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自去年7月宣佈合作後,比亞迪和豐田的合資公司於3月25日正式“領證”,公司名為“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雙方持股各佔50%。法定代表人為比亞迪汽車院總體部經理趙炳根,董事長為豐田全球原動力總成公司總裁岸宏尚。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據悉,合資雙方將一同研發轎車和低底盤 SUV 的純電動車型,以及它們裝配的動力電池。共同生產的所有純電動車型將作為豐田品牌的車型推出併發售,並計劃在 2025 年前投放中國市場。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目前官方公佈的信息就這麼多,但是深挖下來,還是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故事。


為什麼豐田要找比亞迪?


大家也知道,豐田在油電混動和氫燃料電池領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技術大牛,但是在純電動車領域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當於一張白紙。直到2016年底豐田現任董事長豐田章男上任後,豐田才逐漸意識到發展純電動車的必要性,於是章男sang開設了電動車事業部,並親自掛帥上陣。


忽然間,發展純電動車一躍成為豐田的重要戰略,並宣佈計劃在2025年,豐田全球有一半的新車為電動車(中國10款),2030年電動車銷量550萬輛,佔全球電動車銷量的一半。


可造車不是寫張PPT就能成的,要在短時間內“零基礎自學成才”並實現這麼一個宏圖大略,基本不可能,要知道特斯拉足足花了十幾年時間才有今天一番成就。因此,豐田想要趕上進度就必須找個靠譜的同道中人互相抄作業(你懂的)。


於是,豐田(中國)就找到了同樣在電動車領域深耕了十幾年的比亞迪作為合作伙伴,希望比亞迪能幫助豐田實現這個小目標。


非同尋常的合作關係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都是採取“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合資品牌裡的中資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代工者,極少有中資方給外資方提供核心技術的。


但這次合作就厲害了。


此次比亞迪和豐田的合作,建立在雙方在技術完全對等上。車型使用豐田品牌,比亞迪負責電動車核心平臺的研發(三電技術),而豐田則更多在整車工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發揮其優勢。我們在核心技術上有更多話語權,這樣的合作方式在國內實屬罕見。


這也意味著,過去自主品牌“用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終於得以終結。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廉玉波表示:“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實現比亞迪在純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研發能力等,與豐田在品質、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強強聯合,並根據市場的需要,儘快推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純電動車。”


比亞迪憑什麼吸引豐田?


其實說白了,就是豐田看上了比亞迪的技術,比亞迪看上了豐田造車的“內功”,大家互相抄業,各取所長,各取所需罷了。那麼比亞迪究竟有什麼黑科技,能讓全球第一大車企豐田投懷送抱呢?


一、e平臺


何謂e平臺?通俗來講就和現在的常見的模塊化(如MQB、CLAR)平臺一樣,但是e平臺是針對電動車打造的,它的集成程度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甚至把中控屏空調控制等也納入模塊化系統。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作為全球首個可開放共享的純電動汽車平臺(全球僅有兩個電動車專用開放平臺,另一個是大眾投資幾百億歐元開發的MEB平臺),e平臺通過高度集成、一體控制等技術,實現了整車重量的減輕、整車佈局的優化,以及能耗效率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比亞迪e平臺覆蓋了多個級別車型,支持不同續航里程的車型,一個平臺為用戶提供具有差異化的車型產品。利用集成化和標準化,比亞迪e平臺有效降低零件成本和車型開發成本,從而在價格和性能之間取得平衡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簡單來講,豐田就是看中了比亞迪的e平臺的集成化優勢。相比豐田現有基於油電混動系統而來的PHEV車型和“油改電”而來的純電動車型(C-HR EV),e平臺的成本要低得多,研發時間也更短,同時可靠性也有相當的保證。


二、刀片電池。


“刀片電池”是比亞迪新一代磷酸鐵鋰電池的名稱。傳統上的電池包需要層層集成——電芯-模組-電池包三級,而通過刀片電池技術可以減少模組級的結構件,並極大的簡化電池包上的裝配支撐結構,使得整個電池包結構明顯簡化,從而形成了近似於電芯-電池包的兩級集成方案。與三級集成方案相比,在體積上能提高50%集成效率。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此外,其使用大電芯通過陣列的方式排布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動力電池的空間利用率,一方面可以保證電芯具有足夠大的散熱面積,可將內部的熱量傳導至外部,從而達到較高的能量密度。


由於刀片是鐵鋰電池,造價要低於三元鋰電池,刀片電池的單位體積能量密度可以直接拉平與三元鋰的能量密度差距,甚至反超。再加上造價低廉,刀片電池的未來可謂一片光明。


PS:第一款使用刀片電池的車型是即將推出的比亞迪漢,續航里程>600Km。


其實豐田在國內已經有兩款純電動車型在售(廣汽豐田iA5、iX4),但是這兩款車都是掛著廣汽的Logo,此次與比亞迪合作,豐田選擇掛上自家的牛頭標,就足以說明豐田對比亞迪的信心。


會重蹈騰勢的覆轍?


其實比亞迪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外國車企“領證”了,早在2010年,比亞迪就和戴姆勒集團共同成立了騰勢這個新能源汽車品牌。其唯一一款車型同樣採用比亞迪(唐DM)的平臺打造,外觀、內飾則由奔馳操刀,銷售渠道方面也是由奔馳方面提供。


比亞迪與豐田“互抄作業”,能否皆大歡喜?


可儘管有奔馳的背書,騰勢純電動車銷量卻一直不溫不火,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買奔馳的看不上,看比亞迪的買不起。


如果不出意外,本次豐田和比亞迪的合作同樣也會採用類似模式(走豐田經銷商渠道),那麼掛上了豐田標之後,消費者是否就會認同這款車呢?還是依然像騰勢一樣半死不活呢?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象,豐田會否把這些新車當作豐田自家的全球車賣到全世界嗎?如果會的話,那麼對比亞迪來講,真是不得了啊!!


不過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們還是先在評論區討論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