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用户452643990285656


明朝废除宰相制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历经生死才拿下江山的朱元璋生怕有人从他手里夺走这个天下的一分一毫。老朱坐上了皇位那天起就想着怎么能把这个位置坐稳,怎么能让他的子孙坐得更稳。

说句不好听的,天下是我打下来的,你们都是我的打工仔。你们出的力我都已经给你们加官进爵回报你们了。我不需要一个人来分走我的权利,甚至分走我子孙后代皇帝的权利,不需要任何打工仔分走皇权的任何一部分。

弊端:

1. 以前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上到军国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皇帝你一个人来操持把关。皇帝负担太重了,真的能累死人。比如我们的雍正皇帝。

2. 遇到年少或不务正业的天子,宰相容易把持朝政一家独大。皇权容易旁落甚至易姓。历史和朱元璋开了个大玩笑,他亲手废除的丞相制没想到后来却让不是宰相的高拱和张居正两人比宰相还要宰相,甚至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了,世人只知张阁老不知有万历帝。再比如那句“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

3. 宰相这个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空缺,朝中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个位置,来明争暗斗,容易形成大小集团,割裂团结稳定的局面,形成内耗。

优势:

1. 多了个全面手帮助皇帝分担了很多政务。皇帝只要压得住宰相,那可真的是清闲的多。皇帝只有一人,宰相却可以多人,累死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2. 国家在制定任何国策时,宰相都会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参考判断这项国策的可行性与短板。针对短板,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或执行方案。这样可以规避很多不成熟或是有弊端的政策。

宰相是联系朝中大臣和皇帝的有效渠道,能让基层官员的声音上达天听,也能让皇帝的声音下达到各个单位。


援庵讲史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

首先更正一下,朱元璋废除掉的是丞相制而不是宰相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制度,汉代保留了下来。从秦朝到明朝,丞相制度流传了一千多年。一个制度能够流传这么久,必然是有他它存在的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这就把它给废除了呢?因为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设立和发展

丞相制度在秦朝的时候设立,到明朝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什么?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有各的任务: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丞相来对付的;太尉负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兵马、器械、军粮等等都是太尉的事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谁也不能管谁,直接归皇帝管理,加强了皇权。

到了唐代,发展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他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皇帝要实施一项新的政策,从政策的草拟,到确定,再到最终实施,离不开三省的分工合作。中书省负责起草文案,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定政策。好,拟定完了后,交给门下省来审议,看尚书省拟定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规定。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交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来负责执行实施。

在三省六部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省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三省之间互相牵制,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间接的加强了皇权。

丞相制从设立之后,它的大趋势是在不断的分权,避免权力过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到了元朝,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中书省的权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可以说是“上承天子,下管六部及百官。”。到了这个时候,丞相的权力就变得很重了。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官制。

明朝建立之后,采用了元朝的官制,也就是说中书省依然是一家独大,相权依然过重。

相权的过重,是导致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为何呢?我们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原因。朱元璋一生可谓是酸甜苦辣都品尝过的,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大帅,最后还当了皇上。

在朱元璋当大帅之前,他一直是个没什么地位的人,而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在得到巨大权力之后,通常都会非常迷恋权力,这似乎是一种通病,就好比一个穷人在得到巨款之后疯狂迷恋钱一样。

所以,朱元璋是个权利感极强的人,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就借着胡惟庸案来将丞相给废除掉。表面上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因为胡惟庸作乱,但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优缺点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分析下丞相的优点和缺点。

丞相最大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做事,丞相最初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此。作为百官之首,丞相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很多事情,分担皇帝的压力。

那么大一个国家,有一大堆的事情,总不可能全部由皇帝来做吧?设立丞相,让他负责一部分事情,减轻自己的压力,更好的治理国家,这就是丞相最大的作用。萧何、诸葛亮、房玄龄、魏征......这些有名的丞相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缺点在哪呢?既然从皇帝那分到一部分权力,万一这“一部分”越变越多呢?那将在某种程度上架空皇权,东汉末年的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丞相制的设立到废除,你看出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设立丞相制,还是废除丞相制,最原始的目的都是为了皇帝的统治,都是为了皇权。

