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韶關,丹霞山。丹霞出層雲,粵北立雄關。


-風物君語-

韶關以北,就是“北方”


對於廣東人來說,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應當劃在南嶺南嶺以北,都能算作他們眼裡的“北方地區”。

而作為廣東“北大門”的韶關,恰好就鑲嵌在這條綿長的“分界線”上。韶關北部,與湖南郴州江西贛州

隔著南嶺相望,多少帶了些“北方城市”的氣質;由北向南,自古以來又都是作為移民南下、通往廣東腹地的路線之一,文化上也自然豐富多元。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乳源,南嶺奇松。


因而,韶關在廣東的確是有些特立獨行——


在氣候上,廣東溫暖溼潤,韶關卻接受著寒流穿越南嶺而來的“漏網之魚”,偶爾還能見著南方豔陽裡的小雪紛飛;從飲食說,粵菜口味清淡,韶關人卻有部分“辣椒基因”,尤其是北邊的南雄,堪稱“廣東人吃辣的上限”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雙峰寨,位於韶關仁化縣石塘村,四面方正,由石灰及青磚砌成,是少有的巨型寨堡。


至於口音,“北方人”總覺得廣東人都說粵語,但實際上客家話才是韶關境內第一大方言。除此之外,還有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本土民族語言,某些地區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粵北土話,以至於“十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韶關翁源縣的八卦圍,為客家建築。


廣東的接納和包容自韶關始,廣東的複雜與多元同樣以韶關為盛。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韶關的“韶”和“關”從何處來?


首先,處在沿海大省,韶關的地形就“很不廣東”——她既沒有珠江三角洲的廣袤平原,離著海岸線

也相去甚遠,四周只有望不盡的群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南雄群山,日出之時,晨霧瀰漫。

韶關多山,地形也以山地丘陵為主,其間分佈的平原、臺地

面積只佔總面積的兩成。西北側,與湖南的郴州隔著大東山、瑤山、蔚嶺等諸多南嶺山系,其中湘、粵交界處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境內的第一高峰;東北方,一道大庾嶺綿亙於韶關和江西贛州之間,雄踞在南嶺東端的盡頭。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四面環山的韶關。

以至於“韶州”(韶關古稱)的“韶”字,也是從山石的名稱中來的——傳說舜帝南巡奏韶樂,把所到之地命名為“韶石山”,就在今天韶關的北部;到隋唐時期,又以山名作為州名,就成了“韶州”。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被稱作中國“紅石公園”的丹霞山。

韶石山所在的仁化丹霞山區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這種以“赤壁丹霞”為特徵的紅色陸相碎屑岩地貌

,最早在韶關北部,被地質學家取山嶽之名稱作“丹霞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山就成為了中國丹霞地貌的“代表作”,丹霞山區也被叫做中國的“紅石公園”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圖1:丹霞山風景區。;圖2:丹霞山觀音石;圖3:仙居觀藏於丹霞地貌中。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位於韶關境內的廣東大峽谷,山高谷深。

而在韶關西部的乳源瑤族自治縣,有著深切的廣東大峽谷

,山體為石灰岩,頂部是相對平緩的岩溶臺地,四周峭壁林立,中有飛流直下,山高谷深;東邊的始興縣內,還有一片熾烈如火的“紅沙漠”(南雄紅土層),身在廣東,卻恍如置身大西北豪邁的戈壁灘中。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很難想到,在廣東境內還有這麼一片蒼涼廣袤的“紅沙漠”。

山的阻隔,並沒有使韶關變得封閉。反而讓這座“山城”憑藉其“咽喉位置”,充分展現出了關口屬性,成為嶺南地區與外界溝通的中轉站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穿越山間的武廣高鐵和京廣鐵路(韶關段)。


如果從地圖上看,廣東省大致呈現“三面皆山,一面向海”的地理格局,大部分城市都綴連在綿長的海岸線上,或者集中於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平原。

