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導語:

今天我們所要談論的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人物,拜占庭帝國的開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原是羅馬帝國一位奧古斯都的長子,他是內戰之後的勝者,也是開創了拜占庭帝國的一位偉人。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14約克教堂南面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從公元324年-公元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完成了不少舉措,例如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並對其採取保護措施、興建君士坦丁堡、轉移帝國中心等等。可以說,正是君士坦丁一世的這些舉措,才形成了拜占庭帝國得以存續一千多年的基業。

如今,我們評價君士坦丁一世時,多是褒大於貶的,但在具體的史料記載中,卻有著全然不同的兩種聲音。

與君士坦丁大帝幾乎處於同一時代的歷史學家尤西比烏斯,在他的作品中極力地稱讚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各項舉措,並將君士坦丁大帝塑造成了一位完美的皇帝。但在五六世紀的史料中,許多基督教與多神教的歷史學家在對君士坦丁大帝進行評價時,則出現了很大的分歧。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尤西比烏斯的《君士坦丁傳》

也許你會認為,這些評判觀點的不同,是來源於不同的歷史事實,也許君士坦丁大帝在某些方面做得出色,卻在另一些方面行為欠妥。但事實卻是,這些持著不同觀點的歷史學家,往往基於的是同一件歷史事件,就拿我們熟知的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來說,一些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建設者",而另一些史學家則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揮霍者"

雖然各家皆有各家的主張,但孰是孰非我們還要進行客觀地定奪。今天我們就來重溫一下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的這段歷史,看看這些爭議究竟從何而來。

1、 "揮霍者"說

左西莫斯是多神教歷史學家的代表人物,對於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這一事,他採取的是批判的態度。他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在揮霍國家的收入,將收入用於不值得的人和事上。左西莫斯認為,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想要修建新都,只是為了建造一個符合自己皇帝身份的駐地,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

左西莫斯還認為,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根本沒有必要,因為羅馬本就是一個符合皇帝身份的都城,可君士坦丁大帝卻執意遷都到君士坦丁堡。

左西莫斯也在他的作品《新歷史》中,對這方面的原因進行了個人觀點的闡述,他認為君士坦丁大帝並非不想使用羅馬舊都,而是君士坦丁大帝根本不受羅馬的歡迎。而不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君士坦丁大帝不願意遵循羅馬原有的傳統宗教和政治制度。

左西莫斯口中的羅馬原有的傳統宗教指的是多神教,而左西莫斯本人就是一個多神教徒。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左西莫斯的批判是建立在個人的情感和信仰之上的。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在左西莫斯的心目中,羅馬是祖先們建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是不可拋棄的。左西莫斯對於君士坦丁堡而言,更像是羅馬的一位"遺民",所以,即便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是那樣的繁華與輝煌,他還是會眷戀之前的舊羅馬。

君士坦丁堡成功建立後,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的第一大城市,許多人慕名而來,新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這些成果在左西莫斯的眼裡卻變成了建城時的浪費、新都空間狹小擁擠、太多的閒散人員湧入、充滿了危險等等,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基於個人信仰和立場的偏見了。

2、 "建設者"說

有左西莫斯這樣的多神教的擁護者,自然也有信仰基督教的歷史學者。在公元5-6世紀的基督教史家的作品中,君士坦丁大帝被描繪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建設者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下,基督教終於取得了國教的地位。所以君士坦丁堡作為新的都城,更具有宗教層面上的意義。而支持"建設者"說的歷史學者們,之所以讚頌君士坦丁大帝建設新都的偉大功績,也是因為他們站在信仰基督教的立場上。

值得一提的是,君士坦丁堡的選址也令這些信仰基督教的史學家讚不絕口。首先,他們相信是上帝向君士坦丁大帝傳達了訊息,君士坦丁堡才得以建造,而不是出於滿足帝王的一己私慾的目的。

其次,君士坦丁堡所在的地區,即東地中海,還是這些基督教徒們世代生存的地方,所以基督教徒們才會特別地讚揚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

這樣看來,這些擁護者的作品中對君士坦丁大帝的溢美之詞,以及對新城繁華景象的描述,也並非毫無緣由的了。

3、 中立學者們的觀點

中立學者,指的是現代研究這段歷史的史學家,他們沒有宗教層面上的個人情感,也沒有與君士坦丁堡建立這一事件相關的切身利益,所以中立學者們不會是非不分就橫加指責,也不會刻意地捧高君士坦丁一世的形象。

在中立學者們的研究內容中,關注點不只侷限於君士坦丁堡在宗教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有它在軍事以及政治方面所具有的意義。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誠然,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徒們新的歸宿,給予了教徒們一個新的靈魂棲息地。但它也阻礙了多神教的發展,特別是在基督教成為帝國的國教以後,多神教在帝國內就沒有了可供發展的土壤。而信仰多神教或其他宗教的那些信徒,自然是不把新都對於推行基督教的積極作用放在眼裡,只把它當作是異教徒的聚集地。

