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家人

戰“疫”一家人

夫妻

38歲的張曉丹,是靈寶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農曆臘月二十九開始,她就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除了日常工作,她每天下班後,還要趕往醫院設在火車站的疫情防控檢查點,替換一線人員輪崗吃飯。

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每天停靠靈寶站的列車14趟,每趟出入站的旅客七八百人次,防疫人員雖然三班倒,但每班差不多要為三四千名旅客逐個量體溫做登記,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對於張曉丹這種“連軸轉”的工作狀態,家人早就有了“免疫力”。早在2003年“非典”時,她就在一線救援。可這次,丈夫張紅星在家裡怎麼也坐不住,他擔心妻子身體吃不消。於是,他戴上口罩,提起相機直奔火車站。

當時,正值春節在外人員返鄉高峰,張紅星站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全副武裝的妻子和同事們忙著給過往旅客測量體溫、填表登記。厚厚的防護服、口罩、護目鏡,忙碌的身影,幾乎分辨不出誰是誰。他本能地舉起相機,拍下了他們工作的一個個瞬間。

為了減少上廁所和反覆穿戴防護服造成的浪費,更為了節省時間,張曉丹他們幾乎不喝水,吃飯也是附近買的方便麵、餅乾。張紅星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也就是這一刻,身為攝影愛好者的他忽然萌生念頭,要像妻子那樣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把“逆行者”的“最美”拍下來。隨後的日子,火車站、高速路口和市內、鄉鎮各個防控點,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腳印,用鏡頭定格了眾多奮戰在防控一線的黨員幹部、群眾、白衣戰士、志願者勇於擔當、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難忘瞬間。

“真是不看不知道,他們確實太辛苦啦!一忙起來,吃不上飯,喝不上水。”揹著相機四處奔走的張紅星又萌發了義務捐贈方便食品給防控一線人員的想法,“他們在前線拼命,我們不能總待在家裡乾著急,總得為他們做點啥。防疫是大家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責任!”於是,他在自己的攝影群發起倡議,短短一上午,他就募集到一筆資金。他用這筆錢買來方便麵、火腿腸、水、餅乾等慰問品,分批送往火車站、高速路口等防控點…… (李亞民)

三口人

2020年春節是我家最難忘的一個春節,由於疫情肆虐,妻子被隔離在單位,兒子被阻隔在四川,我也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年初三就上班了。雖然一家三口被分隔三處,但這個春節我們誰都沒有閒著,而是在各自的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累並快樂著。

妻子是開封一家老年護養中心的護士,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攻擊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他們的疫情防控任務顯得尤其艱鉅繁重,從大年初二到現在,她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

冬春季節老年人發病率本身就高,而且另外一名護士因病請假後,護養中心100多名老人的吃藥、打針、康復理療等都落在了妻子一人肩上。她每天早上從7點半就開始不停地樓上樓下跑著給老人擺藥、測量體溫、輸液……一直忙到晚上7點才能休息。

為了防止交叉感染,疫情期間老人們的家屬不能探視,老年人的生活和一般病症治療都由護養中心負責,妻子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尤其是2月中旬,護養中心附近一個小區確診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他們的壓力就更大了。雖然護養中心離我家只有幾百米,可近在咫尺的妻子卻不能回家休息。

妻子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平時稍微累點就腰疼,何況要一個人負責100多人的護理工作,她咬牙堅持著,每天都帶著微笑穿梭在老人當中。大爺大娘們都高興地說,疫情面前,她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是他們的好閨女。

我所在的開封市運管局,疫情防控期間在高鐵北站、火車站、宋城輕軌站等主要站點設置了5個出租車監督服務消毒點,為了讓乘客放心出行,防控一線的執法人員不但要監督規範出租車經營行為,還負責為出租車消毒和為乘客測量體溫等。我作為單位的宣傳員,雖然不用堅守防疫一線,但我每天都要到各監督服務消毒點拍照、採訪,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通過我的筆端躍然紙上,並通過簡報、微信公眾號、報刊等形式將他們的事蹟宣傳出去。從大年初三至今,我先後在《河南日報》等媒體發表了防疫防控的新聞報道16篇,被大家譽為防疫防控期間為運管防疫防控鼓與呼的“小喇叭”。

兒子身在四川,由於疫情突襲,被阻隔在千里之外不能回家過年,甚至連口罩也買不到。在四川上班的他,工作一直比較忙,突然閒暇下來,他就在網上下載了菜譜,主動為不能回家過年的同事當起了“廚師”。日復一日,兒子的廚藝有了很大進步,成了幾位同事公認的“大廚”。兒子高興地給我打電話說:“等疫情結束了,我回家給你們做幾個拿手的四川菜嚐嚐。”雖說兒子沒有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但每天主動為沒有來得及回家過年的同事做飯,不但沒給防疫工作添亂,還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工作,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疫”吧! (靳國良)

婆媳

夜色像一塊碩大的幕布,緊緊裹住村莊和麥苗。早上四五點,商丘市梁園區路樓村村口的鄉村公路邊,用帆布搭建的簡易房裡,燈就亮了。此時此刻,劉愛英已做好了查問、測量體溫、勸返人員、登記過往車輛的一切準備。

第一輛車在夜色籠罩下駛來時,劉愛英麻利地上前問詢、測量體溫、登記信息、給車消毒,司機忍不住問了句:“大姐,這麼早就在卡點值勤啊?”“這個點值班人員最睏乏,接班人員還不能趕到,正是有些車輛想矇混過卡點的時候,我不來能行嗎?”劉愛英說。

說話間,她的兒媳李想抱著棉衣走了過來,一邊幫著她穿上,一邊嗔怪說:“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也不知道穿厚點兒。”

60多歲的劉愛英,剛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後,她經常忙得連睡覺時間都沒有。白天,她在村裡忙活;夜裡,就來這卡點。這個卡點雖然有人值班,但她卻說值班人員工作了一夜,天快亮時難免睏倦,她若不來,萬一出現防控漏洞,怎樣向群眾交待?

婆媳倆忙活了一陣子,劉愛英走到李想面前,勸她回家睡個回籠覺。“有你這樣的老黨員帶著,我這年輕黨員能落後嗎?”卻不想,李想軟軟地頂撞了一句。她不是不知道婆婆的好意,但這些天的事真太多,她還得背上噴霧器,去給沉睡中的村莊噴灑消毒液呢。

這婆媳倆,在疫情防控中不僅有協作,還有衝突。劉愛英經常用大喇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並挨家挨戶送宣傳單。李想卻說,現在的人一天到晚抱著手機,誰去聽大喇叭?誰去看宣傳單?“低頭族多不假,但村裡還有許多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呢!”劉愛英反駁。

她倆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幹”上了:劉愛英一天數遍在村內用喇叭巡迴宣傳時,不僅用普通話,還用方言“翻譯”。她說,這樣宣傳接地氣,能說到群眾心裡,讓群眾樂意接受。而李想卻製作精美疫情防控微視頻,借力互聯網,讓防控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微視頻畫美、語句精,且爽口入心,群眾在笑語中瞭解了病毒傳播渠道,掌握了防控知識、技巧,紛紛點贊:視頻雖小,作用了不得。

至於說婆媳倆“對著幹”的結果誰贏誰輸了,“評理”的村幹部和村民們連聲誇讚:“宣傳效果都不錯。” (喬文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