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于无声处34


王猛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后人甚至称他“功盖诸葛第一人”,单从功业而论,王猛帮苻坚统一大半个中国,的确非常厉害。当时前秦帝国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偏居东南的东晋。然而,王猛临终前,却叮嘱苻坚不要攻打东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第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公元375年,苻坚倚为左膀右臂的谋臣王猛去世。

在王猛患病期间,苻坚求遍神灵,亲自到都城南郊、北郊及宗庙、社稷坛祈祷;又派侍臣到大河大山祷告诸神,凡跟神灵沾上边的,都去了。在王猛病稍有好转时,苻坚又大赦死刑犯,据说这样少些杀气,积点福德。王猛上了生平最后一道奏疏,写道:“没想到陛下为臣的小命而祷遍天地诸神,这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臣无以为报,只能尽情直言,为陛下进献最后的一点忠诚。陛下所建之功业震动八荒之外,九州大地诸郡,已占据十分之七,平定燕国、川蜀,手到擒来。然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古代圣王,知功业之不易,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愿陛下能效仿前代圣王,则天下幸甚。”

该年七月,王猛已病入膏肓,神仙难救。苻坚亲临病榻看望,并向他询问后事。王猛以微弱的语气答道:“晋室虽偏居江南,然而皇室正统未断,一脉相承,上下相安,臣死了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晋国。”说完后,王猛便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一岁。苻坚大为悲恸,亲自为他入殓,痛哭流涕。

世人说到君臣情谊,总会想起刘备与关羽、张飞,其实苻坚与王猛更是楷模。没有苻坚慧眼识英雄,就没有王猛的飞黄腾达;没有王猛的雷霆治政,就没有前秦帝国的强大。两人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秦之事业,君臣两人之共同事业也。

第二,王猛是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是不是想保全东晋,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权统一中国呢?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

因为王猛本来是有效力东晋的机会,但是放弃了。情况是这样的:在桓温北伐前秦时,当时还是一介穷酸书生的王猛毛遂自荐,亲自前去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桓温见了惊为天人,说:

“江东没有人可与你相比。”后来桓温北伐失利,他没有忘记王猛,任命他为高官督护,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谢绝高官厚禄,不愿意前往东晋。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远,要辅佐就要辅佐能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桓温显然还不够份量。

后来,王猛遇到了苻坚,帮助苻坚夺取政权,君臣两人开创了前秦帝国的伟业。因此,王猛如果要效力东晋,非不是没有机会,是他自己放弃了东晋,而选择苻坚的前秦帝国。作为政治家,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感情而影响国策,显然,王猛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是另有原因的。

第三,为什么王猛劝苻坚不要图谋东晋呢?

原因很简单:东晋在桓温去世、谢安主政后,有了很大的起色。

东晋的政权结构十分复杂,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朝廷,一个是盘踞在荆州的桓温集团。桓温当权时,朝廷势力很弱,号令不行。

在王猛去世前两年,即公元373年,东晋权臣桓温去世,东晋的政权格局发生巨变。由于前秦帝国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东晋的生死存亡,桓温的继承者、弟弟桓冲比较效忠朝廷,朝廷之权柄较桓温时代为重。正是桓冲以大局为重,谢、王两大望族政治话语权得以提升,王彪之出任尚书令,谢安出任仆射,共同主持朝政。在谢、王二族中,谢安是最有政治才干的人,且深孚众望。

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朝廷与地方军阀势力能精诚合作,就是王猛说的“上下相安”。东晋虽然在军事力量上不及前秦,但是毕竟被视为正统,包括苻坚在内的五胡政权也多称天王,而不用皇帝之名,原因也在此。王猛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知道图谋东晋并不容易。

第四,王猛担心的是前秦的内忧

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权,当时苻坚几乎把五胡都统一,但是,氐人毕竟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不用说跟汉人相比,就是跟五大胡族中的鲜卑、羌、匈奴、羯相比,也不占优势。要知道其他各族都尝盛极一时,都涌现过咤叱风云的风云人物,除了羌之外,其余三族均开国称帝,人家凭什么要臣服于你小小的氐族呢?

