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和俄罗斯分家,为何哈萨克斯坦过得蒸蒸日上,而乌克兰却每况愈下?

清水空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两个国家根本没有可比性。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哈萨克斯坦坐在金山上,乌克兰则是穷鬼。

稍微有些国际常识的人都知道,哈萨克斯坦人口不多,却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目前哈萨克斯坦人口不过1000多万,整个哈萨克已探明总的石油储量为100亿吨(储量约是世界前十位),煤储量为39.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8万亿立方米,锰4亿吨。

其中以石油来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大约是俄罗斯的二分之一略少,然而人口是俄罗斯的十分之一。

当年俄罗斯依靠石油等资源出口,就能创造10年的经济奇迹。那么,哈萨克斯坦真的是闭着眼睛都可以做到。

相反,乌克兰的资源匮乏,石油和天然气都必须从宿敌俄罗斯那里进口。

哈萨克斯坦坐在金山上,乌克兰则是穷鬼。

第二,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不同。

乌克兰同哈萨克斯坦,对于俄罗斯来说重要性完全不同。

乌克兰自古以来扼守俄罗斯的西部大门,各方面地位都极为重要。

任何敌人想要攻打俄罗斯,必须首先占领乌克兰。

二战期间,苏军和德军在乌克兰多次血战,几乎倾全国之力。

仅仅一个基辅会战,苏军就损失了70多万人,换别国就亡国灭种了。

可见,乌克兰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

冷战时期,俄罗斯在乌克兰驻扎重兵,总数有几十万人之巨。

电影《战争之王》中,军火走私犯可以从解体后的乌克兰搞到几百亿美元的军火。

一旦乌克兰倒向北约,敌人就等于杀到了俄罗斯眼皮下。

如果当年德军是从乌克兰出发进攻,恐怕苏军连防御莫斯科的时间都没有,莫斯科早就沦陷了。

所以,俄罗斯不可能随便放弃乌克兰。

但是,哈萨克斯坦则不同。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并没有同任何一个美国的盟友国家接壤。

也就是说,从地缘政治上,哈萨克斯坦并不太重要,俄罗斯完全可以将它作为战略缓冲国,而没有必要左右这个国家。

所以,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并不太关注。

这10年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在哈萨克斯坦越来越大,俄罗斯也是听之任之而已。


第三,乌克兰经济腾飞的机会,被俄罗斯打断。

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前,乌克兰经济其实有着长足的好转。

然而,战争爆发以后,一切都完了。

乌克兰必须承担巨额军费,加上国家领土都少了两块,经济急转直下,目前才开始恢复。

相反,哈萨克斯坦没有大规模的战乱或者被入侵,国内形势稳定。

然而,这不是说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没有提防。

目前,哈萨克斯坦从未承认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也不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行动。

同时,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将部分领土交给哈萨克斯坦,这就是该国北部地区。

而哈萨克斯坦高度感觉到俄罗斯的威胁,宁可将首都迁移到北部地区,以防止出现乌克兰的那种情况。

乌克兰危机后,从一些俄罗斯知名政治人物口中也传出了吞并哈萨克北部的呼声,引起了哈萨克社会的警觉。

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两年前下令,在哈萨克语中使用拉丁字母取代过去的俄文基里尔字母,开始全面推行本国化。


其实,目前哈萨克斯坦目前对于俄罗斯是颇有戒心的,不然中国不会在该国发展的如此顺利。

其实,同俄罗斯交往的国家,都会留着一手。


萨沙


今年年初,已经当了28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哈萨克斯坦也迈入了新的“春天”,对近些年发展越来越好的哈萨克斯坦来说,又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契机。


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有多种因素,世界最大内陆国的领土面积,丰沛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纳扎尔巴耶夫治理下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俄罗斯的关系,作为苏联解体后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地缘位置并不是很重要,与俄罗斯维持着比较好的关系,保证了哈萨克斯坦发展的外部环境。

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是乌克兰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作为东西方的一个交界地带,乌克兰成了俄罗斯与美国争夺的焦点地带。


加上,乌克兰多任总理都没能用智慧化解开这一焦点矛盾,导致乌克兰有点腹背受敌,左右不是。这是乌克兰发展一直没有起色的关键。


你觉得哈萨克斯坦会成为经济强国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虎落平原被犬欺,历史上的乌克兰,从来都不用正眼瞧哈萨克一眼。乌克兰做斯拉夫贵族的时候,哈萨克人还在草原上放羊呢。

  一个是历史上正宗的游牧民族(哈萨克),一个是历史正宗上的农耕民族(乌克兰)。现在看表面数字的话,哈萨克现在的确活的比乌克兰舒坦。

  哈萨克1700亿美元GDP,乌克兰1300亿美元GDP,数值上哈萨克稍多一点,也总体差不太多。但是,哈萨克以4倍乌克兰的国土面积,产生出与乌克兰差不多的GDP。同时,哈萨克以乌克兰1/4的人口,分享这么多GDP,人均收入哈萨克当然超过乌克兰很多。

  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要因为十来年时间的发展,就认为乌克兰不如哈萨克。要知道,在十多年以前,乌克兰一直领先哈萨克,而哈萨克超过乌克兰靠的是什么?石油而已。哈萨克没有什么发展秘籍,跟中东那些“石油换美元”的国家没啥两样。哪天石油掏完了,这个国家也就嗝屁了。

  看看哈萨克的经济构成: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煤炭,挖能源卖钱。工业产品、日常用品几乎全部靠进口。

