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軍:我們將如何老去

2001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7%,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這一比例將在2027年達到14%。從7%到14%,法國用了115年,英國用了47年,日本用了24年,中國將歷時26年。中國養老面臨怎樣的挑戰?

全球80個國家的死亡質量排名,中國僅居71位,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人死亡質量低下?

12月19日晚7點,著名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景軍教授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了名為《我們將如何老去》主題演講,深度剖析了中國嚴峻的養老形勢,批判了歧視老年人的“人口紅利說”,呼籲要抵制“野蠻死亡”,大力開展安寧療護,維護生命末期的尊嚴。

“人文清華”講壇 | 景軍:我們將如何老去

景軍教授指出社會上對老年人有很多誤解,特別指出 “人口紅利學說”是錯誤的理論,造成了對老年人的歧視。這一理論進入中國後,發展為“人口負債說”,把年齡等同於健康,把高齡等同於不健康,認為老年人多,社會包袱就重。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60歲老人的預期壽命是10年,而現在這一預期壽命是19年,事實上60歲老人的健康狀況已經大不相同,因而這一理論並不適用。

景軍教授同時表示,目前中國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達70%,農村留守老人數量達1600萬,全國失能老人數量達4000多萬。家庭養老壓力巨大。

據全國養老網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養老機構中,屬於醫保定點單位的養老機構僅有1013家,僅佔4.15%;能夠接受失能老人的養老機構僅有3444家,床位不到100萬張;86%的養老機構不能接受失能老人。

絕大多數養老機構功能不健全,因此多數老人不願前往養老院。

養老在中國需要做出家庭以外的、社會化的工作,已經勢在必行。

在積極老齡化的模式探索中,景軍教授介紹了幸福守門人、時間銀行、老人會、病友會等多種民間形式,呼籲多管齊下,發動基層社工、志願者、青年人、年輕健康老人等人士,構建多層級網絡。

與老年化相關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生命的逝去。

中國平均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十萬分之七。然而,中國老年人自殺率卻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為十萬分之四十,居全球第三。導致中國老年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糾紛和久病厭世。

“人文清華”講壇 | 景軍:我們將如何老去

景軍教授介紹,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指數排行榜上,中國在80個國家地區中僅排名71位,中國有大量病患在臨終期得不到優質的安寧療護。目前,中國排名前三的致死疾病是腦中風,心臟病和癌症。相比於前兩種病,癌症患者死亡質量也是最低的。數據顯示,中國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40.9%,而美國為66%,日本為81.6%,加拿大為82.5%,說明中國癌症患者發現得太晚,另外吃不起好的進口藥。

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聯合完成的臨終期癌症患者生命質量研究顯示,最後三個月的醫藥支出,對許多家庭都是災難性的負擔,農村家庭96.1%要負債,城市家庭也有94.3%需負債。而且越是偏遠地區,醫療費用越高。在情緒上,近七成的癌症末期患者,不能平靜地與家人談論病情和後事。以疼痛的極致程度而論,六成以上的癌症末期患者,感到相當疼痛和非常疼痛。全國近年來每年癌症死亡病例200多萬例。

在臨終問題上,景軍教授呼籲人們需要學會尊重個體的生死選擇,應給予個體充分的尊重與尊嚴,抵制過度醫療導致的“野蠻死亡”,大力開展安寧療護。不同於所謂的“安樂死”,安寧療護致力於在減少患者身體病痛的同時平靜他們的內心,最終幫助患者從容、有尊嚴地邁向死亡。

“人文清華”講壇 | 景軍:我們將如何老去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啟以來,已舉辦 25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端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李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文字學家黃德寬、經濟學家白重恩、藝術家常沙娜、管理學家陳國青、環境工程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工藝美術史家尚剛、法學家張明楷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 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