当我觉得需要有丞相来辅助的时候,我就设立个丞相来帮助我;当我觉得丞相没用了或者说不那么有必要了,我就废除掉它。所以,废不废除丞相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是为了皇权的需要。


简单平凡123123


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的原因爆发后,决意废了中书省,舍弃宰相制,文武百官莫不依从,不敢有半句意见,唯有吕昶冒死进奏,孤意要将奏摺呈上御览,恳请皇帝务必思考再三,最后朱元璋亲自执弓,拔箭射伤吕昶,警告他,更是警惕所有大臣,为以后自己子孙的江山扫清隐患,削弱臣权,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制度的优势:

用当时户部尚书吕昶的话说:皇上,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皇上坐朝,丞相治国。皇上来统一全局,丞相来具体施政。此制之下,盛世迭出,说明此制上合天理,出了萧何、魏征、王安石这些名相

废除宰相制的坏处:

如果后世之君不是个圣君,而是个弱君,他没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丞相制已废,那谁还来辅佐我们的弱君呢?”没有相权辅政,皇权岂能独行!奸相:胡惟庸、杨国忠、秦桧等

不管如何,朱元璋罢了中书省,废了丞相制。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政务,并相互监督,直接向皇上负责。这样,朱元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了有史以来中国最有权力的皇上。





古今骗局


首先得知道,宰相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国家的行政首脑,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宰相对应着不同的官职。

队长与副队长

先来说说宰相和皇权,如果把皇帝比喻成队长,那么宰相就是副队长。小事情副队长直接可以拍板处理,而大事情的决策则是队长同意之后交给副队长或者队友去执行。一个队伍总共的权力就那么多,如果一个队伍里面副队长的权力越大,那么就相应的夺取了队长的权力。所以如果宰相的权力越大,那么对应的皇权也就越小。正因为宰相的权力是从皇权中夺来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朝着制约宰相权力的道路上发展。


优势和弊端

宰相制度的优势是什么?首先是对于皇帝自己而言,小事情就直接可以宰相自己处理,大事情才是自己来决策,所以皇帝他就可以不用那么累。明朝废了宰相之后,皇帝看着看着担子就重了,事无巨细,都得皇帝拍板,故政务得没日没夜的处理,朱元璋、朱棣就是例子。(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偷懒是因为他们把决策权交给太监或者内阁了)。而且一个好的宰相,可以制衡皇帝少做昏庸的决策,能让国家得到好的治理。

那么宰相的弊端是什么?最大的弊端就是对皇帝而言,宰相权力的大小是从皇权那里剥夺而来,所以皇帝想高度集权,那么就必须限定宰相的权力。若是奸相当道,那么国家就得不到好的治理,就会怨声载道,严重的就会发生民变。



朱元璋之所以废宰相制,就是因为他想皇权进一步的加强。所以说自秦始皇创立帝制起,到明朝朱元璋废宰相之后,皇权才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淡看天上月


导语:明朝为何废除宰相制,源于元朝前承下的一省制过于集权,还有就是右丞相胡惟庸专权,从而让朱元璋废除一省制与丞相制,由宰相制演变成内阁制,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废除源于集皇权,怕乱臣权逾皇权。

这的废可以理解为废宰相制,也可以说是废丞相制,因为宰相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而丞相制是继三国后废相国(宰相地位的名称)遗留下的产物,由隋朝改三省制、再到南宋改左右丞相制,至元朝后再改三省制为一省制,到明朝时期,大明承该制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官职, 行使宰相职权,直到右丞相胡惟庸专权后朱元璋改成内阁制。

所以,宰相可以含括丞相,丞相却不能代表宰相,区别在于朝代不同,行使雷同,只是后续怕权力过大,分支成丞相,实则,还是宰相制,而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丞相不过是宰相制度的分支而已。”

宰相制的弊端

宰相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专权,春秋三国之前,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官僚制度在辅政的同时可以对皇帝各项事权形成制约,就导致皇权稍不注意,形容虚设,或者说傀儡。