  再看乌克兰的经济构成:乌克兰工业体系很完备(很多领域世界领先),工业、农业、旅游业是经济三大支柱(世界上粮食产量第三)。

  但凡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乌克兰经济更健康,哈萨克只不过是个挖矿暴发户而已。所以,但凡国际能源价格下跌,哈萨克的经济就会暴跌,哈萨克的能源经济和畜牧业一样——靠天吃饭。

  别只看GDP这个表面上,说起综合实力,乌克兰妥妥地碾压哈萨克。

  教育水平:乌克兰只有4000多万人口,却有975所高校(对比中国14亿人,只有1000多所高校,教育水平可想而知),乌克兰还有8所以上世界级大学(中国有几所?)。

  科技水平:乌克兰在火箭制造、卫星遥感、军舰制造、新材料研发、数控机床、焊接技术......众多高科技领域,乌克兰排在世界领先的位置(中国有的技术,乌克兰大部分有;中国没有的,人家还可能有)。乌克兰生存的发动机和精密机床,行销全世界,这点起码是中国也做不到的。

  哈萨克有啥?只有144所高校,还有一半是私立的。技术?几乎没有。武器?全靠进口俄罗斯。说白了,咱们非要把哈萨克跟乌克兰对比,人家乌克兰估计都不屑于跟哈萨克对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时没有找到发展方向,现在,夹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有点内忧外患的味道。一旦摆平了政治上的问题,乌克兰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钱不能衡量一切......

  说起国际影响力,乌克兰起码制造出世界闻名的第4代战略导弹,起码能跟美国合伙发射卫星,起码能跟欧洲一起玩国际空间站,起码有享誉世界的球星—舍甫琴科。哈萨克有啥?不就是一群挖矿的牧羊人。

  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傻吗?一点不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谁都懂。乌克兰跟俄罗斯分道扬镳傻吗?一点不傻,欧洲跟着北约混的都发达了,跟着俄罗斯混的都很惨。


尔朱少帅


因为乌克兰没有纳扎尔巴耶夫!

1991年的苏联解体,对于世界而言可能只是历史课本上多出一个章节,但对于苏联的各加盟国而言却是真正的灾难,因为没有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影子,各加盟国只能自己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理论上说,实力较强的加盟国,依靠自身实力,是可以闯出一片天地的,比如俄罗斯、乌克兰等欧洲部分的加盟国;而那些实力较弱的国家,因为几乎没有实力,所以不得不在国际社会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比如哈萨克等中亚五国。

但现实情况是,曾拥有数十架战略轰炸机、175枚洲际导弹和1800多枚核弹头的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将近30年的时间里,综合国力不仅每况愈下,从独联体二哥的位置跌落,社会还陷入动荡不安中;相反,苏联解体时曾被视为拖油瓶而被坚决抛弃的哈萨克斯坦,经历了将近30年的发展后,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亚强国,在独联体中国力仅次于俄罗斯,已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睿智领袖是国家之幸

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哈萨克斯坦有纳扎尔巴耶夫,而乌克兰没有。

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国虽然摆脱了苏联这一阴影,但本质上还是被斯大林模式深深影响着,想要一夜之间告别共产主义拥抱西方世界是根本不现实的。

所以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才会遭遇惨败,而其他加盟国的状况则更加堪忧。在所谓的“民主”不可能瞬间取代专制的情况下,专制的政治强人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他们作为德高望重的领袖,能够保证社会剧变时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新旧时代的过渡者,能够以强大影响力推动国家转型。

但乌克兰没有纳扎尔巴耶夫这样的领军人物,除了毫无作为的开国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后继的列昂尼德.库奇马、维克多·尤先科科和维克托·亚努科维除了在“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上攻击扯皮,还在个人收入上实现了巨大突破。前总统彼得·波罗申科除了为寡头贴心服务,还拥有五国国籍,连下辈子的路都想好了,他们手中的乌克兰,要是能发展起来,那才是怪事。

苏联解体后,虽然哈萨克斯坦很穷,但也和乌克兰一样,继承了苏联的部分核武库,包括SS-18洲际弹道导弹104个、核弹头1400枚、图-95MS战略轰炸机40架、巡航导弹240枚,在世界核武库中排名第四。

而后,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都面临“弃核”的艰难抉择,对于两个穷国而言,维持核武库必定入不敷出,但放弃核武器却等于任人宰割,好处是可以得到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经济援助。

在艰难的权衡后,两国都选择销毁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当然,两国都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然而,得到援助的乌克兰依旧一蹶不振,哈萨克斯坦却异军突起。因为无核的两国从此只能归入“小国”序列,而小国的生死存亡无不仰仗大国脸色。而很明显,纳扎尔巴耶夫比乌克兰的一干领导人更聪明。

从苏联解体时,哈萨克斯坦就不愿意脱离俄罗斯,因为哈萨克斯坦太穷,跟着俄罗斯有肉吃,这种依赖绝对真心实意。但俄罗斯坚决踢开哈萨克斯坦,这让俄罗斯在干涉哈萨克斯坦时首先就理亏。而后在国际事务中,纳扎尔巴耶夫几乎从不忤逆俄罗斯,这让俄罗斯相当放心。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操作堪称愚蠢的典范,“一路向西”不仅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响应,更让俄罗斯怒不可遏,结果就是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夺走,东部各种逐渐分道扬镳。

