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退休前,她奉獻青春

是《奔騰年代》中描寫的

老一代電力機車人

退休後,她發揮餘熱

成為昌平法院的一名特邀調解員

她,就是昌平法院訴調對接中心的

人民調解員周慶華

角色雖變,但初心未改,自2012年擔任調解員以來,周慶華累計參與調解案件5000餘件,化解糾紛1500餘起,調解數量位列全院第一


“我要對得起我的名字”


1975年,19歲的周慶華成為南口機車廠的一名工人。剛參加工作的她,在最短時間內便熟悉了全部生產流程。當時,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細心的周慶華髮現鍛造車間生產的曲軸經常發生斷裂。曲軸是機車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如果斷裂,機車就無法運行。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起初,周慶華認為是鋼材質量問題,但她反覆驗證後發現鋼材完全符合質量標準。“問題究竟出在哪?”通過對曲軸外形的觀察和研究,周慶華髮現曲軸的連接處採用直角形狀是斷裂的原因。為此,她不斷查詢資料,嘗試改變連接處形狀,經過多次試驗,周慶華髮現將連接處由直角改為曲面,既可以分散外力,又能節約成本。機車廠按照她的想法改動後,曲軸再也沒有發生過斷裂。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談起過去,周慶華感嘆道:“機車廠要求生產的每一個配件上都刻上自己的名字,確保責任到人。我要對得起我的名字。”正是憑藉這種工匠精神,她製造的零件從未有過一分一毫的差錯。因工作表現突出,34歲的她被評為中級工程師,多次榮獲機車廠“三八紅旗手”“先進個人”等稱號。


“全科醫生”的自我修養


“對於工匠來說,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作為調解員,為民服務也是這樣。”進入法院工作後,周慶華將工匠精神融入調解工作,在案件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上都耐心專注、一絲不苟。


2019年,迎著“繁簡分流”和“多元調解+速裁”的改革浪潮,周慶華加入了立案庭楊傑法官團隊,調解範圍從單純的民事案件轉變為所有類型的民商事案件。


面對案件類型的變化,她及時充電,先後認真學習了《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常見案件類型相關的法律條文,擴充知識儲備。同時,她還虛心就案件中碰到的法律問題向法官請教,讀書筆記寫滿了厚厚的兩大本。她常說,“立案庭的調解員是化解矛盾糾紛的‘全科醫生’,什麼都要懂一點,這樣才能幫助群眾解開心結。”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2019年,周慶華遇到了一起服務合同案件。原告是一家律師事務所,曾代理過被告何某的案件。後何某認為服務結果與其預期不符,且認為原告存在虛假承諾和服務失職之處,故拒絕支付後期服務費用。雙方就此事也曾多次協商,不僅未解決問題,矛盾反而不斷激化。被告甚至多次到原告辦公場所、主管行政部門、行業協會投訴。


“後期30萬元的風險代理費過高”“超過行業指導價”“不存在欺詐,已按約完成服務”......在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執中,周慶華迅速記錄下了案件細節,並找出了爭議焦點。


“我帶著情感去調解,但也不單靠情感,更依靠專業化、法治化語言。”在調解糾紛時,周慶華有個習慣,講解法律、分析法理是她調解工作的第一步。她從欺詐的構成要件、合同履行情況等方面入手,向被告釋明即便服務結果不如其意,但並不能減輕其支付服務費的合同義務。同時,勸說原告以律所信譽為先,希望原告能有所讓步。隨後,周慶華提出了10萬元的調解方案,但因雙方心理價位差距較大,雙方未能接受。


趁著雙方都在場,經徵求當事人意見,案件即時轉入速裁階段。周慶華將載有爭議焦點的調解筆錄和工作記錄交給團隊法官楊傑,並進行商談,幫助法官迅速釐清案情。庭審中,法官利用周慶華固化的調解工作信息直入主題,再次結合法律規定、訴訟風險告知展開工作。最終,雙方當庭達成調解方案,被告還當庭書寫了撤銷投訴申請書。


該案例創新適用調解前置程序與審判程序無縫銜接機制,僅用時2小時,案件便成功調解,同時還一併化解了一方當事人針對另一方在行政機關和行業組織的多起投訴。案例入選了“北京法院2019年多元調解十大典型案例”,最高院立案庭副庭長楊立初評價該案“實現了定紛止爭,事心雙解”。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楊傑法官稱,周慶華老師是團隊的調解主力,她的認真負責和專業感染著團隊的其他成員。有了她,團隊的調解率得到了大大提升。2019年,他們團隊共結案1184件,結案數位居全院第一。


“別讓當事人等著急”


“當事人願意調解,是信任我,約好了的事兒,絕不能因為疫情給耽誤了。” 春節期間,疫情形勢日益嚴峻,在家休息的周慶華心裡卻惦記著節後與當事人約好調解的案件。周慶華熱愛調解工作,多年的調解經歷讓她深深感到,調解不能光靠熱情,更要靠“人言為信”,用“信”鋪就解紛之路。有誠意、靠耐心、講技巧,是她的調解秘訣。


“上班第一週我幾乎約滿了當事人,你們能不能也教教我線上調解,別讓當事人等著急。”大年初三,團隊微信群中便收到了周慶華的“求助信息”。


為了案件能如約開展調解工作,周慶華利用春節假期向團隊的年輕人學操作,很快便掌握了線上調解的方法和技能。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發展給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自己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做一個老古董。”工作之餘,周慶華經常向年輕同事請教在線調解的技巧


上班第一日,她就通過網絡調解平臺連線千里之外的當事人,開啟了她戰“疫”期間的雲調解模式。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2月3日,一起民間借貸糾紛通過“在線調解系統”順利調解。被告因公司經營週轉,於2017年向原告借款500萬元。在返還250萬元後,被告未按約履行還款義務。後雙方於2018年重新簽訂借款合同,因到期後被告仍未還款,原告遂訴至法院。


“合同中約定的利息過高,而且存在計算複利的情況,這些法律都不予保護。”“公司以誠信立本,如果拒不返還借款,法院將強制執行,到時會對公司信譽造成影響。”周慶華隔著屏幕,開展隔空“背對背”調解。


看到雙方都有調解意向,周慶華繼續說道:“疫情嚴峻,此刻雙方要共克時艱。原告你能否再寬限被告一段時間,被告你也一定要嚴守承諾,按時還錢。”最終原告同意被告分期支付欠款,雙方線上“握手言和”。


“雖然感覺比較累,但過得很充實,是為老百姓辦好事後內心產生的滿足與快樂!”周慶華開心地說。當大多數調解員都因疫情暫停工作時,周慶華卻忙得不亦樂乎。疫情以來,她共通過微信、電話、網絡等方式線上調解糾紛23起,真正做到了疫情期間不下線,人民調解“不打烊”。


調解室故事丨周慶華:從“機械工程師”到“調解狀元”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憑著她認真細緻的“工匠精神”終身學習的專業理念,以及重視誠信的優良品質,周慶華的調解工作得到了當事人、法官和團隊每一個人的認可。疫情過後,訴調對接中心的調解室裡又會有她忙碌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