随后,宰相制才变相废除,成就三公、三省、丞相制度、一省制度,再到朱元璋时期废除,变为内阁制度,自后,内阁大学士也变相于丞相,只是,权力大不如往昔。

宰相制的优势

宰相制的优势在于如果皇帝无能,那么行使宰相权力的最高行政官可以代皇帝决定一些大事情,不至于让朝代昏聩、国力有损。

例如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就是一个弊端与优势的典型例子,弊端在于曹操专权,虽恢复的是丞相制度,然,行使的却是宰相权力。

其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将傀儡皇帝扶持好后,国力昌盛,如果当初不是曹操如此行事,兴许朝代早已不复,就因为曹操在,天下安,不在,就那傀儡皇帝我不觉得能把该朝执政到如何。

题外番: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而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一种通称或俗称。

丞相是古代官名,春秋三国以后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两者的区别在于,时代不同,称呼即不同,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录尚书事可以算是宰相,而汉代的丞相,亦称之为宰相。

相关参考资料《周礼》《说文解字》《韩非子·显学》

喜欢的看官别忘了关注:探索历史奇闻,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探索历史奇闻


准确地说,明太祖朱元璋废的是丞相这个官职和中书省这个制度。

助手变障碍

在战争时代,由于明太祖的主要精力放在荡平群雄、夺取天下,以李善长为首的中书省的职责则是协调关系、稳定后方。在这个阶段,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太祖和作为政府首脑的中书丞相李善长是相安无事的。

但是,随着战事的逐渐平息和政权的趋于稳固,明太祖的精力自然转向内政,长期以来积势甚重的中书省,这时却成了皇帝亲理政务的障碍。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的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重演。

李善长致仕

明初的情形又与历代殊不相同。一方面,明太祖并非即位初时的汉宣帝,也并非傀儡皇帝汉献帝和蜀后主,甚至也不似近知天命而始起兵,五年即得天下的汉高祖,他青年从军,十五年方奄有天下,一心一意要使大明江山传之万代,故处处留意,事必躬亲。另一方面,明太祖又并不像秦始皇、唐太宗乃至宋高宗那样有祖宗留下的家业作为基础,而李善长作为最早的“从龙”功臣之一,则前后主持江南行省、中书省十多年,为参谋、预机务、主馈饷,抚安部属、调护诸将,根深蒂固。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本来就容易发生问题。而李善长在功高位隆之后,竟然也居功自傲,让明太祖感觉到其“骄”,这当然不是好的兆头。

明太祖曾向刘基表露出换相意向,刘基当即质疑:“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特别强调其不可取代性。这种表态看似“为之地”,但明太祖最为担心的,也正是李善长既为勋旧而又能调和诸将,正是这个不可取代性。在他看来,已经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即皇帝和宰相。仅此一端,李善长就必须离开中书省。

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的致仕,可视为明太祖调整中央决策系统权力结构的第一步。但走出这一步时,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将对整个国家权力结构动大的手术。如果没有胡惟庸事件,明朝的国家权力结构或许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但之所以发生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又恰恰是明初政治形势发展的合理结果。

丞相继承人

黄伯生为刘基所作《行状》记载了一个后来广为流行的故事:

帝欲相杨宪。公与宪素厚,以为不可。帝怪之。公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焉者也。今宪不然,能无败乎。”帝曰:“汪广洋何如?”公曰:“此偏浅,观其人可知。”曰:“胡惟庸何如?”公曰:“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矣。”帝曰:“吾之相无逾于先生。”公曰:“臣非不自知。但臣疾恶大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大恩。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求之。如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这段文字后来被《明史·刘基传》及其他各种有关刘基的记载所采用。明太祖在和刘基讨论中书丞相时提出了三个名字: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但这三人被刘基一一否定: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汪广洋的狭隘更甚于杨宪、胡惟庸有些才力却易“偾辕”。而在当时,中书丞相也确实是两难选择:背景深厚又有能力,是又一个李善长甚至比李善长更令人担忧,此后的胡惟庸正属此类;缺乏根基,即使再有能力,也难以协调各种利害关系,杨宪属此类;如果既无根基又无过人才干,虽然可能维持局面,却于事无补,最终是尸位素餐、受他人摆布,这正是汪广洋的悲剧。

明太祖向刘基“问相”之事的细节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太祖并没有采纳刘基的意见。既然明太祖换相的主意已定,而群臣中又找不出比杨、汪、胡三人更合适者,故三人都得到任用。