作为苏联加盟国,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都面临俄罗斯族渗透的严重问题,这是国家分裂的最根本因素,面对这种局面,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以优厚条件吸纳哈萨克斯坦人回国,另一方面鼓励俄罗斯族回国创业,使得境内哈萨克族比例不断上升。同时为了压制北部的俄罗斯州,纳扎尔巴耶夫在1997年迁都阿斯塔纳,国家由此更加稳定。

而苏联解体将近30年,克里米亚还是俄罗斯族占主体,乌克兰除了强力压制没有任何任何其他办法。

所以睿智的领导人绝对是国家之幸。

2、地理位置是国家之福

和乌克兰相比,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更加靠东。

今日乌克兰之所以东西分裂,国家动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几百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一直都是东西方对抗的战场,不同民族再次聚居生存,最终形成了东西方激烈对抗的局面。

第聂伯河以西的西乌克兰,历史上曾被波兰—立陶宛大公国以及波兰共和国等统治,因为靠近西欧,有着浓郁的欧洲特色;而第聂伯河以东的东乌克兰地区,自1654年与沙俄合并后,便受到俄罗斯的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控制乌克兰,俄罗斯除了在乌克兰周边割取大片土地外,还在东乌克兰进行疯狂的种族换血,导致东乌克兰地区俄罗斯族比例不断上升,为今日乌克兰的东西对立埋下了隐患。

相比之下,虽然哈萨克斯坦因为地处俄罗斯周边,历史上难以逃避被沙俄侵略和殖民的命运,但哈萨克斯坦相对完整。

虽然中亚地区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包括北部的俄罗斯、东部的中国以及南部的英国都曾染指这里,但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在地形上相对封闭,且远离周边势力的政治重心,所以这里自古以来相对清静。

虽然苏联时期也曾往哈萨克斯坦大量移民,使得这里既有德意志人,也有朝鲜人,但总体而言,还是以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为主,而在纳扎尔巴耶夫低调地进行了反换血之后,哈萨克族开始成为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避免了乌克兰这样被东西撕扯的命运。

而相比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他在作为俄罗斯邻国的同时,也是我国的邻国。

乌克兰之所以被东西拉扯、四分五裂,除了本国精英的摇摆不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乌克兰东部的俄罗斯和西部的欧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水火不容的仇敌。就和春秋时期夹在楚国与晋国之间的小国一样,无论他们怎么抉择都将成为另一个大国的眼中钉。

而当下的我国与俄罗斯,因为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成为抱团取暖的好朋友好伙伴。为了双方的利益,两大国都不会对哈萨克斯坦有所想法从而令对方警惕,这种可预见时期内的“默契”,是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

虽然二流国家土耳其和印度有心干预中亚事务,但他们力量有限,且和俄罗斯远未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哈萨克斯坦的外部环境要比乌克兰好得多。

所以,无论是乌克兰的陨落还是哈萨克斯坦的崛起都不是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老夫掐指一算:这乌克兰,命不好!

同样是和俄罗斯分家,乌克兰继承是一堆需要俄式体系支持的军工,而哈萨克斯继承的却是庞大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两者对比来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体系支撑,就算有军工企业衣钵,也玩不下去。乌克兰现在就是,庞大的军工全没了,原来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造洲际导弹的南方导弹设计局,造安-225大飞机的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等等。乌克兰现在除了部分粮食出口,大量移民外汇之外,本国没有任何好的能源计划了。

相反哈萨克斯坦这个地区却成为了聚宝盆,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丰富,其国内估计是有探明储备量为100亿吨,在哈萨克斯坦14个州中,6个州都是石油区,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量,在独联体地区仅次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支柱产业。其本国的90%石油都用于了出口。

而从地缘环境上看,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国土面积为271平方公里,北接俄罗斯、东邻中国,西边靠着另一个聚宝盆厉里海,南边与中亚各国相接,所以只要哈萨克斯坦不反对俄罗斯,就这个地区就会很安稳,这和乌克兰不一样,其西边是大量欧洲亲美国家,这会导致乌克兰在美俄之间战略摇摆。目前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产业占GDP的50%,外汇收益的80%,显然自从有了石油、天然气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蒸蒸日上。

而随着哈萨克斯坦证据稳定,其在石油开发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了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石油出口也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基础。可乌克兰就没有这么好的命,国内一点天然气、石油都没有,更没有赚钱的矿藏。乌克兰只剩下,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争夺,并且连年内战彻底拖垮了乌克兰的经济,显然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经济不同,和本身国内资源发展,特别是地缘战略环境有着很大关系!


出鞘


安心静养努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很多关键部门任选都是俄罗斯人,按照去年统计,在哈萨克斯坦有700多家外(合)资公司,其中一半是俄罗斯投资的企业,贸易如此亲密,自然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了。

1.先看看哈萨克斯坦,当初独立的时候近一半为俄罗斯移民,哈所有关键部门都是俄罗斯人掌控,加上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如果不倒向俄罗斯,俄罗斯估计不出一天就可以踏平哈萨克斯坦。

2.乌克兰从颜色革命之后上台的都是亲西方的政治寡头,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财富增长如何,而对于国家的未来,基本上都倒向了西方,成为美西方、北约与俄罗斯斗争的炮灰级选手,自然发展就一般化了。

3.乌克兰的亲西方,与俄罗斯现在在哈萨克斯坦还有驻军,这种局面就导致了:哈萨克斯坦是完全站在俄罗斯阵营的,自然会获得更多的俄罗斯资源;而乌克兰在几任政治寡头的霍霍下,被北约当炮灰也乐意站在与俄罗斯斗争的最前列,发展不好就理解了。因为,本来就是西方与俄罗斯斗争的炮灰选手,非要当主角儿是不可能的!