更严重的是,这些民族与氐都有历史宿怨,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然而,苻坚相信自己的宽容与恩信可以感动诸胡,令他们心悦诚服地臣服。平心而论,与之前历代君王相比,苻坚的仁义超越众王之上,他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旷世明君。然而,苻坚遇到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未尝有过的大难题:一个小民族如何统治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呢?

苻坚对待敌人的宽大,他对所征服国家的君臣一概不杀,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笼络人心。这点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战败者、被俘者有理由对他的宽大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人是可以抛弃个人的感恩之心。这点,恰恰是苻坚所忽略的。

王猛担心的,是苻坚过分的仁慈,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历史证明王猛的判断,淝水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不少鲜卑、羌等胡人临阵脱逃,导致全线崩溃。后来鲜卑、羌然叛乱,分别建立西燕、后燕、后秦等,前秦大帝国土崩瓦解。


君山话史


完全没有必要胡乱揣测王猛的想法,看王猛死前留下的话,就能理解窥见知晓王猛的心思。

公元375年,王猛病倒,符坚亲自为王猛祈祷,等到王猛死前,符坚去王猛身前探望。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1)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2)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是王猛死前,对屈身来探望自己的符坚所说的话,其中包括两件事:一是劝符坚不要打晋朝的主意,二是要让符坚警惕前秦内部鲜卑、羌族等被降伏势力。

作为辅佐符坚实现前秦北方大业的重臣,王猛当然是希望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前秦江山,能够长存。因此他在死前留给君主的话,也定然是发自肺腑的。

王猛直到死前的担忧,也坚持劝符坚不要南下,“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的谆谆进言,当然包含了王猛身为汉人,内心所具有的晋朝正统的想法。

从“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的话中,王猛认为晋朝虽然偏居江左,但是仍然是保持着正统王朝的传承,所以劝胡族政权君主符坚,不要企图打晋朝的主意。

这其中当然包含了王猛内心的偏向,但却不能说明王猛真得就以晋朝为彻底的正统!因为王猛临终遗言的第二件事,就是让符坚警惕前秦国内的“鲜卑、羌虏”,这应当是王猛内心也同样在意的事。

从这两个临终谏言当中,应当可以看出王猛的本意,劝符坚不要攻东晋的原因有二:

  • 一是东晋虽然偏居江左,但前秦去攻打,名义不正;

  • 二是前秦国内降伏的鲜卑、羌族等势力,需要“宜渐除之”才能让前秦社稷安稳。

前者是对晋出兵的名义,后者是对晋出兵的条件。辅佐符坚十八年的王猛,当然会理解符坚的脾性,在死前给出这两个建议,是为了提醒符坚所面临的两个问题:名义和实力。

当初王猛拒绝了桓温的推举,毅然留在北方,寻得自己认为是“玄德见孔明”的明主符坚,当然不是为了要保护南方晋朝的安危,王猛更多的是想要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

从辅佐符坚发展国力,改革官制,平灭前秦等作为看,王猛当然也是想要自己辅佐的前秦,能够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功业。

只是努力了十多年的王猛,在死前依然发现前秦内部依旧有着那么多隐患,并且自己辅佐多年的君主,野心勃勃,若是没了自己的辅佐和提醒,定然会走向南征东晋的歧途。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才有了王猛死前对于符坚的建议,劝阻符坚先不要去征伐东晋,而是要去调和内部各族问题,实现前秦内部社稷安稳之后,再图东晋!


