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在我國曆史上很多王朝的國號,隨著王朝的消亡成為了歷史,但是“漢”

這個國號卻一直活到了今天,我國人口規模最大的漢民族,就是從“漢”這個國號而來的。由此“漢”這個字成為了今天我們社會生活中,使用場合及使用頻率都非常多的一個字,“漢”也就成為了我國曆史很文化的一個很鮮明的標誌,國外研究我們歷史文化的也被稱為漢學。

漢王朝是繼秦王朝之後的又一個統一王朝,它前後存在了400多年,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此外這個王朝注重對外溝通,加強了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瞭解與融合。這400多年奠定了我國的文化基礎以及我國的基本疆域版圖,因此也有人說漢朝在我國曆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漫長的400多年中,“東漢”和“西漢”是作為統一的帝國而存在的,由此給後世帶來了更為深遠的影響,也使得“漢”成為了後世王朝使用最為頻繁的一個國號。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劉邦與項羽的兩次違約,成就了“漢”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打響了反秦的第一槍,之後天下各方勢力紛起響應,在這些勢力中,有兩支勢力逐漸成長為反秦的主力,這兩支勢力就是劉邦和項羽這兩位楚人所率領的起義軍。公元前208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擊敗了秦軍,秦軍名存實亡,劉邦也在次年入關,接受了子嬰的投降,秦王朝至此覆滅。

項羽在鉅鹿之戰前找到了楚王室後裔熊心,並將其立為楚懷王作為反秦諸侯的名義首領,為了激勵各路諸侯,楚懷王曾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在秦王朝覆滅之後,項羽負責分封各路諸侯,此時的項羽沒有遵守之前的約定,將關中封給劉邦,只是將漢中、巴郡、蜀郡封給了劉邦。本來應該做“關中王”的劉邦無奈做了“漢王”,這次違約使得“漢”國成為了劉邦的封國,“漢”作為政治實體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曾與當地百姓約法三章,由此得到了漢中百姓的擁護,素有野心的項羽違反約定將漢中封給了劉邦,相比物產豐富的關中地區,漢中在秦朝是作為犯人流放地而存在的。為了牽制劉邦,項羽還預先在漢中分封了三個秦朝的降將為王,分別是雍王章邯、 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妄圖把劉邦死死的困在“漢”國。得到不公平待遇的劉邦自然很生氣,但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項羽的實力遠非劉邦可比,因此劉邦主動的燒燬秦嶺棧道,表示自己只想安安穩穩的做個“漢王”。

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之後,暗度陳倉攻佔了關中,之後又向東發展,拉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之爭。直到公元前203年,廝殺多年的劉邦和項羽都有點撐不下去了,項羽便提出了和劉邦平分天下的約定,雙方約定以今河南滎陽的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之後的劉邦在審時度勢之下,果斷的做出了違約的決定,最終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形勢下自刎烏江,這次違約使得“漢”王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漢”帝國。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劉邦選擇“漢”為帝國國號的由來

當初蕭何為勸劉邦接受“漢王”的封號,曾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正是聽了蕭何的這句話才接受到漢中做“漢王”,定帝國國號為“漢”也與蕭何的這句勸說有關。無論是在先秦的古語中,還是在秦漢時期的流行語中,人們都是把天上的銀河稱為“漢”,“漢”既指銀河又稱“天漢”,提到“漢”人們就會自主的聯想到天,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以“漢”作為王國的名號就是很美好的名號。

《漢津賦》中曾說“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漢兮,披厚土而載形”,也就是說從名位上說,地上的漢水是於天上的銀河相對應的。漢水是由西北流向東南,而在晚上觀看銀河的時候也是由西北向東南,在劉邦那個時期,“'漢'上合人文之天象,中符人事之休美,下應地理之漢中”。蕭何勸說劉邦的“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這句話,給了劉邦一個很好的心裡安慰作用。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漢”對後世的影響

“漢”作為劉邦的王國國號,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使用了五年;“漢”作為統一的帝國國號,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使用了200多年‘;“漢”作為劉秀重建的帝國國號,從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使用了近1200年;“漢”作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建立的國號,從公元 221年到公元263年,又使用了40多年。“漢”作為劉邦及其一脈相承的王朝國號,前後共使用了450多年,其中的“東漢”和“西漢”還是作為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而存在,所以“漢”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國號之一。

正是因為“漢”作為國號存在了這麼多年,後世的很多的漢族和非漢族的建國者,都將“漢”作為自己的國號來使用。五代十國時期的王建、劉龑 (yǎn)、劉崇以及元朝末年的陳友諒,他們都沿用“漢”國號。這些沿用者以劉姓居多,他們使用“漢”往往是為了是為了和劉邦的“漢”、劉秀的“漢”以及劉備的“漢”攀附關係,表明他們建國的依據、高貴的血統和正統的理由。我國古代的國號是家天下的國號,一個國號往往就是某個姓氏家族延續統治的象徵,所以這些劉姓建國者總是念念不忘劉邦的“漢”、劉秀的“漢”以及劉備的“漢”。在沿襲“漢”國號的建國者中,劉淵是匈奴族、劉崇是沙陀族,這表明了這些統治者只要在中原建立政權,就必須認可、接納乃至融入到漢族的文化體系當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漢化”。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在之前我們的族稱是諸夏和華夏,但是從魏晉之後,漢就逐漸取代了諸夏和華夏成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族稱。“漢人”就成為了中原王朝統治下的人民,“漢字”成為了文字名稱,“漢語”成為了語言名稱,“漢”

成為了我國文化系統和歷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符號。

劉邦在實力弱小的時候,並沒有無腦的選擇與項羽硬拼,而是韜光養晦積攢力量,之後雙方實力對等的時候,無奈的選擇與項羽簽訂維持現狀的“鴻溝之約”。然而統一一直是“漢”的追求,在時機成熟之後,‘“漢”果斷的出擊完成了中原的統一,這是“漢”教會我們韜光養晦是為了之後的崛起與統一。

馬上的天下的“漢”並沒有像“秦”一樣繼續馬上治天下,而是順應民意休養生息發展國力,面對匈奴的挑釁與威脅,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將匈奴趕出漠北,而被“漢”帝國大敗的匈奴最終成為了歐洲的“上帝之鞭”。

因為蕭何的一句話,劉邦當上了“漢王”,而“漢”也一直影響至今

總結

“漢”這個在古語中應合天人合一的文字,在經歷了400多年作為一個強大帝國國號之後,成為了世人心目中強大的標誌。這個強大不只是武力上的強盛、疆域上的廣袤、文化上的源遠流長,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任何王朝政權一旦進入中原地區,那麼它必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成為漢人並學習和遵循漢文化。從之前的諸夏、華夏再到現在的漢,不單單是一個族稱的延續,而且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漢”這個對劉邦帶有譏諷意味的稱謂,因為蕭何那句“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成為了一個強大帝國的國號,並一直影響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