英武


1991年苏联解体时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相比之下乌克兰还略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同样体现在资源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样是一个资源大国。目前乌克兰已探明有80多种可供开采的富矿,主要包括煤、铁、锰、镍、钛、汞、石墨、耐火土、石材等,这些矿产分布在全国7000多个地区,其中有4000多个地区已进行开发。乌克兰已探明的铁矿石的储量有275亿吨;锰矿石的储量超过2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煤、染料矿石、陶土地腊和石墨的储量也比较丰富。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其中80%蕴藏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和黑海沿岸,乌国内所需石油90%依赖进口。顿巴斯为乌最大的煤矿,已探明储量1090亿吨。在苏联时代乌克兰就有“欧洲粮仓”的美誉。独立之初的乌克兰有3500多家军工企业,职工高达300万人,这其中甚至还包括洲际弹道导弹生产厂、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黑海造船厂等军工企业。除了这些军工企业外乌克兰还继承了苏联留下来的大量军事装备:苏联一共有14个军区,其中3个军区位于乌克兰。乌克兰当时有6000多辆坦克、7000多装甲车、1500多飞机、350艘军舰。乌克兰还继承了苏联大量核武器,在质量和数量都仅次于俄罗斯:1270枚核弹头、2480枚战术核武器使乌克兰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核武器大国。当时的乌克兰拥有制造生产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拥有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然而如今乌克兰陷于北约和俄罗斯的东西地缘之争,国内亲西方派别和亲俄派别水火不容,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入俄和乌东战事的爆发,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相比之下昔日的独联体第三大经济体哈萨克斯坦不仅国内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经济持续增长(人均GDP8838美元),同时也成为了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之锚和中亚地区事实上的领导者。那么资源、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在独联体国家中都还相对不错的乌克兰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般地步的呢?为什么同样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的命运却和乌克兰犹如天壤之别呢?

乌克兰的悲剧命运首先源于其敏感的地理区位:乌克兰正处于俄罗斯和北约势力的夹缝之间——乌克兰在历史上曾被波兰统治过,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则成为俄罗斯和波兰争夺的地区,当时的乌克兰不得不在俄罗斯和波兰之间朝秦暮楚。尽管时光过去了数百年,但乌克兰位于东西方争夺的咽喉要地的格局并未改变,唯一不同的是西部的波兰变成了北约。由于其敏感的地缘区位使乌克兰成为了俄罗斯和西方大国势力角逐的舞台,同时乌克兰国内的亲俄与亲西方势力之间也存在着裂痕。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同北约和欧盟的接触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要知道乌克兰和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是不一样的:波兰、捷克虽然是前苏联阵营的国家,但毕竟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地理位置同俄罗斯也有一定距离;而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可谓就在家门口,更何况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还是乌克兰境内的基辅罗斯,无论从民族情感或是地缘战略上而言:俄罗斯都无法接受乌克兰倒向西方的潜在可能。而北约一直以来都将俄罗斯作为自己的主要战略对手,自然不会放过乌克兰这一制衡俄罗斯的有力武器。自身实力不足的乌克兰不得不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

导致乌克兰悲剧命运的另一个因素是其国内民族状况:乌克兰东部生活着占乌克兰总人口17%的俄罗斯族,而由于历史上乌克兰曾分属波兰和俄罗斯统治的原因导致西乌克兰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并生活着大量信奉天主教的波兰等族裔。乌克兰这种族裔分布情况使国家处于一种被撕裂的状态:东部俄语人口聚居的地区亲俄意识明显,而在西乌克兰则有浓厚的亲西方意识。除了族裔之间对立之外,乌克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国内的对立情绪——由于乌克兰西部更靠近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先发优势,而东部地区的俄语居民则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与此同时乌克兰的政治体制则在总统制和议会总统制之间反复摇摆不断,因为民族意识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对立各方之间又因为不同的政见而进一步加剧了对立态势,使乌克兰的政局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而混乱的政治局势又使乌克兰政府无法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人民因为自己的生活迟迟无法得到改善而日益滋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于是就形成了经济发展越是缓慢政局就越动荡,而政局的动荡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乌克兰在外交上的抉择往往与国内民族问题牵扯在一起:如果乌克兰政府表现得亲俄,那么西部地区的亲西方政治势力不能接受;如果乌克兰政府亲西方,那么东部地区的俄语居民又接受不了。2013年11月底在矛盾持续日积月累的发酵之后乌克兰国内的亲俄势力和亲西方势力之间终于爆发大规模冲突,到了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地区举行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俄罗斯随即接收了克里米亚地区。同年5月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举行公投,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至此乌克兰已处于分裂状态。迄今为止乌克兰已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内战,战火毁坏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使乌克兰经济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乌克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生活水平的下降又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国内矛盾的积压。

