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

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

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
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
沭河“左膀”——袁公河、鶴河

大眾網·海報新聞3月23日訊沭河眾多的一級支流中,從左側匯入的袁公河、鶴河是流域面積最大、河道最長、水量最為豐沛的兩條河道,對沭河的防洪、蓄水、水質安全都有重大影響,堪稱是沭河“左膀”。

袁公河,發源於五蓮縣大青山南麓,經石場鎮、桑園鎮蜿蜒西北流,於招賢鎮駐地東北改向西南流,穿嶠山鎮、城陽街道、店子集鎮的邊界匯入沭河。河道幹流長6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59平方公里,河道流域面積位居全市第四。流域內共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1)型水庫3座、小(2)型水庫45座。這51座水庫總庫容21527萬立方米,總興利庫容11718.05萬立方米,均為建國後興建而成。

據推斷,袁公河的取名與東漢末年、三國初期位居“三公”之列的袁紹有關,含義有二:其一,袁紹寬政愛民,百姓德之,取名“袁公水”,以志紀念。其二,取名“袁公水”說明當時袁紹的勢力範圍南至莒縣地域。在古代,袁公河的作用主要是洩洪和為沿途生產生活提供儲備水源。

建國後,隨著水庫、閘壩等攔蓄水工程的興建和河道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袁公河在防洪興利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2015年實施水利會戰以來,按照先急後緩、分期實施的原則,先後實施了一二三期袁公河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28.1km,袁公河兩岸形成了防洪封閉圈,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護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工程整體效益。2017年,省林業廳批准試點建設莒縣袁公河省級溼地公園體現了袁公河在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清新空氣、潔淨淡水、宜居環境等方面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

鶴河,發源於龍山鎮嶠子山西麓,向西流經龍山鎮、寨裡河鎮,轉向西北經長嶺鎮、陵陽鎮邊界,匯入沭河。河道幹流32.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70平方公里。流域內共有小(1)型水庫6座、小(2)型水庫33座。以上水庫總庫容1752.04萬立方米,總興利庫容1109.8萬立方米,亦為建國後興建而成。

為控制鶴河沿岸水患問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莒縣政府和當地人民對鶴河進行了小規模的治理。2017年,莒縣政府把鶴河綜合治理和兩岸綠化工程列入林水會戰重要內容,並堅持“防汛為主、適地適樹、旅遊融合、文化傳承”的原則,紮實推動鶴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工程投資1.6億元,主要建設內容是加固河堤32.5公里,新建1座攔河閘、2座橡膠壩、12座溢流堰、3座交通橋。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全流域治理,治理範圍從上游龍山鎮楊家溝村至下游沭河入河口,全線治理長度32.5公里,同時對3條支流的回水段一併進行治理。二是生態綜合治理,對沿河汙染企業和養殖棚進行清理拆除,沿河綠化面積1萬餘畝。三是與交通路網建設相結合,鶴河堤防成為225省道、335省道、銀杏大道等縣內南部6條交通要道的連接線,極大地方便群眾出行。四是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工程連接了原有的丹鳳山等6處旅遊景點和新打造的放鶴山等2處旅遊景點,有助於流域內各類景點連線成片、抱團發展。

治理之後的鶴河成為集防洪、灌溉、供水、生態、文化等於一體的多功能河道,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供宜居環境和發展旅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