去盤活,這一個大棚投資就十幾萬,這麼荒著,看著叫人心疼。”
如何把“金種子”變成“搖錢樹”?2017年,張集鎮啟動“種子”工程,經過市場調研後,整合25個村1800多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成立香菇種植產業扶貧示範基地,打造菌棒、香菇生產和銷售產業鏈,大棚直接建到定點扶貧村。有意願的貧困戶可以承租大棚,可以到基地打工,還可以每年領到基地的分紅。一條香菇產業鏈,讓百姓有了三種收益途徑。今年,王立新和村民合夥,又承包了五個大棚。
單縣張集鎮張集村村民朱秀英說:“看這個蘑菇很帶勁,可漂亮了,來回一趟就能出12筐,幹了三個多月,瘦了三十多斤。”
2019年,張集鎮3015戶省定貧困戶的香菇產業分紅收益達到130多萬元。
單縣張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鶴說:“現在利潤效益已經呈現,就是沒有扶貧資金,也能繼續發展下去,有發展後勁。”
結出的扶貧成果如何分配才能讓群眾感到公平公正?日照嵐山區中樓鎮想出了一種叫“大級差”的分紅辦法。牛素榮是馬家峪村的貧困戶,前幾年,她和別的貧困戶拿一樣的項目分紅。實施 “大級差分配”分紅辦法後,她因為有一定勞動能力,被劃到C類貧困戶,比B類少拿了100百塊錢。
所謂“大級差”分紅辦法,就是根據貧困程度等情況,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為A、B、C三類,分紅50%用於扶持A類貧困戶,30%扶持B類困難戶,20%扶持C類一般戶。2019年中樓鎮產業扶貧項目分紅達到134萬元,A類與C類平均差距達到800多塊錢。雖然分紅少了,可牛素榮通過在村養老院做護工,每月多了700塊錢收入。
日照嵐山區中樓鎮黨委副書記、扶貧辦主任張軍鋒說:“精準分配杜絕了“平均主義”,減少了貧困戶等靠救助、吃大鍋飯的現象,扶貧收益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2019年,山東省各級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0.2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81個,覆蓋帶動貧困人口85.93萬人。
山東財政投向產業的資金,將由無償撥款變為股權投資,這項重大改革的目的就是發揮它的最大效益。財政資金非常有限,極其寶貴,必須讓它發揮最大效益。同樣的力量,作用面積越大,作用效果就越不明顯。因此,對於財政資金的使用,不能相關部門各攥“一把米”,各喚各的“雞”,單門獨戶、單打獨鬥形不成規模效益,必須握指成拳辦大事。資金使用要因地制宜,靈活高效,變“雨露均霑”為“精準灌溉”。一個龍頭放水,這樣才能讓政策的“含金量”最大限度的實現最佳投資效益,才能最終轉化為困難群眾的“獲得感”。
閱讀更多 閃電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