汪广洋是三人中最早在中书省任职的。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明太祖自为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即为帅府令史;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明太祖称吴王,置中书省,当时任命的中书省高中级官员只有六人,而汪广洋为其一:李善长、徐达为相国(正一品),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正二品),汪广洋为右司郎中(正五品)、张昶为左司都事(正七品)。但明太祖更关注的显然是杨宪。虽然至正十六年才以儒士身份投奔南京,但到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杨宪已是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二年九月为中书右丞,三年七月即为左丞。汪广洋为参知政事的时间为洪武元年十二月,三年六月时是右丞,都比杨宪慢一拍;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致仕时,杨宪已被诛在先,而汪广洋乃任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为参知政事在洪武三年正月,四年正月为左丞,六年六月为右丞相。

明太祖对于李善长继承人的排序是:杨、汪、胡。可见,其心目中丞相的标准,应该是有能力而无背景。诛杀杨宪之后,明太祖宁愿用既无背景且能力稍弱的汪广洋,也不用既有背景又有能力的胡惟庸。也就是说,他不希望在皇权之下有一个强大的相权。但是,杨宪虽然吴元年已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却从洪武元年正月至二年九月先后出任御史中丞和山西行省参政;汪广洋在任中书省参知政事之后,也曾外任陕西参政;唯独胡惟庸,自洪武三年以太常卿为参知政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中书省。

可见,既然中书省居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为丞相者就既需要背景又需要能力,但这恰恰可能造成对皇权的威胁,至少明太祖本人有这种感觉。既然如此,在明太祖创建并将遗之后世的国家权力结构中,就不允许有这类逼近皇权的权力机关,中书省也就理所当然不能存在。

废除中书省

吴晗《朱元璋传》认为李善长和胡惟庸均为明初淮右勋贵集团的代表。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摧毁这一集团,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中书省立足。其实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即明太祖在没有解决胡惟庸问题之前就去世,如同汉高祖刘邦。如果是这样,朱氏天下也不可能被他人取而代之,而中书省仍然存在,或者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但毕竟历史按照现在这样发生了。一些偶然的事件或许是可以左右或决定一些历史现象的。

而从后来言官所列举的种种“罪状”看,李善长的特点是“柔奸隐匿、尸位素餐”,并非具有很强的能力。明太祖之所以警惕,必易之而后已,应该因为中书省本身的地位和权力。

有了这种认识,从洪武十年开始,明太祖对于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便集中在对中书省权力的削夺乃至铲除。由于这一行为和明初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派系交织在一起,加上明太祖杀伐果断的性格因素,其残酷性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寒武纪的寒冷


先要普及一个常识,宰相这个称谓,虽然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也就是说,正式诏令中不会出现宰相二字,会出现的是丞相、相国、国相等——不同时期,称谓各有不同。

而宰相呢,就是对这一切正式官称的非正式统称。

但不管怎么说,明朝废除的不叫宰相制,而是丞相制。

丞相是个什么官呢?

通过影视作品、民间戏曲的普及,大家也都知道了,丞相是承上启下的——上承皇帝,下启百官,历来被称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世界是辩证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有正反利弊两个方面,只不过是两方面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丞相的存在,也是如此。

从有利的方面来说,他替皇帝统领百官,治理百官,并且可以替皇帝干除了生育皇子外的几乎所有事情。

皇帝只要选一个好丞相,并且能够驾驭住丞相,那么皇帝会非常轻松。他如果懒,可以什么都不做,一切都交给丞相。

简单点说,皇帝就像董事长,只需要抓住大的战略方向;而丞相就像职业经理人,要去落实所有具体的事务。

那么,丞相制有没有弊端呢?