那么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环境如何呢?其实我们翻开中亚地图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哈萨克的地缘格局其实并不理想,早在哈萨克民族形成之前这片地域就屡屡沦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公元前五百多年这里是波斯帝国和马萨格泰人博弈之地,后来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来到此处;在公元前后这里是汉朝和匈奴博弈之地;公元8世纪这里是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博弈之地;12世纪这里是西辽和塞尔柱帝国博弈之地;13世纪这里是蒙古和花剌子模博弈之地;17~18世纪这里是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方博弈之地;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开始向邻近阿富汗的中亚地区渗透扩张,尽管哈萨克是中亚五国中最北面的国家,离阿富汗尚有相当的距离,但也没能躲过西方势力渗透扩张的步伐,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仍在哈萨克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哈萨克又形成了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博弈。然而就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的哈萨克不仅顽强生存了下来,更是顽强捍卫着国家的独立性——哈萨克没沦为任何域外势力的附庸,反而在各路外部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事实上席卷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的颜色革命也曾蔓延到哈萨克,然而哈萨克却没被颠覆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亲西方国家,而在颜色革命流产后哈萨克也没因此而与西方势力结怨,而是继续坚持在俄罗斯和西方以及其他各路势力之间的平衡外交。作为身处大国博弈漩涡的哈萨克坚持这种平衡外交其实对自己最为有利,问题在于:乌克兰也千方百计试图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维持平衡外交,然而却落了一个左右不是人的尴尬处境。那么哈萨克为什么就能实行这种平衡外交呢?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得以避免乌克兰的悲剧命运首先因为拥有一位睿智的领袖人物——纳扎尔巴耶夫以及他所确立的多元化平衡外交政策:1991年12月8日作为前苏联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同年12月12日哈萨克斯坦等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会晤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作为“平等的创始国”参加独联体。这时的哈萨克领导人是1991年12月1日以98%的得票率当选的哈萨克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他可以说是这个国家的传奇人物:早在1984年他就成为了前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哈萨克独立后他连续四次当选哈萨克总统,至今仍在其位,如果从1984年算起他已实际执掌这个国家30多年,然而无论在哈萨克国内或是国外却没任何人指责他是独裁者,事实上他参与的四次总统竞选中有三次都是以90%以上的高支持率当选。2010年他被哈萨克总理、两院议长和执政党联名推举为哈萨克的“民族领袖”。《纽约时报》称其为哈萨克“国父”。哈萨克国内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纷纷用他的姓氏命名,而努尔苏丹成为了哈萨克男孩的普遍用名。而这位哈萨克传奇领袖有一个极其推崇的政治人物就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而李光耀那种在大国之间实行平衡外交的理念也深为纳扎尔巴耶夫继承,因此他也被誉为哈萨克的“李光耀”。

纳扎尔巴耶夫对哈萨克的优势和问题所在都无比洞悉:位于亚欧大陆中心的哈萨克的地缘格局尽管有沦为大国博弈场所的风险,但也能使哈萨克成为沟通亚欧各国的桥梁,与此同时哈萨克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在这其中石油、煤炭、铜、铅锌、黄金、钨、铀、铬等矿藏资源均位于世界前十,尤其是钨矿储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铀和铬则位居世界第二。哈萨克独特的地缘格局和丰富的资源物资所蕴含的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使其成为各国竞相拉拢的对象。然而各路外部势力的纷至沓来也对哈萨克构成了有形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实行平衡外交成为了哈萨克的立国之本:哈萨克同中、俄两国都有相当漫长的边界线,同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对哈萨克显得极其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俄罗斯在哈萨克境内保持着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哈萨克国内有占总人口21%的俄罗斯族。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时纳扎尔巴耶夫并没采取刻意排挤俄罗斯在哈萨克遗留的势力存在的方式,而是积极同其他国家加强外交联系以维持哈萨克国家外交的独立性:哈萨克积极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此加强同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外交联系。二战时期苏联将远东地区的20万朝鲜族迁移到哈萨克,形成了今天的中亚高丽民族。苏联解体后韩国政府通过中亚高丽族加强同哈萨克的外交联系,而哈萨克方面也积极加强同韩国的外交关系:在2010年和2011年哈、韩两国元首互访并签署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韩国的豆腐、泡菜同中国的北京烤鸭都成为了哈萨克国内东方菜的典型代表。哈萨克面对欧美势力在中亚的扩张既保持高度警惕,却又不一味加以排斥: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在欧美势力支持下试图搞黄色革命,一时间身穿黄衣的反对派充斥大街小巷。在这样的局面下哈萨克当局既没强力镇压,也没放任自流,而是主动出击——把自己的竞选标志也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萨克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发展到后来连反对派自己也不赞成“颜色革命”了。哈萨克人将自己的外交政策总结为:在保持与中、俄两个大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上稳步发展与日、韩等东亚国家以及欧美国家的外交关系,争取在国际上广交朋友,避免介入大国地缘之争。在这一过程中哈萨克极其重视自己的国家主权独立性——比如在欧亚经济联盟问题上哈萨克旗帜鲜明地反对将该组织政治化的建议,强烈要求将一体化保持在经济领域。除因历史问题遗留在哈萨克境内的少部分俄军外,哈萨克境内没其他外国军事基地。哈萨克也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倡议发起亚信会议、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

