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汽车发动机机油增加或者是机油乳化是怎么造成的?

相心生1


首先,汽车发动机机油增加和乳化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混为一谈。简单而言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油里,混入了与机油相容的物质,最终导致机油增加,考虑到整个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情况,这种相容的物质大概率是汽油。

而机油乳化,是发动机的机油里面,混入了与机油不相容的物质,导致机油变质产生乳白色的粘稠状物质,而考虑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情况,这种不相容的物质,大概率是水。

先来看机油增加吧。18年底19年初,本田的机油门(机油增加)甚嚣尘上,最后厂家召回并延长了质保期算是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去年底特别是今年初,丰田系(包括雷克萨斯)的混动车型又出了机油增加和乳化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定论如何处理和解决。为什么这些情况都发生在年底和年初?这绝对不是偶然,因为机油混入汽油导致机油增加这种情况,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有可能发生。正常情况下,汽油发动机中火花塞需要点燃的是空气和汽油雾化的混合气,汽油在低温下雾化性能会降低,而此时火花塞点燃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燃烧后,未能充分雾化的汽油蒸汽会在低温的气缸壁上凝结成液体,最终被活塞环刮入油底壳与机油混合最终导致机油增加。但这种情况在高温时就不会发生,因为汽油雾化充分且燃烧充分,而且当发动机温度逐步升高后,低温混入油底壳的少量汽油,还会随机油温度增加,在油底壳形成汽油蒸汽,并通过油气分离装置再次进入进气歧管,最终进入燃烧室燃烧。所以,理论上即使环境温度很低,但只要发动机能升到正常的工作温度,低温时混入机油的汽油也会慢慢进入燃烧室烧掉,不会导致机油增加。但如果室外温度很低,且行驶距离比较短,发动机温度没有升到正常工作温度就停机,这样混入油底壳的机油就没有机会变成汽油蒸汽通过油气分离装置进入燃烧室燃烧了,久而久之就导致机油增多。

其实,并不是机油一增多就会有问题,只要机油增加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机油的各项性能就不会有太大影响。2013年《燃油稀释对润滑油的性能影响研究》的论文中,(链接:

http://www.doc88.com/p-2913083072875.html)

,结论是燃油对机油稀释不大于15%的时候,对机油的稳定性没有太多影响。比如一辆车的机油是4L,那15%就是4*15%=0.6L,也就是说,4L的机油里如果混入0.6L以内的机油,机油的性能不会变差,所以少量汽油融入机油中导致机油少量增加并不要过度紧张,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问题不大。

举这个试验结论倒不是为机油增多开脱,只不过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机油增多的问题。特别搞笑的是,网上有人说“拉出油尺闻到汽油味就说明机油里混入汽油”,我想问问路上跑的汽油车,哪个机油尺拉出来没汽油味?请大家不要做无知者无畏之人,以免贻笑大方!

再来谈谈机油乳化的问题。前面说了,机油乳化就是混入了不相容的水,那机油里有水不外乎就是冷却水路问题、缸垫损坏、油气分离器和PCV阀失效等。发动机里有油道和水道形成回路为发动机润滑和冷却,但是如果发动机缸体在铸造时有细沙眼,可能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油道和水道互通导致机油乳化,而缸垫损坏其实也是变相的油道和水道互通。油气分离器和PCV阀失效也会导致机油乳化。另外,发动机在低温下短途行驶,也有可能会导致机油乳化。

低温工作环境下会导致汽油中含的水汽不能有效扩散,凝结在气门室盖、机油加注口等位置形成乳化。同时,加乙醇汽油的车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乙醇燃烧后会产生更多水蒸气。

机油乳化会变质,起不到润滑作用,必须更换。但也没必要在机油上谈“乳”色变,如果是低温环境短距离行驶,特别是使用乙醇汽油的区域,仅在机油盖处的乳化,只要每次尽量保持稍长一点距离行驶,或者让发动机延长一点工作时间就能明显改善机油盖乳化;如果是机油尺上或机油加注口里有乳白色泡沫,那说明机油变质了,就要清洗并更换机油了。


希望以上回答能让你对机油增多和乳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关注“爱驾天下”头条号交流。


爱驾天下


机油增多是因设计缺陷,机油乳化主要因机油增多

名词解释

机油增多:字面上理解应为机油总量出现了增加,而且是机油自身的增加。但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机油本身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增多而只有可能减少,因为发动机在正常运行中也会损耗少量的机油(正常烧机油)。所谓的增多指的是汽油混入曲轴箱(机油贮存箱体),导致汽油机油的混合油液总量的增加,那么汽油是怎样混入曲轴箱的呢?