而要抵達這些沿江、沿海的城市,除了直接從海上航行,走陸路就得取道廣西,經過溝通湘、漓二江的靈渠,再沿著西江抵達珠三角地區——這條路線的一部分,正好與當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時,為五十萬秦軍運送糧草的通道重合。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經由西江直通廣東腹地。


另一條路線,則是打通南嶺的屏障,進入廣東北部的韶關一帶,再順著經過韶關的北江南下,前往廣袤的平原地區。秦漢時期嶺南、嶺北交通線上著名的三大關隘(橫浦關、陽山關、湟溪關)中的橫浦關,就在韶關與贛州交界的大庾嶺一帶。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西京古道,部分位於乳源大橋鎮的群山之間。


漢唐時期,在韶關西部的乳源瑤族自治縣,還修有一條直通京城的“西京古道”,經由湖南宜章,通往漢唐的長安城。而產自廣東的荔枝、龍眼等嶺南佳果、海外諸國遣使上貢的異國奇珍,均由這條古驛道快馬送往都城。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西京古道上芳草萋萋,儘管後人論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或許並非產自嶺南,但嶺南佳果經由此處上貢,卻是從古有之。

作為粵北的門戶,儘管困居於群山之間,韶關的道路卻堪稱四通八達。僅

南雄一地,東南西北皆有古道通行,向北有梅關古道通向江西大餘,向東去往江西信豐烏逕古道,年代更早於梅關,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堪稱粵北要塞。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韶關部分古道分佈示意圖。

然而韶關的“關口”地位,遠不止這麼簡單。作為廣東的“北大門”,她不僅是門戶,也是無數廣東人遙遠的故鄉。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廣府人的“老家”在哪裡?


兩漢之後,無論是西晉的永嘉之亂,還是唐代的安史之亂、北宋的靖康之亂,都有大批北方漢族南遷,其中不乏有移居嶺南之地的。


韶關,則成為了他們南下的中轉站,也成為了北方來客們定居嶺南的第一站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梅嶺,又稱大庾嶺。其上的梅關被稱作“嶺南第一關”。


被唐玄宗盛讚為“風度無二”的名相

張九齡,就是隨曾祖父“任韶州別駕”而遷居曲江(今韶關)的“新韶關人”。到唐朝的開元年間,“去官歸養”的張九齡,感於出入家鄉嶺南路途的坎坷,便奏請朝廷開大庾嶺路,並親自前往山野間勘察路線,指揮施工,率人鑿出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梅關古道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梅關古道,留存著中原移民南下的印跡。


正如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梅關古道的鑿通,也使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往來再無阻礙。當時的廣州已然是“海外諸國,日以通商”的港口大城,大量的異國商人帶著海外的貨物來此尋找商機。


梅關古道開闢之前,貿易的商品只能兜一大圈子,繞道廣西,經由湖南運往中原;而古道通行之後,則可從廣州溯北江而上至韶關,再由北江支流湞江

運達南雄,順著梅關道翻過大庾嶺,來到長江流域的“地盤”,運輸途徑簡化了不少。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梅關古道的開通不僅加強了廣東與外界的聯繫,同樣打通了隔壁江西的“任督二脈”,使得兩地經濟迅速發展。


經由韶關輸入的中原文化,則使得嶺南地區的科舉文風逐漸興盛。唐朝自“嶺南第一人”的張九齡開始,到唐末的200多年間,湧現了廣東籍進士38人;到北宋年間,則達到127人。後人稱其“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之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朝之聲教日遠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


到兩宋時期,靖康之亂後,宋高宗趙構帶著大量北方士族和平民一路南遷。為了躲避金兵的追擊,一部分人從兩浙到江西,再翻越大庾嶺逃至嶺南。而處在梅關古道必經之路上的南雄珠璣巷,則成為了他們流亡生涯裡遇見的一處新港灣。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珠璣古巷,被稱作“廣東第一巷”。