亭安读书


王猛的遗言是:东晋是正统相承,宜亲善之;鲜卑、羌虏才是仇敌。他不是不想统一中国,而是清楚知道很长时间内都做不到,只能稳扎稳打、以待天时;而符坚却非常冲动,在基本盘尚未稳固之时就贸然出击,导致前秦瞬间崩溃。这个话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论题,一些著名学者都做了研判。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

五胡自匈奴刘渊以来,仅仅只能建立各族兵马的联合体。无论是匈奴、羯胡、鲜卑还是羌氐,都只能采用封建加盟的方式建立政权。因此政局不能稳定,作为创始股东的各族酋长们稍有不满,局面即分崩离析。后赵采取了初步的封建体系,建成稍微稳固的国人-赵人体制,但旋即毁灭于内乱之中。慕容鲜卑在辽东的封建体系更加紧固,比匈奴、羯人稍微完善,因而能够取得中原。如果不发生奇葩的内乱,慕容氏的体制也许可以逐步完善起来。但天意并未再给这个机会。


苻坚的做法比刘渊、石勒、慕容更明智一些,因为王猛提供了中原式的王政封建模式,将各族势力逐步纳入体系,逐渐消化之。这是五族第一次拥有了高级的政治技巧,因此王猛的名气很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的巩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两三代人的持续努力。因为氐人相对弱小,更需要技术型的统治方式,难度只会更大。游牧民族的原始封建与中原郡县的磨合,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需要极高的技术和极大的耐心。这个期间还会发生各种无法预料的危机,所以不宜动作尺度过大,尤其是在对外战争方面。


《晋书·王猛传》: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 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


王猛劝谏的深层原因

王猛劝谏符氏不可伐东晋,但没有说不可以伐五族,这是因为王猛深知上述的背景。这个体系基本上是他打造出来的,其过程非常艰难,充满了技术性的妥协,也积累了豪强势力的仇怨。他用严刑峻法建立同一化的秩序,让各族民众有一个基本的底线认同;但对五族豪强,他也只能暂时妥协,再徐徐图之,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会建立起一个合格的国家。到他死的时候,秉政已经将超过15年,这个工作进展很大,一个新型国家已经遥遥在望。

《晋书·王猛传》: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但是他却积劳成疾而病死了,临死时,这番事业已经到了即将收官的阶段。他对符坚的遗言提到,要对鲜卑、羌人“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这就说明如果他能多活十年的话,这十年里最大的事情,就是剪除内部的隐患,这些隐患简单说就是:虽然投降却暗藏异志的鲜卑和非常凶悍难驯的羌人。但符坚的看法却跟他相反,符坚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建成了,可以放手统一天下了。王猛对这点可能是清楚的,所以劝符坚“愿不以晋为图”,伐晋是会引发重大后果的。

《晋书·王猛传》: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

为何不能伐东晋呢?很多人可能以为只是仁政之类的动机。实际上,伐晋的风险是不可承受的,只要一场不大不小的失败,就足以毁掉符坚、王猛二人半生的努力。原因是非常技术性的:


一、东晋是中国的正统。这点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没什么用处,但正如上述分析,当时的符秦正处于整合巩固的关键阶段,五族豪强的怨气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程度,而国家体制的巩固也到了最后一程,只要在三五年之内将鲜卑、羌人豪强制服,就可以造成一个空前的局面。这个时候能够冒险犯难吗?这些暗蓄异志的势力早就在等待符氏犯下大错了。如果符氏竟然去讨伐天下正统的东晋,那真是做梦都会笑出来的事情。讨伐东晋,是一件“以暴犯义”的事情,政治上是很被动的,当然不是说一定就不会成功,只是战争过程中经受不住中等级别的失败;一旦失败,符氏内部就瓦解了,王猛的王政封建体系就失去了依据。这也是慕容垂拼命怂恿符坚伐晋的原因。


二、东晋无罪。这是太子符宏的劝谏理由,这点也非常重要。东晋虽然是正统,但正统也会犯错而失去人心,问题是王猛死后的这个期间里,东晋已经经受住了桓温带来的震荡,也接受了桓温战争的成果,在谢安执政下,空前的稳固,也深得人心。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无机可乘的。


