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美國心理學教授梅·凱特說:“珍惜孩子們送的禮物,就是全心全意地接受孩子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把他們當作精心設計的物品、心儀的產品,甚至是滿足野心的工具。

“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伴隨著孩子的天賦和特點而來的。

孩子的性格是不可預測的。即使是最認真負責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的喜好和個性。不過,有些家長對此並不寬容,而是表現出了力量。這些父母試圖把他們的孩子變成他們想要的人。當孩子們有異議、不滿,或者乾脆提出自己的小想法時,他們會非常生氣和斥責。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為什麼不?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件事發生在我同事的女兒身上。她叫小薇。她看起來很安靜,很聽話。但上次我們野餐聊天時,我發現小偉真的很喜歡評論。例如,當一個同事的孩子在玩一輛小汽車時,她說:“我怎麼還能玩這輛小汽車呢?真無聊!”當同事們聚在一起談論新衣服時,她打斷了母親的話:“但這種款式現在不流行了。別買。浪費金錢,還土地。”,讓很多同事尷尬。只是這位同事也比較強勢,喜歡兩句話的類型沒有任何建議,大家都在背後說:“一定有他媽,一定有他女兒。”。

我在親子節目中看到的第二件事是,一個小女孩小時候被媽媽罵了,出去玩需要報案;她買不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只好買媽媽推薦的衣服,否則會被罵成“這件衣服哪裡漂亮?”?太難看了,別穿了;她做作業時不能去喝水,否則會被罵“你怎麼這麼粗心”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當孩子試圖遵從母親的意見,給自己減輕負擔時,母親反過來諷刺她:“她多大了,初中,怎麼能沒有意見?”,這讓她更加困惑。她想和媽媽談家規,大家都妥協了,但媽媽一氣之下抓起她的手稿,撕碎扔在地上,罵著:“好吧,這是對你的”,女孩很無奈,眼淚汪汪,不敢說話。

最後,由於嚴重的心理積澱,小女孩患上了抑鬱症,並試圖在學校割腕。幸運的是,被同學發現後,她及時報警,經過治療後回來了。目前,小女孩還在接受心理治療。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這類事情的數量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這不是拐賣恐慌,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一種描述:男孩女孩,遇到了堅強的父母,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缺陷,實在是太過分了。這些孩子有的走了兩個極端:受母親的影響,也會嘮叨;受母親的壓制,總是畏縮不前;有的可能在沉默中成長,成為你我身邊的人。

到2020年,我們應該對此置之不理。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1. 明確教育目的

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教孩子一些道理,還是僅僅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嘴上癮?

過於強勢的父母,往往就是犯了這種錯誤。他們喜歡沉醉在一個高位指導者的角色中,對孩子的成長指手畫腳,當孩子出現些許悖逆,就大聲斥責,把孩子貶得一文不值。孩子想畫畫,就說"成天畫這些沒用的幹嘛,不學習以後乞討嗎?";孩子想出去玩一下,就說"天天出去玩,你把這些時間花在正事上你早就成才了"——儘管孩子並沒有經常出去玩。

這種用愛包裹糖的懲罰必須放棄。每次我們說這些話,背後的想法一定是教孩子一個真理。也許你想告訴他“時機不對,你應該先集中精力學習”。也許你想告訴他“出去玩有多危險,你不應該出去”。但當你用惡毒的語言灌輸給孩子時,孩子的自尊心和同情心就會受到打擊,不僅孩子學不到真理,還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甚至叛逆。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2. 給孩子們自己的空間

我們決不應該把孩子看作無知的人。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點。在不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讓他們適當地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也許他們的孩子真的會發現自己的特長或者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東西。

比如,彈鋼琴,如果一個孩子想成為一個音樂家,我們最好不要批評他的想法,或者更嚴肅地攻擊這個孩子:“世界上有那麼多比你更強大的人,你認為你是哪個洋蔥?”是讓他進來,讓他決定是否放棄。即使孩子在中午改變了主意,他也學會了音樂,充實了自己。

很多家長陷入了一種誤解,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嚮導,需要帶孩子上一門完整的“新手課程”,所以什麼都要自己動手,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使孩子有了自己動手的念頭,他也會拋出一句話:“你知道什麼,聽媽媽的話就走”來威脅孩子。因此,當孩子長大後,他或她不知道,不敢有一個,或是太多。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3. 永遠不要情緒化地做事

如果你真的喘不過氣來,你就想開口罵。請深吸一口氣,深吸一口氣,然後靜下心來,反覆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現在是在發洩情緒,還是你真的想教育他?孩子們的想法是不是還不錯,完全可以接受?如果我罵他,他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嗎?他還會聽我說嗎?”通常在捫心自問之後,好好想想,你就會放下這些暫時的情緒。

這時,回到孩子們身邊,告訴他們你最真實的想法。你說的時候,最好是辯證的。你應該把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都說出來,這樣孩子們就有了第二次稱重的機會。記住,我們需要成為指導者,思想的提供者,而不是決策者。

美國心理學教授:“孩子是恩賜的禮物,請全心接納孩子的容貌”


親愛的寶瑪,你為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不是要避免塑造和引導他們的成長。相反,父母有義務培養孩子,幫助他們發現和發展自己的才能。正如教育家梅恩指出的:“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有兩種:接受愛和轉化愛。接受的愛是肯定孩子的本性,轉化的愛則是追求孩子的幸福。如果父母只給予片面的愛,那就太武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