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緣何短命

有資料統計,從秦始皇開始算起,到僅過了兩個月皇帝癮的袁世凱為止,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共有408位皇帝,但活過70歲的只有武則天、李隆基等8人,而不足30歲就駕崩的竟有60多人,平均壽命只有39歲,在當時竟然不如民間普通百姓。皇帝整天錦衣玉食,擁有天下無雙的醫療條件,為何卻偏偏短命呢?翻閱典籍,這當中除了遭人謀殺、生活無節制和迷信丹藥之外,另有一個原因則與御醫治病不擔當有關。

何出此言?《清稗類鈔》中有則《太醫院處方》,可為佐證:“太醫院醫官恭請聖脈,皆隔別分擬,而又不得大有歧異。醫官患得罪,乃推一資格稍長者為首,凡用藥之溫涼攻補,皆此人手持鈕珠某粒為記,各醫生皆視為趨向。又所開之方,必須精求出處,故諸醫擬方,必用《醫宗金鑑》,以其不能批駁也。至次日複診,照例不能複用舊方,又不得多改,惟酌改藥兩三品,方為合格,故複診數次,即與初方宗旨迥不同矣。”

這則記載的看點是:“醫官患得罪。”於是,從“各醫生皆視為趨向”的初方,到“複診數次”的成方,都集體拼湊。儘管處方符合《醫宗金鑑》,但最終“即與初方宗旨迥不同”,遠離了對症下藥。如此這般,事無專管、責無專人,名為共同負責,實則誰也不想擔責。結果呢,生了病的皇帝想活,只能是個僥倖。這正是這則記載想讓人知道而又沒有說出來的潛臺詞。


雜談 | 皇帝緣何短命

圖:王恆


藉此打量現實生活,眼下儘管各級強調擔當,強調擔事、扛事,但這種“患得罪”的理事方法,時常閃現在一些官員的工作中。譬如,上級做出部署規劃,本該從實際出發抓落實,卻熱衷於照搬照抄,美曰:“執行不走樣”;已經明確要求推進的重點工作,本該雷厲風行實幹,卻拖延等政策、等上級調度、等他人經驗,美曰:“穩妥推進”;本該本部門直接“扣球”的問題,卻習慣於當“二傳手”批辦轉辦,尤其是邊緣性的事兒推諉扯皮、互踢皮球,美曰:“齊抓共管”;本應正常辦理的事項,層層請示彙報,“甩鍋”到主要領導那裡,美曰:“對上級負責”;本來自己能夠單獨拍板的事,非要召開會議研究研究,只要有一人持異議,就下次再議,美曰:“充分發揚民主”。凡此種種,有一幅《太平官》畫像描述得很形象:“要發文件,等待實踐;要去實踐,等待文件;啥都不幹,難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擔風險;組織考核,沒有缺點。”這正是“太平官”們內心的價值追求!

不擔當的太醫官治病,是把皇帝治死;不擔當的“太平官”所為,是把事情拖死。前者見死不救,情同殺人,儘管醫官們絕不會承認,但客觀效果如此;後者實為變相瀆職,儘管他們也不會承認,但造成的工作損失與瀆職無二,嚴重危害黨和人民事業。

為皇帝治病的太醫官們那般行事,其心態是一個“怕”字,怕獨立主持醫政,望、聞、問、切,處方拿藥,出了差錯擔當不起,所以定要拉上一大堆人,既表示“群策群力”“萬分慎重”,又可以在出事後互相遮掩;就算較起真來,“法不責眾”,也可以溜之乎也。而現代一些“太平官”們如此治事,骨子裡也是一個“怕”字,怕具體負責,怕獨立擔責,怕出了問題吃不了兜著走。所以,便等靠“上級明示”,便左盼右顧“他山之石”,便層層彙報請示,便拉上一堆人“依靠集體智慧”。總之也是一個目的:唯推責為大。

“醫官患得罪”,是封建制度的酷法造成的。蓋因給皇帝治病一旦出了差錯,除了個人掉腦袋,還可能被誅滅九族,醫官們無法按醫德行事,其情可憫。而現代一些“太平官”的治事方法,則是賞罰不明和庸人哲學的產物。根治之法,就是嚴格執行工作責任制,使事有專管,人有專責,賞必信、罰必行,真正叫那些只想持祿保位、不想擔責的人走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