符坚大举伐东晋,立刻就遇到了间谍、内奸和边地豪强的叛乱,慕容氏则在战争一开始就秘密筹划、调动,即便淝水之战不败,慕容氏也一定会再制造一场败战的。


后人的观点

后人论及符坚,往往甚为同情,以为他能够给天下带来统一。但深刻的学者已经指出符坚体系的弱点,如王夫之认为“以势震人者,其倾必速”;符秦仅仅只是建立起来一个空前的威势,内部并不巩固,将其比拟为在黄池会盟的吴王夫差、在瓜步伐宋的完颜亮,都是步子迈得太大,将内部裂痕忽然放大而崩溃。这些君王都应该“自固其本,而后可徐图于后也”。在符坚之后的北魏就经受住了考验,在崔浩的努力下建成了更加完善的王政封建,且拓跋焘临江不渡,没有犯下同一个错误,于是才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夫之《宋论》:以势震人者,其倾必速;震之而不震者,其守必坚。其闲必有非望之祸,与之相乘;非望之福,与之相就。非一幸而一不幸也,理之所必有,势之所必致也。楚虔之于干溪,夫差之于黄池,苻坚之于淝水,完颜之于瓜步,倾之速也,有合符焉。其恃威以震人者均,故其速倾均也。是以羊祜得西陵而固守,高颎闻陈丧而班师,拓拔佛狸临江而不渡,周世宗得淮南而许和。诚知夫极盛于外者,中且枵而难必起,自固其本,而后可徐图于后也。知此,则人震己以不可御之势,而凝立以待其自毙者,固必有道矣。

因为,王猛不是不愿意中国统一,只是他深知这种统一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的,就算已经建成了强大巩固的体系,也要等待东晋南朝的溃烂,等待一个最有力的机会,才能将战争的伤害降到最低,真正做到王师振旅、天下一统。符坚伐晋时年45岁,被慕容垂拍马屁拍得晕了,终于将二十多年的心血白白葬送,统一中国的进程又要延后了。


历史咖啡


王猛何尝不想一统天下?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他去世前,两次给苻坚留话,核心思想很明确,简单粗暴点就一个意思:步子别迈的太大,小心扯着DAN。

第一次进言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面对难以应对的疾病,向上天祷告是常见的操作。为了王猛,苻坚亲自多次前往宗庙社稷祈祷,并派大臣前往全国各地叩拜各路河神、山神。其后病情稍有好转,苻坚更是高兴的大赦天下。

面对这一殊荣,病榻之上的王猛感激涕零,出于“报德莫如尽言”,6月,他上书汇报了自己的最后治国建议:

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

他的意思大致是:创业艰难,不要因为之前兵不血刃地灭掉燕国、夺下东晋的蜀地,就以为功业来的容易。要学习古代先贤战战兢兢的治国态度,千万不要追求尽善尽美。

因为是正式的上疏,他用词文雅,引经据典提醒苻坚不要过于膨胀,要学习古代贤君小心慎微,不要好大喜功。

临终留言

同年七月,面对亲自来送行的苻坚,王猛在弥留之际,则没有丝毫顾忌了: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字面来看:东晋是中原的正统,而且“上下安和”—即君臣团结,所以在自己死后不要打他们的主意。反之,铲除内部的各股势力才是当务之急。


苻坚、王猛的君臣关系,与刘备、诸葛亮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我们不要猜测王猛的遗言里会包藏私心,下面简单分析他的考虑。

王蒙的用意

古时文人说话是很讲究的,不会那么赤裸裸,尤其君臣之间。王猛两次劝苻坚低调行事,不要贪图青史留名而战略冒进,主要是因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创业艰难。所谓“兵者、危道也”,虽然轻松拿下前燕慕容氏,实际上是趁着对方内政混乱、顶梁柱慕容垂出逃、民心思乱的机会,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其二,前秦内部矛盾重重。

苻坚是中国史上最胸怀最宽广的帝王,没有之一。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对战败投降自己的各路势力,一律本着宽宏大量、来者不拒的态度,不仅大方地接纳,对其头领更是授予实权,无论羌族姚氏、鲜卑慕容氏以及东晋的降将,他都以“用人不疑”的态度把他们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手下有些东晋将领骂自己是胡人,苻坚也不以为意。

后来在进军东晋前,苻坚早早的安排人在长安修建了几栋大宅子,说是要给今后投降的东晋皇帝以及宰相谢安住的......