理论上汽油不应该进入曲轴箱,不论是缸内直喷技术还是多点电喷技术。因为活塞与缸壁之间是贴合的,四冲程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只要膨胀压力与活塞的密封性相匹配,那么这些高压则只有可能造成正常窜气,而不是将直喷发动机喷射到缸壁上的汽油压入活塞以下与机油混合。

虽然发动机在低温冷启动阶段会加浓喷油,会造成部分燃油飞溅到缸壁上;但是在活压缩冲程中这些燃油是应该被充分蒸发的,那么如果出现汽油被高压压入活塞一下,问题难道不是设计存在缺陷吗?直喷发动机已经成为了主流机型,但存在机油增多问题的发动机却是少之又少,技术的落后才是这些机器出现机油增多的核心因素。


发动机机油增多的危害

汽油不具备润滑能力,过量与机油混合则必然降低混合油液的润滑性能。所以机油增多的第一个问题是造成发动机的异常磨损,不过这并不是最大的影响。汽油与机油都会在高温环境中蒸发,液态蒸发为气态是体积的膨胀,膨胀等于从内部向外挤压曲轴箱——压力升高。超过曲轴箱设定极限值的高压会损坏缸盖的密封性,在这一位置不仅有机油的润滑油道,同时还有冷却液的水道。

发动机防冻冷却液是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液体,其循环流动能够缸盖吸收高热能并到前置散热水箱挥发,降温后再次循环到缸盖吸热并二次挥发。冷却液的周而复始能够让发动机维持稳定的运行温度,而想要实现冷却液的自身不因高温而沸腾则需要加入一些特殊成分。比如沸点197的乙二醇,防止乙二醇产生腐蚀性的防蚀剂,防止冷却液起泡的消泡剂以及其他各类添加;除乙二醇以外则是以水作为主体。

重点:因机油增多导致缸盖密封性被破坏,结果必然会造成冷却液与机油的混合。冷却液的乙二醇会与机油发生反应而破坏机油的润滑能力,水也会与机油发生反应造成机油的粘度发生严重变化,最终会从乳状物逐渐成为膏状物导致机油彻底失去润滑能力。而在乳化的阶段润滑能力也基本等于废机油的标准了,至此发动机的磨损会严重到让发动机接近报废的程度。


综上所述,发动机机油增多是因为设计或制造缺陷,机油一旦开始增多则会加速发动机的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发动机接近报废。但这一过程中是缓慢出现而难以发现的问题,在感受到发动机的异样后实际已经损伤严重了。而在发现问题后除了更换总成以外又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更换总成成本太高一般车企也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最终只能是用户缩短机油更换里程,以高用车成本为代价接受这样一台问题车。所以但凡涉及到机油增多问题的发动机,其装备的量产车一律不值得推荐。




天和Auto


你好!我觉得发动机机油增加或机油进水引起的。

1.发动机经过水温过高以后,缸盖容易变形,气缸垫容易腐蚀老化。从而导致了发动机水道渗水到油道里面,引起的发动机机油增加。

2.发动机机油进水以后,经过高温把水和机油混合从而产生机油乳化。可以打开发动机加油盖可以看见。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了,喜欢的可以点赞。


小岑说汽车


国内汽车消费者对于爱车“故障”的敏感性,导致任何一种汽车潜在后续爆发的问题,都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无论是此前曾爆发的,还是近期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的“机油乳化”事件,再次让车主们和机油之间产生了故事。其实机油乳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它甚至与“烧机油”一样,是发动机的一种常见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则有很多条件导致。

机油乳化

是发动机现象还是质量问题?从之前烧机油现象的成功解决来看,消费者应该对机油乳化现象的解决充满信心。借由烧机油事件的平息转至机油乳化,其实依然是一个可解决性问题,但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质量问题。首先,要采用排除法考虑用车环境是否导致机油乳化。2020年进入3月份,全国的抗“疫”行动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曝出有些汽车因为没有长期驾驶出现机油乳化现象,并且只发现在机油盖附近。针对这个问题红点君想详谈一些观点。