然而,南宋都城臨安淪陷之後,元軍繼續攻破位於粵北的韶州、南雄(均在今天的韶關)等地,長驅直入。這些定居於珠璣巷不到兩百年的流民,再次被迫遷移。宋亡於1279年的

崖山之戰,這些“南宋遺民”則隨著歷史的雲煙,大多沿北江南下至珠三角地區,四散於閩、粵各地


據中山黃慈博先生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所載,從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6姓、166族,皆有家譜族譜可查,《廣東通志》中更是說:“相傳廣州諸旺族俱發源於此”。這些來自珠璣巷的人融入了珠三角地區,他們承載的歷史痕跡,也成為廣府文化的一部分。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珠璣巷兩側的古屋。


至今在珠璣巷兩側,還林立著不同姓氏的祖居,香火不絕。而廣州珠璣路東莞珠璣街佛山南海區有珠璣岡……乃至今天生活在珠三角一帶的廣東人,還有不少都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韶關南雄的珠璣巷。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韶關,“最北”的南方


與廣東其他城市相比,韶關的知名度並不高——甚至有人誤以為韶關是湖南的,大抵是和領袖的故鄉韶山混淆了。

然而,韶關在近代史上曾佔據重要的位置——孫中山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此誓師北伐;紅軍長征時,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梅嶺三章》也在此寫就;廣州淪陷時,韶關還作為廣東省的臨時省會,扛起抗戰的大旗。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韶城小島片區(2013-1984)。


在交通上,韶關則從來不曾丟掉“北大門”的名號。無論是縱貫2284千米的京廣鐵路,還是後面修建的京廣高鐵,總有韶關一站,挺立在終點廣州之前,從未缺席。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京廣鐵路,跨過了韶關的湞江大橋。

建國後,韶關憑藉豐富的煤礦、金屬等資源,以及深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軍工),成為了廣東第一大工業城市。而湖南、江西等臨近省份的務工者,自晚清以來,就大量進入粵北地區謀生。這座靠近“北方”的城市,在外來移民文化的影響下,也變得多元而精彩。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今日莞韶工業園,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建於2008年底,園區位於韶關市自北向南包括湞江、沐溪-陽山、甘棠和曲江等四個片區。


韶關的

粵北採茶戲,就是不斷吸收贛南、湘南地區的民間花燈、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又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發展而來的。早在清朝就曾風靡一時,粵北地區每逢年過節,都是“迎春花燈,通宵達旦”,到如今則成為了頗具特色的地方劇種。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粵北採茶戲到村演出。

而韶關人的口味同樣與廣東的沿海城市不同。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粵菜裡生猛海鮮是大頭,然而地處崇山峻嶺中的韶關,卻以山珍出名——香芋、馬蹄、冬菇、竹筍......皆是桌上常客。以竹筍製成的酸筍,往往切大塊醃製,用水浸泡在缸中,待時間發酵。吃的時候須得加上辣椒酸辣刺激,與印象中清淡偏甜口的粵菜大相徑庭。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南雄風味臘鴨。

韶關人吃辣的功夫,儘管還不能和相鄰的江西、湖南等地媲美,在廣東卻算是一枝獨秀。且在韶關,也是越往北部地區越辣,尤其是南雄的菜餚,堪稱廣東辣味的巔峰,無論是當地的名菜“梅嶺鵝王”,還是流行於粵北地區的酸筍燜鴨,辣度上都頗有湘菜和贛菜的風采。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圖1:酸筍燜鴨,酸辣迷人,一反粵菜的清淡口味。 ;圖2: 大名鼎鼎的梅嶺鵝王。

每年到秋冬之際,號稱“沒有冬天”

廣州人還在吃著棒冰唱著歌,韶關的草木卻已深黃脫落,天氣也逐漸轉涼。這座望不見海岸線的粵北雄城,卻有著分明的四季縱橫的古道,南來北往的移民和連綿不斷的青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為什麼說廣東韶關“很不廣東”?


▲ 圖1: 廣東韶關,一位第一次看到下雪的小男孩在玩耍。圖2: 乳源瑤族自治縣,冰雪覆蓋山嶺和村莊。 圖3: 乳源縣大橋鎮紅雲村冬景。

她是“不一樣的廣東”,而廣東本身,也充滿了豐富的多元性和不一樣的精彩。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