当然有。

什么权臣篡位这种事咱就不讲了。咱就说一说不篡位的丞相。

丞相统领百官。如果丞相的意见和皇帝不同,那么就麻烦了。

一般情况下,丞相的意见会代表大部分朝臣的意见。如果丞相带头反对皇帝的意见,那么皇帝的意志就很难贯彻下去。

这时候,皇帝要么顺从丞相,要么就得把他换掉。但是换掉也不容易,因为丞相在朝廷中的门生故吏盘根错节,很难一下子收拾干净,搞不好,还容易生变。

如果皇帝既不顺从,又不换掉丞相呢,那么丞相就会以忠臣直谏的名义,坚决不按皇帝的命令办事。

而这,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撤掉丞相的原因。他也换过。但他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换了谁当丞相,都容易碍事。于是,为了调高效率,朱元璋就把丞相个撤掉了。

但是,原本属于丞相的那块活儿,可就要皇帝代劳了。所以,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趣谈国史


明朝建国之初,沿用元朝旧制,“政出中书”的权利表象依然存在。这对于白手起家权利欲极重的朱元璋来看,宰相们分明是在用“奏事不许隔越中书”的制度来架空他这个皇帝,以瓜分皇权,这简直是不能忍的,于是他在建国不久就默默的布下了废除宰相们的杀局。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的因果。

其实在最初,朱元璋对宰相制度还是抱有极大期望的,建国之初他便在中央机构设立了三大职位,分别是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国家新立,唯三大府总天下事。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纲纪尽系于此。

从表面看来,三大部门各司其职,三权分立互相牵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看来,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明显要受到中书省的节制,虽然为了制衡中书省宰相权利过大设立了左右两丞相来互相牵制,但由于右丞相徐达常年统兵在外,这一来不可避免的中书省成为李善长的一言堂。另外在李善长的党同伐异下,帝国的权利专心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盘根错节的淮西朋党,这样的官僚集团形成,不可避免的削弱了皇权,挑战到朱元璋的权威。


但此时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放弃宰相相制度,毕竟是沿用了两千多年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于是他先后启用了非淮西党派的杨宪、汪广洋,然并卵,他们二人在满朝皆是淮西党中并没有起到宰相所起的作用,不得已之下,采纳了李善长的意见,拜淮西集团新领袖胡惟庸为相。然而胡惟庸上台后“窃权弄国,构陷忠良,心怀异志”最终被诛。

朱元璋加强皇权专制,中书省就是最大的障碍,要想加强皇权,势必要降低宰相的权利,要想降低宰相的权利,必然要触及宰相制度,而制度的缺口往往在于人,人的缺口在于贪婪的人性,要想废除一项制度,必须要废除制度内的人。胡惟庸很完美的送上了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

胡惟庸被杀后第五天,朱元璋宣布中书省被永久废除,皇权与相权经过两千多年的博弈,终于在这里走到了尽头。


而朱元璋给出的废除相权理由也很说服性。

  • 宰相擅权可致天下大乱,废除宰相制度可以杜绝权臣。
  • 废除宰相制度可以使朝政工作效率提高,符合建国不久大明王朝的形势。
  • 废除宰相制度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来管理国家。
  • 废除宰相制度可以有效杜绝朋党之争,利于国家巩固稳定。

朱元璋认为的这些理由的确都是事实,在他这样一位雄主的领导下,废除宰相制度的确可行的,但他没有想到过,权利的稳定性在于平衡,一旦失衡,造成的危害更是巨大,事实上他的子孙们为了偷懒把内阁和宫中司礼监的权利无限扩大,造成的危害比宰相要大的多。


那么宰相制度的优缺点如何呢?以致朱元璋非要废除该制度。

宰相制度的优点与缺点一样明显,优点则是可以分散皇权,避免独裁,保持政局稳定。缺点也很明显,这也是宰相制度的天生缺点,那就是皇权与相权的权利分配难以制衡,皇权强则国家独裁,皇权弱,则主弱臣强,会擅权误国。

从秦朝创立丞相制度伊始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期一改之前的“非有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的权利递增法则,而成为皇帝直接任命。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宰相的职能被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瓜分,成了分权制。而在明初,则直接废除宰相制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皇权专制的过程。


朱元璋废除元朝旧制的宰相制度,直接将六部纳入皇帝直接管辖范围,同时又将检察机关临驾于六部之上,这样既达到了分流相权的目的。也健全了权利机构中的监督机制,这与当时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关系其实是相适应的。

然而这样高度集权的情况下出现的副作用就是工作的负担无比沉重,朱元璋曾因为奏折的字多叹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于是组建了秘书团体来替他分忧,这就是后来的宰相另类化——内阁。朱元璋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再没有宰相可以擅权,但这种政治机构的不稳定,终造成明朝政治上的停滞,清朝沿用这种制度后,成了历史的倒退。


结语:朱元璋虽然废了宰相制度,但实际上多年形成的权利程序依旧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他简化了的明朝政治制度居然能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施,可谓是一项奇迹。在这场权利博弈中朱元璋的大刀始终砍向官僚,真正做到了统治阶层和广大民众之间的利益调和,但其后代实在不争气,如之奈何?