哈萨克这种平衡外交得以施展固然与以纳扎尔巴耶夫为核心的哈萨克领导层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哈萨克在地缘环境上与乌克兰的差异。地处中亚哈萨克斯坦并不是俄罗斯和西方势力博弈的重点地区——西方国家的确在中亚、东亚等地也与俄罗斯存在地缘博弈,然而双方博弈的重点始终位于欧洲。同时中亚的地缘格局相比东欧而言更为复杂:乌克兰必须承受来自俄罗斯和北约的东西两面的战略压力,然而哈萨克斯坦所在的中亚地区东部毗邻中国新疆地区、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苏联解体后(尤其是在阿富汗战争后)西方势力也渗透到中亚,同时印度以及伊斯兰世界也都试图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中亚。正因为中亚地区分布着错综复杂的地缘势力,哈萨克斯坦反而得以利用各路势力彼此牵制,从而实现在保持与中、俄两个大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上积极扩大自己的外交圈子。事实上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就确定了在国际上广交朋友的多元化外交政策而不是像乌克兰那样轻率介入到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之争。尤其是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之后哈萨克加强了与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外交关系,从而使哈萨克的外交得以构建在多支点基础上;相比之下乌克兰就只能在俄罗斯和西方势力之间做双项选择,而无法找到第三个备选项,从而无法构建像哈萨克一样的多支点多元外交体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土面积为2724900平方公里,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的世界第九领土大国。截至2018年哈萨克斯坦人口约为18204499,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63位。尽管哈萨克从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看不算一个世界级大国,但在中亚地区哈萨克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储量、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使其当之无愧成为一个区域大国,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哈萨克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中亚国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势必将加强中国和中西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哈萨克斯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和较大的国家规模体量注定将扮演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哈萨克斯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中国经哈萨克斯坦通往中西亚国家的铁路分为南北两线,而哈萨克斯坦的原首都阿拉木图和现首都阿斯塔纳恰恰正是南北两线的关键站点。

以纳扎尔巴耶夫为核心的哈萨克领导层的英明之处正在于他们明确知道哈萨克所身处的地缘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然而正如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那样:乌克兰的悲剧命运除了地缘环境的因素之外还有国内民族矛盾的因素。事实上哈萨克斯坦在独立之初也面临同样复杂的国内民族问题:苏联时代曾特意将几个原属俄罗斯的州划给了哈萨克。其实苏联这么做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改变哈萨克的人口结构——逐渐增加哈萨克的俄族人口以减小哈萨克的离心倾向。经过苏联多年的经营之后哈萨克的人口比例变成了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各占40%,其他少数民族占了剩下的20%,到苏联解体时哈萨克已不是由哈萨克族占据绝对多数了:当时哈萨克族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39.7%左右,而俄罗斯族占了37.8%,这已基本与哈萨克族相差无异了。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北部靠近俄罗斯的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三个州俄罗斯族人口更是在当地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那么哈萨克就可能爆发像乌克兰一样的国内民族冲突。哈萨克的官方语言是哈萨克语,但在日常生活中俄语同哈语并用,纳扎尔巴耶夫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为国人做出表率——他每次演讲都是先说哈语然后用俄语再说一遍。在哈萨克街头哈、俄双语的标识牌和广告随处可见,哈萨克的各大电视频道也广泛使用双语。在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同时哈萨克斯坦有意识强化了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1992年哈萨克斯坦出台了《移民法》。哈萨克斯坦借鉴以色列吸引全世界犹太人入籍的办法将哈萨克斯坦宣传为全世界哈萨克族人的故乡,号召以前流亡国外的哈萨克族人回归祖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哈萨克斯在提高哈萨克族在国家中的占比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到21世纪初已有20多万哈萨克族人回归哈萨克斯坦。到2013年哈国哈萨克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已达到64.6%,而俄罗斯族人口下降到22.3%,哈萨克族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在强化哈萨克族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同样重视对少数民族利益的保护,因此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并不像乌克兰的俄罗斯族那样与政府离心离德。对哈萨克斯坦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政策有时也能对外交政策产生作用——除了通过国内的俄罗斯族与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外,最佳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利用国内高丽民族的关系与韩国发展外交关系。纳扎尔巴耶夫和普京一样极为重视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尽管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在1991年才独立的新兴国家,但哈萨克国内的历史教科书可不会只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1991年,而是一定会追溯到历史上哈萨克先民的辉煌。普京曾在访问哈萨克时盛赞纳扎尔巴耶夫“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在从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国家”,一向重视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的纳扎尔巴耶夫的回答是“哈萨克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我该送您一本历史教科书。”在沙俄时代和苏联时代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哈萨克的民族历史记忆长期受到压制,独立后的哈萨克积极致力于通过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唤醒塑造民族自信。如今哈萨克斯坦各个大学都辟有专门的展厅向新生和外宾介绍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但在强调自身民族历史的同时哈萨克对在中西亚一些国家存在的泛伊斯兰注意和泛突厥主义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哈萨克尽管承认自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系民族,但绝不会鼓吹泛伊斯兰注意和泛突厥主义,因为这势必会激起哈萨克同邻国关系的紧张。

