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发生过吗?

维伟only_vi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就是当事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选择沉默没有和媒体大众吐露半点风声,是因为我一直在等待一个表白的机会。

今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临了。首先在这里我要感谢ccTV和悟空问答栏目,是你们让我久远的回忆在脑海中翻涌,滔滔不绝地冲击着我这颗伤感而脆弱的心灵,让我无法再平静地假装事外人。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时间过的真快,但回忆永不磨灭。记得那年的冬天,刚刚启动的第2路公交马车试运营,我亲自去剪的彩。转眼就过了这么多年,马车换地铁了,你们却还要问我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就不告诉你们,闷在心里让你们猜一辈子!


迎风荡


我个人认为没有发生过,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一下。

首先,《史记》中本身就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记录,他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但是也有一定的文学性,所以呢,我们在去读《史记》的时候,应该是秉持着一个怀疑的态度,不能《史记》中记载什么就都是正确的。再者说,周到汉差了几百年,难道这中间所有的事情都记录的清清楚楚的。所以我认为《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不可信。



其次,二零零八年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其中有这样的记录: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以上“清华简”中的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周幽王主动出兵攻打的申国;申国找到了戎族这个帮手,打败了周幽王,使得西周灭亡。这其中并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录。



所以,综上分析我个人觉得关于“烽火戏诸侯”应该不可信,同时也欢迎各位提出异议。


Crazy灬历史


烽火戏诸侯事件应该被加水份,《史记》中记录周幽王是为博宠妾一笑拿国家用来通知诸侯勤王的信号开国际玩笑!其实我们如果认真阅读史记会发现,书中有些历史问题和我们考古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出入,这应该和当时的最高的统治者有关。当时的史官能真实记载史料不多,毕竟那是一个王权至上的时代。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于阉割之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坚持真实。他的这一点让统治阶级很不爽!同时也为自己招之灾祸,在那个接近于真像的年代,因为帝王的权利所制衡,使真实的事件发生根本转变。


少颜翁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答案仍不确定。

传世文献《史记》当中记载,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擅自点燃起到预警作用的烽火台,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褒姒最终大笑。但是,当蛮族入侵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却再也不来了,蛮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时代。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于这件事表达怀疑,钱穆先生就曾经大力批驳,指责其不可信。2012年初,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虽然如此,但是笔者认为这件事情还有存疑的必要性。首先,清华大学所藏的战国竹简(清华简)并非是由地下直接挖掘获得,而是校友赵伟国所捐赠。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所以,这批简牍的真伪还有待考证。而且,它的发掘信息不确定也就意味着这批竹简的内容并不能良好的断代,虽然它现在的地位很高,但是仍存有疑惑。

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后世考古工作的进行,和更大规模的简牍资料的出土。

 






经典守望者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十四道杠杠


正史里记载的也不一定就一定是真实的,比如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的家乡就在山西阳泉,我们这地方就有个旅游景点叫藏山,据说赵氏孤儿就在这里藏匿,前几年著名电影赵氏孤儿开拍仪式都来这里举行的!但是好多学者提出这个故事是杜撰的,本人也赞成诸学者摆出的各种理由。同样司马迁先生史记里记载的烽火戏诸侯我个人认为也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当然这不会影响司马迁先生史记在史学界的地位!

首先我从时间上说就是不可能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命人无故点燃烽火,为的是诓骗各诸侯国来勤王,烽火传到各诸侯国也需要时间,就算不要时间。各诸侯国得到信号也得有时间集结兵马粮草,这不是个把月能完成的,何况来的又不是一家诸侯国。再者,各路诸侯兵马来勤王也不可能都开到骊山脚下吧?褒姒难道好几个月坐在骊山上等着吗?单从时间上就推断烽火戏诸侯是不可能发生的!


岳家山人说春秋


有幸回答,感激阅读。

小者深表怀疑。两周之际的谜案非常多,因为不同文献的记载,导致相互之间冲突很大,烽火戏诸侯只是冰山一角。虽然这件事基本可以认定为假,但其实有更大的疑团等着我们去解释。我们先从记载最早的《史记》开始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周本纪》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本纪》

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卫世家》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郑世家》