现象一:短途驾驶导致的水汽蒸发不充分

很多车主频繁短途驾驶并遭遇寒冷气候,发动机水温未达到理想工况可能已经完成往返,同样会为机油乳化制造潜在诱因。首先,乳化现象的发生,可以100%确认有水进入到发动机。但这需要溯源,以确定这样的乳化会对机油性能造成的影响。因为疫情导致大家无法出远门,用车的环境变成了短中距离驾驶。驾车的主要目的可能变成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基本都是短距离短时间驾驶,往往在车辆水温还没达到理想状态下,可能就已经完成了往返。

机油乳化普遍发生在机油加注口上盖机油经过放出检测却没有问题加上冬春寒冷的天气环境,使得发动机机油中水蒸气频繁的气化与液化,水汽还未充分通过燃烧消失,可能车主已经返回家中将车辆静置。较短的用车时间,导致发动机的循环工况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水汽也没有充分蒸发掉造成水凝结,此时曲轴强制通风装置PCV随着发动机关闭,也停止工作。未排出的水汽冷凝之后窜入发动机气室上盖与冷空气交换,这是造型机油乳化为何发生在机油加注盖边缘的原因。这种情况需要车主多驾驶、或者让发动机多燃烧达到理想水温,工作一段时间就可以避免。

现象二:长期停放导致的机油乳化还有一些汽车在长期停放的状态下也会发生机油乳化,同样集中在机油加注口上盖。此种情况的车主,可以通过机油标尺液位判断机油情况,来排除机油乳化导致机油液位增高,如果确实没有增高,则证明这类机油乳化是长期停放车辆导致的。长期停放车辆,也会为机油乳化制造诱因造成以上现象的发生,说明机油乳化现象并未影响到机油性能下降,且只是在机油加注盖上面存在乳化现象。汽车长期未驾驶,其实也会聚集在发动机气室上盖冷凝的水汽变成水,与寒冷的环境共同导致发动机产了机油乳化现象。如果车主在观察机油液位正常的情况下,通过正常的驾驶是可以让机油乳化现象消失的,这种属于环境造成的机油乳化,是可以通过驾驶避免的。

汽车上有没有能避免水汽无法蒸发的装置?

以上两种原因的机油乳化都是一种现象,并非发动机故障,也是大部分车型发生所谓乳化现象的诱因。众所周知,现在的汽车拥有曲轴强制通风装置PCV,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就是为了排出发动机高热工作产生的蒸汽凝结成的水汽,以防止机油劣化。在你关闭发动机之后,冷却水的温度还在100℃以上,但此刻PCV装置已经停止工作。

这就导致冷却水停止循环,但高温的冷却水还会在冷凝的过程当中产生水汽,并且有可能窜入发动机上盖,遇到发动机气门室罩内外的冷空气作用而凝结成水珠与油气混合成黄白色乳状混合物,粘附在气门室罩盖的最顶处。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故障,也不能说明厂商的产品有问题,而是发动机工况与特殊环境产生的现象。

在我看来,消费者在享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看待爱车发生一些现象。而养成良好的汽车养护与用车习惯,是避免任何潜在诱发故障的重要行为!而车企则需要及时、有效、透明的为车主答疑解惑。合理解释现象背后的诱因,避免车主担忧。这样不但不会让车企蒙受损失,还会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粘性。

所以,汽车发生一些问题对车企是把双刃剑,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把化解问题的过程、变成增强品牌信任度的机会?成为每个车企应该把握和思考的问题。


马力世界


一、如果机油已轻度乳化,可以用下列方法处理:将相同牌号的乳化机油收集起来,加入重量为油液重量1%至3%的酚(石碳酸)作脱乳化剂,进行搅拌并加温至50至80摄氏度,静置沉淀4小时或更长一些时间,待油、水分层后,除去下层的水,使可使用。

二、如果稠化机油乳化,可以采用风干的方法处理:将乳化的稠化机油放入内设干净的蛇形加温管的容器中,用饱和蒸汽通过蛇形管进行加温,使油温升至110至120摄氏度,同时向容器中通入干净的压缩空气进行搅拌,使水分蒸发。

直至油的乳白色消失,恢复原来透明的颜色,然后冷却至常温,便可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