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短刀---掷弹筒

旧日本军队为了进一步优化一线步兵火力,研制了一种可以广泛装备的利器-----掷弹筒,用于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面杀伤火力空白。日军主要研制和装备了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大正十年掷弹筒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这个距离在已经处于对手步枪射程范围,安全性不高,精度也不高。所以,日军又研制了八九式掷弹筒,重2.7公斤,有效射程达到500米。由于射击准备时间较短,理论射速为30发/分。掷弹筒的使用非常简单,发射手在发射时首先拉动击发杆,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随后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将榴弹射出。但是想要做到准确射击,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一般日本有经验的发射手使用掷弹筒的命中精度可以达到80%以上。

这个武器在中国战场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有曲射火力消灭对方的机枪等重要目标。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人,这个威力对于50毫米口径来说相当不错的。掷弹筒对技术成熟的日本来说,造价也比迫击炮低廉很多,能够大量生产装备。所以,当时日军小队一级的作战单位都编有一个掷弹筒班(装备1-2具),和轻机枪的编制比例为1:1。

日军在进攻作战和防御作战都会使用这种有效的武器。进攻时,如果遇到重机枪火力点,日军进攻部队会停下来,等待掷弹筒的火力支援。据当时参战的中国老兵回忆,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都是日军掷弹筒的重点照顾对象,而轻便的捷克式往往打几个点射就得更换位置。

防御中,如果看到对方指挥官和压制机枪时,也会用掷弹筒压制或消灭。电影《浴血昆仑关》中,日军冒着自己人被杀伤的危险,用掷弹筒杀伤了指挥进攻中国的指挥官,是可信的。中国步兵对日军这种武器也是憎恨到极点,有经验的作战部队,总会安排射手打死日军掷弹筒兵。

而武器装备更加简陋的中国军队其实更喜爱这种低成本的趁手家伙。国军早在1934年就仿制了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当初带有实验性质,也没有定型,加上其性能一般,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到了抗战紧要的关头,由于战事的需要,1938年国民党兵工部门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还是以在大正十年式为蓝本,定型为民二七年。二七式各项性能超过大正十年式,但是较日本八九式还有不小差距,但是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被日军火力压制久了的中国将士对它依旧喜爱有加。二七式也是50mm口径,射程只有250米,在对方步枪的射程范围内,且工作原理和日式掷弹筒几乎一致,还能发射日军的榴弹。二七式的产量很大,多大4万具,日军曾将缴获的二七式装备部队,甚至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

八路军兵工技术相比国民党更加落后,但是也仿制过掷弹筒。八路军的仿制对象是八九式,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及原材料的缺乏,最终造出来的掷弹筒没有八九式的膛线,成了滑膛小炮,当时军工人员叫它是50小炮。为了达到日军八九式的射程和精度,50小炮的长度几乎是八九式的1倍。为了拔出日军的碉堡之类的硬工事,八路军还将50小炮改造成平射。据统计,八路军共生产掷弹筒2500具之多,基本装备到连排级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