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請他“出山”先於諸葛亮而他篤定諸葛亮“出山”是失敗的

劉備在關羽、張飛等人陪同下,第一次在請諸葛亮“出山”去襄陽隆中的路上,就遇到一個人,他就是博陵(河北省蠡縣南一帶)崔州平,諸葛亮的“四大密友”(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徐庶)之一。


劉備為何請他“出山”先於諸葛亮而他篤定諸葛亮“出山”是失敗的


劉備為何請他“出山”先於諸葛亮而他篤定諸葛亮“出山”是失敗的

請求崔州平“出山”,遭到拒絕。

劉備初次見到崔州平,就感覺到這個人不一般,就誤認為他就是”臥龍”。一看相貌儀表堂堂,英姿颯爽;再一交談,更是感覺如遇貴人。劉備當即決定,請崔廣平“出山”,但被崔州平以喜歡過閒散生活且沒有立功求名的想法,而被拒絕了。

乞即席地而坐,請教一言。

但是劉備還不“死心”,充滿希望的對崔州平說:“乞即席地而坐,請教一言”,沒辦法崔州平只好同意與劉備坐於樹林間的石頭上,開始了“聊天”。當崔州平問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目的時,劉備解釋:“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希望孔明能幫助自己實現安邦治國之道”。

經典理論:不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去做事情就是勞神費力,諸葛亮“出山”同樣是勞神費力,就是失敗的結局。

聽完劉備的話,崔州平馬上隨意笑著,談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歷史來看,平定各方諸侯,治理混亂的局面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特別是自漢高祖劉邦開始打天下,收復各路諸侯混亂的局面,到建立大漢王朝,漢武帝時代已達到大漢的高潮,然後開始走下坡路,至今二百年的歷史就是由亂世到統一治理,由統一治理到亂世的週而復始的過程。我們現在又是亂世開始之日,不是憑哪一個天才能解決問題的,不應該去勞神費力,逆天而行,即"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意思就是應該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辦事,而不應該違反社會的客觀規律。你請諸葛亮出山,幫你去平定天下,可以說是勞神費力,是不應該去做的事情,註定是心力交瘁而完成不了的事業。

從諸葛亮“出山”以後,事實證明就是勞神費力,最後就是失敗的結局。

但是,劉備沒有同意崔州平的意見,仍然堅持“三顧茅廬”,直到諸葛亮“出山”。崔州平的理論今天來看,一樣是多麼的精闢,毫不“過時”呵。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確在蜀國的建立中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最後還是命殤五丈原,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結局。由此看出,崔州平的遠見卓識和他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判斷,如果我們試想諸葛亮不“出山”,真的歷史要重寫嗎?

劉備為何請他“出山”先於諸葛亮而他篤定諸葛亮“出山”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