根据这个记载,这件事的线索是: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废王后、太子——申、缯、犬戎发兵——烽火再举,诸侯不至——西周灭亡——诸侯与申侯立平王。但是我们只要看看比《史记》更早的春秋战国史料,就发现其实是疑点重重: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吕氏春秋·疑似》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后期,记载的这件史实与《史记·周本纪》大同小异,最明显的不同是,《吕氏春秋》只有击鼓,而《周本纪》却多出烽燧。实际上,烽燧大规模运用于军事,是汉代防备匈奴了。尽管在《墨子》就提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理念,但在春秋时期的《左传》完全没有提及,那么西周末年就更存在疑问了。当然,大鼓戏诸侯也不可靠,因为在镐京一带本身就盘踞很多内服国君,而诸侯一般则指的是外服国君。总而言之,这里的周幽王很像是战国之后的国王,而诸侯则类似于战国之后的地方长官,并不符合西周国家形态。



然而,这只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倘若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更是疑点重重:申侯不是和犬戎杀了幽王吗?那应该是周的敌人才对啊。诸侯怎么愿意和申一起立平王?平王为什么又要避开支持的犬戎?那么,我们要继续抽丝剥茧,往更早的史料中寻找答案。

携王干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左传》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

原来在平王东迁之前还存在两次“二王并立”:一次是幽王与自封为王的平王,另一次是幽王的继承者携王与弑君的平王。在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的时候,晋文侯杀周携王,才完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段史料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学者所接受,可以作为旁证的是,河南南阳出土了“南申伯”的青铜器。《诗经·崧高》记载周宣王把申伯封在谢地(今南阳),那么这里的南申似乎是特意与西申作为区别,坐标或许就是洛邑。那么灭西周的申当是在镐京附近的西申。申国本姜姓,姜姓正出自西戎。而申又作申戎,与西戎关系密切。

而新发现的《清华简》,又给了一些不同的材料: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这段史料比古本《竹书纪年》又更加详细,最主要的是细化了东迁的时间:和古本《竹书纪年》不同的是,晋文侯杀携惠王是在携惠王二十一年(前750)(这点和今本《竹书纪年》一致!),而之后又进入了无王的九年(前741),而在三年后(前738)才正式迁往东周。更可怕的是,这个年份居然和《左传》的一处吻合: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的预言一般是战国人所作,所以往往切合现实。但是过去对于这段史料,似乎没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按照《周本纪》平王东迁是前770年,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再晚点是前760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更晚点是前750年。而鲁僖公二十二年是前638年,这样一来辛有的百年预言似乎错误了。然而我们根据《清华简·系年》的新材料来看,平王东迁的时候恰恰正是前738年!多么惊人的一致!

但是如果这个时间成立的话,诸侯史实和年份就成了问题。前738年距离前770年长达32年之久,如果这年才完成东迁的话,则《史记》的秦襄公、卫武公、郑武公、晋文侯救周全部要改写,即使按照前760年或者前750年,秦襄公也没机会救周,因为秦襄公在前766年就去世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为了平王能依照礼法正常即位,诸侯史官煞费心机篡改了国史?实际上,《史记》的年份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毛诗序》的卫武公是周厉王时人,甚至还可能就是共伯和。

如果继续深挖下去,似乎越来越接近真相,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了。《左传·隐公七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似乎没有提到秦和卫。而也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平王东迁避的是秦不是犬戎,因为平王本身是戎人支持的,为什么要反过来躲避戎人呢?(见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也有学者认为平王东迁是受制于诸侯,(见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因为很明显诸侯才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这些论点难免都有一定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幽王死后没有立即东迁,当时有两方面力量进行博弈:一方是周携王、虢国以及诸侯,一方是周平王、申国以及西戎。在双方数十年的博弈下,诸侯最终倒向了谋逆的平王,而杀死了正统的携王,从此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代。而为什么盛极一时的申国、缯国到春秋又不见踪影了,犬戎也就昙花一现呢?很可能被诸侯认定为西周灭亡的元凶,从而在东迁前后的若干年中,被诸侯联手绞杀了。

但是太多史实都没有史料反映,仅有的些许史料又矛盾重重,留给后人就只有无限遐想了。最后我们来看当时一位诗人的世界吧: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诗经·小雅·雨无正》


火山小企鹅


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


鸭梨山大


发生过,那是正史


新天马I流星


是真的。(1)人们用烽火传递信息应该是十分古老的方式,最早可能会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史书只告诉我们秦汉时期才用烽火来示警就确定周以前没有使用烽火。(2)注意清华简(且不说其真伪)使用的是“邦君、诸正”一词,而非“诸侯”一词还是有区别的。(3)烽火戏诸侯所召集的“诸侯”应是镐京周边附近的诸侯,并非所有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