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遊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迴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學有師承

作畫得名師親授,看其下筆順序,怎樣執筆,怎樣審勢,怎樣用筆、用墨、用水、用色,怎樣收拾,層層加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畫中間,片言隻語,點出關鍵,啟發甚多,銘記在心,歸後細細琢磨,回憶全過程,進益自多。如果僅得其畫稿,於此臨摹,雖然也能多少看到其用筆用墨之法,但先後不明,層次模糊,終屬隔了一層。甚至僅僅看到照片或印刷品,更屬霧裡看花,難明。所以學畫起手最好有人指點,示範。而入手之後,老師的法則,將影響終身。雖然後來有所變化,但終不能完全擺脫。所以啟蒙老師很是重要,所謂“第一口奶”。如果路子不正,後來悟到,雖欲跳出,極為吃力。這是說得到名師指授的好處。

但事情是兩方面的,有了名師,如非上智,每每為名師所圈住。老師的成就愈大,被圈住的力量也愈大,也愈難跳出。終身是老師的面目,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反不如無名師指授,自己摸索,四面八方,吸收營養,少框框限制,容易自己出新。所以條件太好,容易懶惰,躺在條件上面,害了自己,有些同志總是抱怨自己的學習條件不好,要知道,條件固然重要,一藝之成,當然需要各種條件,但現成的條件多了,也不是最好。

要自己創造條件,擠時間,深思熟慮,多方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謂“困而後學”,這樣學到的東西是深刻的。往往有這樣的情形,一本很難借到的書,時間再緊,也會加勁讀完。而自己所有的書,以為不論什麼時間都可以讀,反而不去讀它,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有些業餘作者,覺到學畫的時間少,無人指點,條件差。我認為生長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就是一個最好的條件,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題 款

一幅山水畫畫成之後,題上一段文字,可以增加畫的美觀,是一幅畫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一般題款文字,要切合畫的內容,要和畫不即不離,互相發明。不能貼得太緊,變成畫的說明書,要引導看畫者的思想到畫幅外面去,從而耐人尋味,挹趣無窮,於畫外得到聯想,以補畫面之不足。但也不能離題太遠,盡是空話,與畫毫不關聯。至於文字的組織,首貴清新簡練,立意要新,詞藻要美,這是有別於大篇文章的小品文,所以能夠做大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寫好小品文。我們可以從酈道元《水經注》、柳宗元《山水記》等著作中得到學習資料。寫好山水畫的題字,當然文體儘可多樣,小品文之外,也可用詩和詞,或白話文,也有用古人名句中可以入畫者,用作畫題。這樣用前人舊句,勾起以往遊蹤的感受,發為圖畫,我的習慣,當畫好之後,多喜寫上一段小品文,偶吟詩一首或綴小跋於後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題款的部位和格式

一幅山水畫,題款也是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題款首先要選擇地位,不能因題款而損壞畫面。大致看最上一層山頭,或左面偏高,那末右面是其題款的部位。當然也有例外。有時空在下方,或中間的左右方,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心中要有個底。

題款的字數有多少,字數多,要預先留出題款的地位。題款可以直行寫,或可橫行寫。大致畫面上山頭或樹石都是向上直立,那末題款多數是直寫。若畫平原景,上面留出一條橫的部位,那末宜橫行寫,可單字或二三字成一行,組織成橫的形式。

字宜小不宜大,尤其書法不美,更以小和少為宜。題款可採詩或散文的形式,要清新簡潔,與畫的內容互相映輝,讓讀畫的人繹味無窮。如果無甚可題或文筆不美,則乾脆寫上作畫年月或自己名字。題完之後,要蓋印章,印章的大小和蓋的部位也要適當。一方小小的紅印章,在畫面上起著調整構圖和增強節奏感的作用。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中國畫幅式

中國畫的幅式是多種多樣的。普通有立幅和長條立幅,也有橫的冊頁,或直的冊頁,也有橫度較長的橫披。最不同於別的畫種是長卷和扇面。畫長卷取景要連續不斷,一般是從頭到尾用一種筆法,但也可在一卷之中用多種筆法。甚至春夏秋冬四時之景畫在一個卷子裡。短的長卷不過幾尺長,長的有好幾丈。短的只要一個段落,長的就要分幾個段落,而在每一個段落中間,要有一個重點。長卷畫時不要從頭畫起,可以中間重點畫去,而後從左右兩方發展開來。多段落的長卷,不一定要採取同一個平面,就是畫長江萬里圖,它的水平面不一定在一條線上,可以象電影中的搖頭鏡那樣自由地搖過來。