望风瑟瑟


确切来说,明朝废除的其实三省制度。

所谓宰相,其实并不是一个官职,它只是历代对三省官员的一个尊称,即使在明清这样没有三省的两个王朝,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内阁大学士也会被尊称为“宰相”。


明朝刚刚建立之初,为了表现出恢复华夏的决心,在制度上直接照搬唐制,即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中书省权力最大,中书省最高的两个官员便是左右丞相,这也是大明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唯二。

至于丞相为什么会被废除,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相权和皇权之间斗争的结果。当时的大明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在朝野之中遍布朋党,各级官员相互掩护,贪污腐败,专权擅政,虽然这在官场上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偏好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重而且非常贪恋权力的帝王。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结党,处处与皇帝相违背,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杀心。



于是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一直在考虑让谁来接替中书省左右丞相的位置,但是几经考虑之后,发现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才导致了朝中官员结党无数。所以在他看来,能够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废除掉三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样才能做到皇权独大。

之所以明代的中书省权力能这么高,很大的原因是明朝的三省六部制没学到家,实施起来和罢黜三省、独留中书的元帝国却有几分相似。独大的相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威胁国家安全稳定的、分裂中央唯一的一个存在。



在一个独裁的帝国制国家,丞相往往会在皇权衰弱的时候取代皇权。这点在汉魏以来并不少见。但是一直到元朝以前,相权被逐步分散到了一群人身上,他们不但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对抗皇权,甚至能保证最高权力不会轻易的集中到某个人手里,这样更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不过因为元人的一波不懂瞎搞,一切被打回到了先前矛盾最大的时刻。比如在整个元朝你都可以看见丞相是如何和皇帝争权夺利的。也是因此,本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制度,在明朝初年被迫走向了尽头。

但是皇帝无法永远一家独大,在运行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总是会诞生一个强大的次生权力,于是乎,内阁就这样诞生了······


火器工坊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天子宝座会稳如泰山,朝廷里永远没有人能够威胁到皇帝,除非朝廷被推翻,这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

废除宰相制度,天下大权握在皇帝手中

皇帝都是嗜权的存在,不嗜权的皇帝不是好皇帝,而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就是为了一个‘权’字。朱元璋认为他打的天下凭什么和别人分享,宰相手里的权力太大了,皇帝势微的时候甚至会被宰相控制,这种情况是朱元璋不允许发生的,于是才废除了宰相制度。

我们看崇祯也能明白,当一个没势力的皇帝即位后,随随便便就能废掉在朝廷次叱咤风云的“九千九百岁”,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皇帝的神圣地位是不可侵犯的,而造成这的部分原因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的优劣

君权和相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宰相则是政府的元首。

身为百官之长,宰相其实就是朝廷官员的领头羊,有他的存在可以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当帝国的继承人是一位昏君的时候,宰相可以扛起大旗,让国家的运转保持正常。

宰相制度的存在既是有利于皇帝,却也不利于皇帝。宰相有可能是辅佐皇帝开创盛世的神辅助,也有可能是败事有余的猪队友,甚至可能是个野心家,架空皇帝自己当朝廷的幕后boss。


有宰相存在的朝廷就多了一份保障,当皇帝想要胡作非为的时候有人可以站出来制止,然当宰相制度废除后,朝廷就变成了一言堂,皇帝一冲动就所有人都得陪葬。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最后明朝也没比别的朝代活得久,反而是奇葩皇帝一个个现身,从结果上看我们也能清楚宰相制度的存在有他的道理,没有宰相的管理和制衡,当皇帝是昏君的时候,天下大乱成了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