在軍事方面,君士坦丁堡的選址可謂是攻可進、退可守,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陸地上的敵人只能從西部入侵,減少了軍事防禦上的困難程度。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大帝在建設這座新城時,還十分注重城牆的修築,君士坦丁堡堅實的銅牆鐵壁也使得拜占庭帝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依靠城防建設抵禦了許多次外敵的進攻。可以說,君士坦丁堡在軍事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三面環海的地勢圖

在政治方面,君士坦丁堡是逐漸成為中心城市,君士坦丁大帝依靠這座新都,將整個帝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說,在君士坦丁大帝在開闢屬於自己的血親王朝統治過程中,君士坦丁堡這一政治中心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經濟方面,君士坦丁堡雖然逐漸成為了一個繁華的新都,但在其建造過程中還是出現了浪費的現象,一些建築物剛建成不久就會因各種原因推倒重建。也許,就像左西莫斯說的那樣,君士坦丁大帝在建造新都的過程中存有"私心",所以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斥巨資打造新的都城。

4、 評判觀點出現分歧的原因

從學者們的觀點來看,各家對於君士坦丁大帝建造新都的側重點和看法各不相同,那麼導致史學家們的觀點出現分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就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1, 君士坦丁大帝在督造新城的過程中的確存在著不恰當的做法

就像上文講中立學者們的觀點時所談到的,君士坦丁堡在建造的過程中出現了"浪費"的現象,這或許是因為君士坦丁大帝有某方面的考量,但是否缺乏一個在建造之前的合理規劃呢?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大帝為了籠絡城裡的百姓,便每天向他們免費發放穀物等糧食,這一舉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耗資巨大。左西莫斯對此就提出了質疑,他表示這種食物配給制度是一種"揮霍"行為。

確實,皇帝想要籠絡民心還有其他的許多做法,比如我國古代帝王就經常大赦天下,像君士坦丁大帝這樣鋪張浪費的做法並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君士坦丁大帝的這些做法,除了政治上的意圖之外,是否還有為了滿足自己使用權力這一"私慾"的原因。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第2,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有利有弊

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君士坦丁堡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顯著的,但在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君士坦丁堡也帶來了一些弊端。這就使得部分具有個人立場的史學家只注重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而不去仔細地分析他的不足之處,甚至在敘述歷史時避重就輕、美化現實。

然而,若是想要全面地評判一位歷史人物,並不能只關注他做得好,或者做得欠缺的一面,而是要綜合全面地進行考量和評判。畢竟,在客觀的歷史研究中,歷史人物的功與過並不能相抵。

第3, 史學家們站在不同的宗教信仰立場上

對於君士坦丁大帝的研究,最早也是最貼近他所處時代的史料記載,分別來源於尤西比烏斯的作品,還有公元5-6世紀基督教和多神教史家的作品。

這些史學家都處於重大的歷史變革時期,基督教地位抬升、帝國中心轉移等變革都影響了他們筆下的文字。因為一個人的宗教信仰直接關乎到這個人的政治立場,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左西莫斯,他站在多神教的立場上,所以才會對君士坦丁大帝在各方面的努力和君士坦丁堡的繁華景象視而不見。

而這些基於不同宗教信仰和個人政治立場之上的作品,又給後來的歷史學家的研究帶來了難度。因此刨除史料中的個人傾向、還原歷史最真實的面貌,就成為了整理史料記載時最先要做的工作。

揮霍者還是建設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爭議從何而來?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門廊盡頭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總結:

今天我們探討了君士坦丁大帝這一歷史人物身上存在的爭議。

首先,我們介紹了君士坦丁大帝處於重大的歷史變革時期,他建立起了新的帝國,還進行了不少鞏固統治的舉措,推行基督教是他在位期間的重大事件之一。

其次,我們分別從多神教史學家、基督教史學家和中立學者這三派人的觀點,來回顧了君士坦丁一世建立新都的事件。

多神教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位"揮霍者",其建造新都的初衷和過程都是令人無法贊同的。基督教史家則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名"建設者",其功績是無可非議的。而中立學者則是綜合以上兩個派別的觀點,並客觀地結合具體史實,來評判君士坦丁大帝的功與過。

總的來說,君士坦丁大帝仍然算得上一代偉人,他主張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積極的成分佔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君士坦丁大帝也有思慮不周的地方,君士坦丁堡也並不完全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地方,至少在宗教上的包容性就並不足夠。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評判君士坦丁大帝時,多種史料並沒有直接形成相互佐證的關係。經過了本文的探討之後,我們也試著將盡可能多的史料記載納入評判的依據。

因為細小的歷史碎片無法反映事件的全貌,個別史料創作者的觀點也無法囊括一位歷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所以,蒐集來自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創作者記載的史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