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比房地產還賺錢?又有開發商當豬倌,大手筆投資70億養豬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高豬價仍在持續,如今養豬已經成為最火爆的投資風口,又有開發商宣佈要加入養豬隊伍了。

3月25日,以房地產開發聞名的廣州越秀集團,旗下生豬養殖基地項目在廣州花都宣佈動工。項目計劃2021年上半年建成投產,每年出欄22萬頭以上肉豬。

眼下全國性的養豬事業仍在大舉擴張,除了專業的農牧公司外,跨界養豬的房企也為數不少。他們是否考慮到“豬週期”的影響?是否已經為潛在的風險做好準備?

養豬比房地產還賺錢?又有開發商當豬倌,大手筆投資70億養豬

圖據越秀集團官網

大手筆投資70億元養豬

越秀集團董事長張招興當天宣佈,越秀集團計劃投資約70億元佈局生豬養殖產業,力爭到2022年年出欄生豬400~500萬頭,到“十四五”末,畜牧養殖銷售收入突破250億元。

這意味著,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越秀集團,也踏上了規模化、基地化養豬的道路。

作為廣州本土龍頭房企,越秀集團長期位居廣州市場前三強。2019年僅廣州市場越秀的銷售金額則為215億元,超過保利、碧桂園、萬科等房企居第一。而在全國市場,紅星資本局查閱港股上市公司越秀地產(00123.HK)年報發現,2019年越秀地產合同銷售金額721.14億元,同比上升24.8%,超額完成全年銷售目標。從實際銷售金額看,已經逼近全國房企50強的門檻。

根據越秀集團提出的目標,地產板塊2020年銷售目標為802億元;而早些時候甚至提出了千億目標。為此,越秀地產也走出了廣東,在全國大舉佈局,目前已進駐武漢、杭州、蘇州、青島、瀋陽等多個城市。2019年5月,越秀地產還首次進入了成都市場拿地。

不過,房地產業務只是越秀集團最重要、最核心的業務板塊,集團還有金融、交通、食品、造紙等其他業務板塊,並擁有越秀地產、越秀金控、創興銀行、越秀交通基建、越秀房託基金等五家上市公司。

越秀集團的食品板塊主要為廣州風行集團,前身系廣州市農場管理局、廣州市國營農工商聯合總公司、廣州市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已構建了乳業、生豬、蛋雞全產業鏈。從這個意義上講,越秀集團大舉投資養豬,其實也算旗下公司的正常操作。

作為老牌國企,越秀集團投資養豬並非心血來潮。由於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供應已成為重大民生工程,僅廣州每天消費生豬即達到2.2萬頭,政府對“二師兄”緊缺的國計民生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越秀集團表示,投資養豬也是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踐行國企擔當,所以將畜牧養殖業作為農業食品板塊發展重點。

而且,越秀集團為養豬還跑到了外地,在貴州畢節開啟了養豬事業。2019年11月,越秀集團與貴州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畢節建設生豬產業綜合基地和示範性農場,深入推進產業扶貧。目前畢節10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正在緊張推進當中。按照越秀集團在貴州的設想,是建設年出欄200萬頭、年加工100萬頭生豬以及配套年產飼料100萬噸的生豬全產業鏈供應平臺。

養豬比房地產還賺錢?又有開發商當豬倌,大手筆投資70億養豬

圖據越秀集團官網

房企投身“養豬事業”以失敗居多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年來其實還有多家房企開發商開啟了“養豬事業”,但以失敗居多。

2018年5月8日,一則“碧桂園誠招養豬合夥人、碧桂園跨界養豬”的消息引爆輿論。其實這只是房企巨頭碧桂園進軍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而且遠不止養豬這麼簡單,碧桂園的現代農業板塊還包括健康糧油、精品果蔬、海洋漁業、鳳凰優選等。

根據碧桂園的介紹,其是想做高科技農業,農業佈局全產業鏈條,致力於成為現代農業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包括前端研發,“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生產組織,以碧優選社區門店為主體的終端銷售。

另一家房企巨頭萬達集團也曾有過養豬計劃。早在2015年,萬達集團便與貴州簽下協議,計劃在丹寨縣投資10億元,發展黑毛豬養殖、硒鋅茶種植,以及出欄20萬頭土豬規模養殖場建設。這也是萬達集團對口幫扶丹寨縣脫貧行動的一個項目。

但萬達在動手養豬前猶豫了。在考察了全國多個養豬企業後,發現當時養豬都不怎麼掙錢。於是萬達迅速作出調整,放棄養豬大計,轉而投資興建萬達旅遊小鎮,創立萬達職業技術學院,以及設立丹寨扶貧專項基金等,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最終成功推動了丹寨縣整體脫貧。

從這幾年的豬肉行情看,如果萬達當年真的投資土豬規模化養殖,趕上現在的豬肉價格飛漲,說不定已經獲得了成功。

南京富騰集團曾經也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後來投身養豬事業,還成了南京最大規模的養豬企業之一。

總部設在北京的中實集團也是一家房地產商,也曾想要進入養豬行業。集團曾經宣佈在陝西渭南投資10億元養豬,年出欄生豬50萬頭。不過項目後來被指用概念來圈地,最後無疾而終。

除了這些大佬之外,還有一些中小開發商前幾年投資養豬,但大多數節奏踩得不對。往往在豬肉高峰時擋不住誘惑大舉投資,卻在幾年一輪迴的“豬週期”裡又輸得血本無歸。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後來又紛紛退出了養豬行業。

事實上,豬肉價格歷來存在典型的“豬週期”現象,肉價暴漲時大賺,價格暴跌時又鉅虧。在養豬行業這樣的悲劇並不少見,也不斷重複上演。甚至包括曾經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如今已經黯然退市。

一些專業養豬大戶都玩不轉養豬,跨界養豬的企業是否考慮到難度?以及幾年一輪迴的“豬週期”影響?

或許,這需要時間來檢驗,該交的“學費”仍然少不了。

紅星資本局記者 李偉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