哈萨克独立之初的首都是中亚的历史文化名城阿拉木图,然而仅仅6年之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就将首都由阿拉木图迁往了阿斯塔纳。阿斯塔纳是一个用十几年时间在草原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定都之前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在哈语中的意思就是白色坟墓,由此可见当地的荒凉。那么哈萨克斯坦为什么要将首都从定都多年的阿拉木图迁往荒凉的阿斯塔纳呢?阿拉木图距离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太近,在国防安全上不太适合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首都。东、南、西三面环山的阿拉木图北部是大片的沙漠和伊犁河谷地,城市扩展的余地天然受限,在哈萨克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几十年间阿拉木图一直是哈萨克的首都,这使阿拉木图承载了大量人口和经济资源,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阿拉木图位于天山北麓外阿赖山山前的丘陵地带,这一地区地壳垂直差异运动很强烈,是泥石流和地震的多发地带。这一切都阻碍着阿拉木图的进一步发展。更糟的是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历来是世界大国博弈的场所——苏联独立后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向中亚渗透扩张,而俄罗斯依然在中亚保留有极强的地缘影响力。外部大国的博弈往往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民族关系纠结在一起——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北部三州作为俄罗斯族的聚居地对哈萨克斯坦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偏弱。而当时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与这三个州几乎相隔整个哈国的南北距离,这就使哈萨克斯坦中央政府在北部三州的治理问题上感觉鞭长莫及。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决定以铁腕手段推动迁都提案的通过。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次年阿克莫拉正式改名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新首都阿斯塔纳的设想是将其打造成为“万国之都”,基于这一理念阿斯塔纳市政府在建都之初免费拨出大片土地给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与此同时哈萨克方面给这些设计师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务必在阿斯塔纳设计出最能代表他们各自国家特色的建筑。事实上整个阿斯塔纳的整体市政布局是由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制定的:伊希拇河将整座城市分成两块——河的左岸是新建的行政区,主要分布着政府机关单位、广场、机场以及专卖进口高档商品的现代化商场;右岸则基本保留了原来的老城,主要分布着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各类批发市场以及住宅区。迁都后当地的人口由原来的30万迅速增加到60万,大大增强了哈萨克斯坦对北部地区的控制力度。如今的阿斯塔纳被誉为是“欧亚大陆上的曼哈顿”、“新巴西利亚”:矗立城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府被称为“小白宫”——这座建筑的风格模仿美国白宫而建,区别是有着蓝色的圆顶。曾设计建造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香港汇丰总部大楼,德国议会穹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距离哈萨克斯坦总统府不远处设计建造有金字塔和“沙特尔可汗”购物娱乐中心。1999年阿斯塔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城市”。2010年1月欧安组织峰会首次在独联体国家举行就选择了阿斯塔纳。如今建都只有十几年的阿斯塔纳以取代塔什干、撒马尔罕等中亚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中亚地区的外交和政治中心。2017年6月10日至9月10日阿斯塔纳成功举行了世博会。阿斯塔纳的发展并没使阿拉木图彻底边缘化,迄今为止阿拉木图仍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事实上当初迁都之时纳扎尔巴耶夫就明确指出:迁都之后阿拉木图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家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它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接待大部分来访的外国领导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势必将加强中国和中西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哈萨克斯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和较大的国家规模体量注定将扮演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哈两国的经贸交流过程中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阿拉木图和现首都阿斯塔纳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中国经哈萨克斯坦通往中西亚国家的铁路分为南北两线,而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恰恰正是南北两线的关键站点。

哈萨克独立之初的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经济总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后。哈萨克独立后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作为受游牧文化、汉文化、伊斯兰文化、斯拉夫文化多元影响的哈萨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务实精神,没像俄罗斯那样头脑一热就立即上马休克疗法,因此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哈萨克斯坦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600~1800万公顷,粮食产量1800万吨左右。2010年以来哈萨克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12位或第13位,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5位或第6位。哈萨克的棉花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出口占第二位,哈萨克通过棉花出口创造的外汇收入占哈萨克出口创汇总数的34%。哈萨克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哈萨克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国内政治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和睦、平衡的外交格局为哈萨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哈萨克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独联体第二大经济体,而由于同时保持与俄罗斯、中国、韩国、欧美的良好外交关系以及哈萨克特殊地缘和丰富资源的巨大吸引力使哈萨克成为独联体国家中第一大外资吸引国。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哈萨克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个人认为,与政治的稳定和政策的连贯性密不可分。自从苏联解体以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已经执政快28年了。哈萨克斯坦在他的领导下,依靠雄厚的能源储备,大力发展能源经济,使国家很快就恢复到前苏联的经济水平,甚至有所超越。

在这种情况下,哈萨克斯坦承认所有苏联时期所有民族的贡献,养老金的发放也是在前苏联国家最好的,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对待俄罗斯族人在哈国北部占大多数的这种情况,纳氏采用了小步慢跑,稳步推进的策略。他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1首都北迁,把首都从气候宜人的阿拉木图,迁到北部荒野的阿斯塔纳,跟随而来的人口居多的哈族建设大军和国家机关人员。2利用政策杠杆排挤俄罗斯族人在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名额。3暗地里支持哈族民营企业,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的支持。4吸收世界各地哈族移民移往北部地区。5鼓励补贴哈族人多生孩子。通过上述方法,纳氏竟然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把哈族人口在该国的占比快达到70%.彻底扭转了苏联刚解体是俄族人和哈族人人口比例几乎持平的局面。

尽管如此,但是在哈萨克北部地区,还是有数量巨大的俄罗斯人,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纳氏将北部许多油田出售给美国公司,让美国获得利益的同时,来保护他们。这个套路就像是越南人在南海开采油田联合美国人和俄罗斯人是一个套路。

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加上乌克兰危机,纳氏深刻地意识到,当俄罗斯人兵锋所指的时候,美国人是不会帮忙的,最多就是动动嘴皮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这个新新大国就成为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这也是中哈两国持续友好的主要原因。

当然,依靠中国,防范中国,这两种状态并存应该是纳氏以及他的继承者今后长期所奉行的基本国策。一方面他希望依靠中国力量牵制俄罗斯,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不是完全放心,担心中国在该国摄入太深,毕竟,在历史上,中国不止一次曾经占领过他们,在他们看来,这当然是侵略。比如康熙年间,中国与哈萨克的边界是在阿拉木图附近,只是后来割让给沙皇俄国了。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与纳氏长期稳健地推进自己的计划有关,如果哈萨克政局不稳,北部俄罗斯人就会蠢蠢欲动,就有可乘之机,那时候哈萨克就比较危险了。

就这点来讲,将纳扎尔巴耶夫称作哈萨克国父,一点都不为过!