但在弱肉强食、以力量分高下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苻坚只有恩、没有威的的“圣人”举动,各势力并不领情,打心底里都巴不得前秦王朝完蛋,自己趁火打劫、另立山头。王猛作为苻坚的大总管,与各路牛鬼蛇神打交道,对此一清二楚,所以才试图通过“金刀计”除掉慕容垂,可惜功亏一篑。在弥留之际,他再次提醒苻坚,就是出于对这位皇帝性格的了解。

其三,东晋空前团结,实力雄厚。

随着北方统一,蜀地也被前秦拿下,本来勾心斗角的东晋朝野各大家族放下宿怨,显示

出了空前的团结。如:同年五月,王家的顶梁柱王坦之去世前,给另外两大家族谢、桓写信:

王坦之卒;临终与谢安、桓冲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当时东晋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在就掌握在王、谢、桓三家手中。别看这些士大夫平时掐的头破血流,面临灭顶之灾时,往往会空前团结。

同时,虽然在国土上东晋占下风,但长期以来在技术、制度方面并不逊色,在兵器、装甲、作战设备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再加上地理上的天堑,此时的东晋并不是软柿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地利、人和两方面,前秦都落后于东晋,所以王猛才多次劝说苻坚不要求快,而要求稳,先安内、再图外。

王猛的平生夙愿,就是要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他当初不跟随桓温南下、留在北方静待富贵的原因。如果苻坚能在自己打下的基础上一统天下、结束混乱,他也能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

况且,苻坚虽身为氐族贵族,但在长期的儒家教育下,他早就与汉族士大夫没有区别,在他的支持下,通过王猛的改造,当时的前秦已颇具“衣冠之风”。所以认为王猛是因为考虑民族问题才不赞成攻晋的说法,并不成立。


后来的历史走向一如王猛所料:

苻坚失败后,北方各族趁势自立门户,中原再度混乱不堪,生灵涂炭;

东晋朝廷度过最大危机后,又开始狗咬狗,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也被政客当成了棋子,令人扼腕叹息。


正史漫谈


东晋根基太牢固,司马氏还是被认为是天下正统。前秦是少数民族的政权,根基不稳,不是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前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等到东晋自己出内乱,内耗得差不多了,再以泰山压顶之势统一全国。王猛知道东晋朝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桓温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现在攻打东晋反而会让他们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老板别加香菜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一枚。

王猛并没有所谓的“心向晋朝”,更多的是为苻坚着想。

前秦,在王猛之前,过着被前燕、东晋甚至姚襄都看不起的生活,可以说是谁打谁有份。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灭前燕,降姚襄,征前凉,扩版图。

但,饭不能要一口吃,事情不能一步做完。灭前燕后,如何安抚百姓,不仅民族融合是首要的,因为氐族本身是少数民族。如果解决不了羌人和胡人,那么前秦一定不会长久。

总之,灭东晋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王猛才如此苦口婆心。


六菠萝说历史


1.从民族构成上说.前秦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刚刚吞并了那么多的地方.根基非常不稳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

2.王猛认为前秦没有能够攻打东晋大将的人选

3.东晋虽然内斗不止.但在对待异族的问题上.相当明白.一旦受到进攻.必然上下一心.抵抗侵略.

4.王猛是汉人.在他的心里.虽然东晋偏安一偶.但毕竟是祖国.毕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不忍心看到他的灭亡.

淝水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1.前秦自从王猛死后.就没有能够指挥这么大规模战争的可选人才.苻坚自身也不会打仗.却先跑的前线去指挥战争.

2.前秦的士兵大多数与苻坚不是一个民族.从民族感情上讲.不希望前秦胜利.

3.东晋上下都不希望被异族统治.士兵士气高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