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皮影戏趣谈

麻城皮影戏趣谈

林明康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影子戏,实在神,一人能顶万千兵。”“影子戏,真开心,不是打仗,就是招亲。”

大别山下的麻城市乡间,曾流传着这样两段童谣。麻城把皮影戏叫影子戏,它在民间传唱了几千年,虽然有钱的人看不上眼,但穷苦百姓都把它视为珍宝。

有钱的人庆寿,求平安,过节就请雅戏班子唱大戏,白天唱,晚上也唱,活人上台,真人演戏,这叫富人戏。但要花不少银子。

百姓人家过生日,祈福求寿,求平安,就请皮影戏班子来唱影子戏。影子戏必须夜晚演,白天看不到影子。加上求平安,求寿的戏,皮影戏师傅要启冥台——燃香烧钱纸放鞭炮恭请各路神仙前来保护相助,禀告他们不要侵害唱戏的主人。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皮影戏叫鬼戏。唱鬼戏的班子一般三五个人,收钱少,吃饭一桌就够了。搭戏台也简陋,因此花钱少,称为穷戏。鬼戏能带人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麻城皮影戏流行甚广,几乎各乡镇都有几个班子,基本上都唱“呵吙腔”,打坐台(司鼓)的一人,锣鼓打夹手(一人打两样)一人,提影子表演的一至二人,有的班子五个人,则有一个打小锣。皮影戏一开场,打坐台的人便一直坐在那里,一坐一晚上;提影子的人则要站在皮影戏台上一晚上,因此有个谚语叫:坐的菩萨坐一生,企(站)的菩萨企(站)一生。

皮影戏的设备十分简单:用几块门板搭个半人高的台子,台子前放一台农村风谷的风播机,再在风播机上放一块宽点的门板,把皮影戏的箱子一边放一只,两只箱子中间朝观众的一面掛上白纱布戏帘,箱子上面用一个竹簸箕盖上,两只戏箱了边上支有竹条,上面挂满当晚的戏剧人物(皮影),一般是男左女右,竹簸箕上播的则是天上神仙妖怪,这些角色能腾云驾雾,所以在上面。天色一暗,便点亮油壶捻子,火光一照,皮影戏便显现了。

有段笑话说某天演戏,主人家十分爱客,鱼多肉少酒多,提影子的师父多喝了两盅,上台开锣后出现“酒驾”,白骨精上场了,他到处找不到孙悟空,便随口唱到:满台找不见孙大圣⋯⋯打坐台的师傅一边打锣鼓一边帮忙找,左看右看找不见,往簸箕上一瞄,脱口唱道:“簸箕上面筋斗云⋯⋯“一唱一和,妙趣横生,不仅为提皮影的人解了围,救了场,还博得了满场观众的叫好声。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麻城皮影戏文场武场都行,大戏小戏都演,什么“征西”“征东”“西游记”“白蛇传”“杨家将”“包公案”“施公案”等等大戏,一演就开传,一传十几本,一本连一本,一环套一环,皮影戏师傅每天都是演到十分激烈紧张之时收锣,就象说大鼓书的人一样,“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关健之处刹车,吸引观众下场再来,这便是演皮影戏的技巧了。

麻城皮影戏最拿手的是风趣幽默的折子戏小段,象什么“打葛麻”“杨三笑钓蛤蟆”“讨学钱”等等,有的开场白唱戏的一开口,台下便笑得吼⋯⋯象杨三笑唱的“我一不是妖,二不是怪,是天下怕媳妇的大元帅”;天仙配中财主的儿子唱的“我吃起饭来吃一桶,走起路来要人怂,我伯说把我卖了它,我娘说留着做个种”!这些语言来源于生活,接地气,有人气,加上皮影戏师傅古里怪气一表演,就是鬼也要笑出尿来,因此,皮影戏十分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老少皆宜,越演越好。“哦吙腔”一人唱,众人和,与川剧异曲同工。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麻城皮影戏还有一种唱腔叫弹腔,戏剧道白和唱腔皆用汉剧的皮黄腔,哦呵腔是完全靠锣鼓伴奏,弹腔则配上了弦乐伴奏,流传年代不过三百余年,是鄂东地区新生代的皮影戏剧种。

麻城皮影戏的传承,完全靠拜师学艺,口耳相传,有的剧本全装在师傅的大脑中。平时演戏,师傅说戏——告诉故事情节、人物、发展过程,唱词全靠角色自己编凑。各个角色中须记住一点:人名关口不能错。至于具体的唱词说白,就靠各人的聪明才智了。因此有句行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麻城皮影戏,看起来简单,学起来不易,除了学唱、学演,还要学习雕刻皮影,那才是真功夫、硬功夫。各种戏剧人物的角色不同,穿着服装亦不同,各类人物的性格不同,人物的头像面部表情亦不同,这里面既有绘画的素描,又有着色还有镂空雕刻,一个真正的皮影戏师傅,不仅是一个器乐师,还是一个戏剧演唱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过硬的美术功底,雕刻皮影人物动物,缺一不可。音乐美术表演说唱面面俱到方为师,一技独长只为徒。因此,可见麻城皮影戏师傅的内在素质和修养,该有多高了。能演皮影戏,四海都能去。麻城皮影戏既是学艺的平台,又是练人的红炉,只有炉火纯青,才能称为“师傅”!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林明康,国家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十年,组织过龟峰山风景区民俗艺术团。撰写过大小剧本、小品一百余个,长篇通讯三十余篇,收集整理民间文学集五本,名副其实的杂家。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林明康/麻城皮影戏趣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