山的那边也是山


两个国家的情况没有可比性,不能机械地把这个问题归结于某一个因素。但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绝对不容忽视——稳定是基础,致力于发展经济民生是关键。

(图:哈萨克斯坦新首都)

第一,哈萨克斯坦比乌克兰体量小,优势明显且船小好掉头


哈萨克斯坦总人口数约1800万,乌克兰虽然人口增长呈负数,却仍然达到44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乌克兰人口是哈萨克斯坦的2.5倍左右。人口基数就是这样,同样的经济增长被几倍的人口平均,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更何况乌克兰经济跟人口同步出现负增长,就使得政府财政愈发不堪重负。

相反,哈萨克斯坦由于人口少负担小,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很快就会在政府收支和百姓收入方面体现出来。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无情中就被越拉越大。2018年乌克兰GDP仅有1300亿美元,却要负担比哈萨克斯坦多两倍的人口消耗;而哈萨克斯坦同年GDP为1700亿美元,负担却少得多。

(图:乌克兰美女泛滥,许多人到东方谋生)

哈萨克斯坦经济连年增长,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而乌克兰却陷入恶性循环,经济低迷仅强于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倒数第二。于是哈萨克斯坦显得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滋润。乌克兰却老汉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经济民生每况愈下。

第二,哈国老总统坦执政28年,国家一直保持着政治稳定

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中亚政坛常青树,执掌哈萨克斯坦政权长达28年才主动退位。说是个人魅力也好,政治手腕能力出众也罢,他在独联体解散、颜色革命蔓延的风波中,保证了哈萨克斯坦内部的稳定。哈萨克斯坦祖国党一直充当总统的坚强助力,在议会上下院分别保有1/2和1/3的多数席次,保证了政局稳定。

(图: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反观乌克兰,街头动乱频发,政坛内耗不止,总统总理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从克拉夫丘克到尤先科,从老的三人斗地主到新的选举三人争霸,政客争权夺利,领导人贪腐成风,哪还有精力顾得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呢?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是著名的角斗场,时常上演全武行,这对于国家权威立法机构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克里米亚独立并入俄罗斯,以及乌东顿巴斯地区离心离德闹分裂,以至于刀兵相见战火纷飞,国家有限的财力不得不投入到军力建设。内政外交的长期混乱,导致乌克兰变成欧洲最失败的国家之一。

(图:乌东战火中的士兵)

第三,哈萨克斯坦有地缘优势,且始终坚持发展经济民生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妥善加以开发利用很容易化作经济动力。虽然哈萨克斯坦也处在中俄两个大国中间,但由于中俄友好、上合组织框架沟通合作顺畅,哈萨克斯坦的资源能够顺利变现,并争取到投资与市场。

而乌克兰却刚好处在俄罗斯与欧洲交汇处,美俄博弈、东西方对抗让这里变成大国势力的角力场,羸弱的乌克兰成了被殃及的池鱼,充当了北约围堵打压俄罗斯的马前卒和炮灰,失去了从前良好的工业基础。其实乌克兰也有探明的油气资源,可外患不息内乱不止,外来投资谁敢把钱扔在这么不靠谱的国家?

(图:哈中输油管线即景)

乌克兰政客们除了内斗,就忙于贪腐掘取私利,谁都不去关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总之,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属于正反两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保持内外稳定、专注经济民生对国家前途的重要意义。


回马一腔


这个问题应该去问问伊拉克人民,你们是怀念过去,还是喜欢现在。

乌克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不是农业国家,而是重工业国家,会懂得怎么选择的。

知道跟俄罗斯混,不仅会失去土地,还会失去自由,最后连财富也会失去,变成一无所有的二等公民。

俄罗斯如果好,谁会不跟俄罗斯混,就是跟俄罗斯混没前途,才要跟俄罗斯分道扬镳。

二战前,乌克兰相信苏联,最后饿死了上百万乌克兰,俄罗斯人一个没饿死,二战中,乌克兰人为了保卫莫斯科,牺牲了几百万军人,苏联解休后,俄罗斯人也没有给乌克兰二战退伍军人发退休金。

德国人就做的比俄罗人守契约精神,给加入国防是的西班牙老兵发同等的退休金,一直发到他们死为止。

俄罗斯人天天喊俄乌是一家,可却从不把乌克兰当一家人,采取弱乌削乌政策,不让乌克兰拥有核武器,航空母舰,战略导弹核潜艇,远程轰炸机。

这是俄乌一家亲的做法吗?

分明是流氓才做的事,先给你承诺,然后扒光你的衣服,最后强上你。

哈萨克斯坦不是不想和俄罗斯分手,而是没有强大的邻居帮它,不比乌克兰,有很多大国想帮它,它才敢跟俄罗斯分家。

就好比让乌克兰人选择是要欧盟护照还是俄罗斯护照一样,很多乌克兰给出不同的选择。

作为局外人,我们应该尊重乌克兰人的选择,乌克兰比我们更了解乌克兰,总体也比我们文化程度高,他们的选择不是被逼的,而是自愿的,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指责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