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友专栏|腿上不“沾泥”的乡镇干部不合格

罗成友专栏|腿上不“沾泥”的乡镇干部不合格

“乡镇干部就是跑田坎的干部,就是‘泥腿子干部’。”

十多年前,这曾是一句流行语。在乡镇干部之间,甚至在一些会议上,乃至在媒体上,都会听到、看到这一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农民,是做农民工作、是懂农业的干部。乡镇干部就是要到田坎上与农民打交道,要下田能栽秧,上台能演讲,能给农民讲政策、讲技术,与农民打得拢堆,腿上沾着泥,说话接地气。

可如今,这些似乎有些改变。

1

“现在的年轻干部,哪像我们当年天天跑田坎,脚上满是泥,和农民吃的是一锅饭,喝的是一缸茶。”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镇干部说,如今,有些乡镇干部是下村脚上不沾泥,吃饭不进农家门。

这位干部的感受,笔者也有同感。当年在区里做乡干部工作时,几乎是天天下乡下村,靠两条腿转田坎,中午饿了,就到农民或村干部家搭伙,按规定交伙食钱;渴了,农民会递过来一个用大茶缸泡的老荫茶,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那时,经常是一大早出门,天黑才回家。虽然满身是汗,脚上沾满泥,却收获满满,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记满了村里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要求解决的问题。

为何说如今发生了一些改变呢?

这位乡镇干部说,现在有些驻村干部要传达上级的工作部署,或是要收集某项工作的情况时,就坐着车、至少也是坐着摩托车到村里去一趟。到了村办公室,向村干部传达完,或要到了相关情况和数据后,就坐着车打道回府,基本上不与农民打交道,更不要说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缸茶了。

2

乡镇干部下村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与农民之间感情的疏远。

“只要是在村里能经常见到的乡干部,就是好干部。”一位镇党委副书记到村里调研时,农民对他说,“现在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乡干部到村里来转一转。”

这位镇党委副书记说:“听了农民的这句话,心中五味杂陈。”

这也难怪,坐着车从乡镇机关到村办公室,“两点一线”式的下村,其实是把自己与农民、与田坎隔离开来,与农民话都说不上一句,又怎么能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农民的真正诉求。

笔者在与一位大学生村干部闲聊时,曾问她能叫出多少村里农民的名字。她很直率地表示,除村干部的名字外,村里的农民,确实叫不出几个来。她说,除了跟着上面来检查工作、慰问老党员时,到过个别农户家外,平时都是坐在办公室里。

到乡镇采访时,乡干部经常向笔者介绍某个村有位农民,干了件值得称道的事,但追问起这位农民的姓名和所做事情的具体情况时,乡干部就支支吾吾了:“我没记住名字,具体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我马上打电话核实。”

这样的状况,在20年前的乡镇干部身上,是非常少见的。因为,那时的乡镇干部常常要下村转田坎、进农家,驻村干部对所负责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不用翻工作笔记,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3

现在,腿上不“沾泥”的乡镇干部有增多的趋势。难道是因为如今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不需要“沾泥”了,农民也不需要“泥腿子”干部了吗?

其实不然。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乡村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需要乡村干部去引导发展,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乡村干部去带领大家改善基础设施,补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

因此,农民、农业、农村都需要脚上“沾泥”的“泥腿子”干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镇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如果脚上连点“泥土”都没有,何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因此,腿上不沾泥的乡镇干部,是不合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