三遠法可以穿插互用,有時用平遠法,有時可用高遠法我深遠法,以達到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目的。如果用一種筆法,而取景又雷向,無甚變化,開卷令人意倦,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長卷。同樣情形,冊頁也要每張筆法多變,各具面目,引人入勝。摺疊扇面是半圓形的,這個形式尤為中國畫所獨有。畫時取景佈局,不要隨扇面的摺痕向左右兩方倒下去,不管它半圓形圓到什麼程度,在左右兩隻角上劃一條平面線,以後畫屋宇、樹木、山石、瀑布等,都要垂直在這條線上,否則令人有不穩的感覺。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畫扇面

畫扇面要有一塊特製的板,它在左中右有三隻螺釘,把扇面軋住壓平。先用厚絨或加些乾粉擦過,以免起油,這樣墨水好畫得上。扇面是用熟紙做的,上有云母粉,不吸水,而且表面平滑,和生紙的性質完全不同,畫時要掌握水分,可用絹畫那樣用積墨法,但水分多了,墨痕邊緣起口子,很不好看。又千筆擦時也擦不毛,所以在扇面上能畫得毛,是好手。畫青綠重設色,尤其在泥金扇面上畫青綠,最為不易。因為上第一道青綠之後,再上一道,往往把第一道青綠色帶走,甚至把金也帶走,露出白底,無可補救。構圖章法要與底線垂直,不要順著摺痕倒下去。畫好後蓋印章,印泥不易幹,用珊瑚粉(明礬末加硃砂)拂過,以免沾汙。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筆墨紙硯

筆墨紙硯通稱“文房四寶”。四者之中,紙最重要,筆次之,墨次之,硯又次之。硯的石質當以細為貴,但是一般的硯也可適用。除極粗之砂硯外,用其他一般之硯,哪能分出取用硯石之粗細?作畫用硯,取其發墨,和玩賞之硯要求不同,如不發墨,即不實用。

墨要黝黑,輕膠為上,舊墨往往脫膠,新墨膠重,往往滯筆,墨色不見瑩然娟潔,所以宜選用舊墨而不脫膠者,清代同光之間所制之墨,即已可用,而且尚易覓到。一錠墨可用一個時期,所以比較好辦,只有紙筆,最關重要。

明以前,多用麻紙,熟多生少。清以後,多用宣紙,生多熟少。紙有生熟厚薄緊松之分,其性能不一,對付的方法也不同。畫慣了熟紙、皮紙,往往不能用生紙。當然最好選用自己慣用之紙,但選擇太嚴,不能多數適應,也不相宜。生紙性能容易滲水,下筆見墨痕,而各種宣紙,性能不一,尤其目前好紙、舊紙不易得到,要掌握各種紙的性能。我說紙質不同,適應的方法也多異,千萬不能怕它。你不怕它,它就服貼,為你所用。反因紙質不同,出的效果也不一。

筆有健毫柔毫之別,一般健毫是狼毫、兔毫之類,柔毫一般指羊毫而言。我的習慣,通體落墨,以狼毫為主,不要多換筆,一筆到底。紙筆相發,因勢利導,順其性能,因熟得竅。墨骨已就,再加設色渲染,以羊毫或兼毫(一種健毫柔毫相摻合之筆)為主。用紙用筆,每人的習慣不同,不能強求一律。大致用生紙要利用它的生而滲水,看不出滲之為害,反因滲水而有出奇的效果,做到不髒不爛,筆墨痕跡融然一體。熟紙或半熟紙要做到墨色層次多,生動流暢,而不板結,如能做到生紙不生,熟紙不熟,新筆不尖,退筆有鋒,便是高手。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陸儼少作品

畫 絹

紙和絹質地不同,畫法也就兩樣。絹不吸水,可用積墨法,其法筆頭蘸上飽和的水墨,點在絹上,讓水墨堆聚在絹面,漸漸幹掉,四周隱隱有墨痕,墨痕之內,也因水墨漸千之故,有厚的感覺。絹質堅實平潔,而有織紋,筆著絹面,線條爽利,有蒼勁之感,尤以畫刮鐵皴為宜。然不宜多加,多加不見層次,且也容易膩結。南宋以前人多用絹,到了元代,改用麻紙,利用紙質滲水,紙面粗毛,可以千擦。工具不同,風格隨異。山水畫至元而一大變,和改用紙是分不開的。後至清代,又改用生宣紙,利用其容易滲水,以達到水墨淋漓,層次複雜的效果,畫風遂又一變。我相信隨著科學昌明,將來有新的作畫材料,也一定隨著能創出新的風格,以適合新的時代精神。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學有師承——陸儼少談書畫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