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一朝为什么容不下吴三桂了?

天香云外飘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三藩皆汉人,与朝廷互相不信任,开战是早晚的事。为啥这事情会发生在康熙一朝,而不是其他皇帝身上。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康熙帝雄才大略,想要集权,必须清除对帝国不利的任何势力,三藩拥有自己的军队,每年朝廷还有拨给三藩大量钱财,三藩还拥有铸币权,可谓是经济上富可敌国,军事上兵强马壮,这对政权刚刚稳定的大清,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一个雄主,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康熙帝顶住巨大压力,倾举国之力,开始削藩。

二,康熙帝时期,政权逐渐稳定,满人的江山坐稳,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势力被剿灭的差不多了,三藩的使命完成了,清朝是时候卸磨杀驴了,三藩皆汉人,又拥有大量军队,很难让帝王放心的,况且康熙帝还是一位雄主,更容不得三藩的存在。

三、三藩势力大,不把朝廷放在眼中,况且康熙为新主,太年少,吴三桂更不放在眼中,常常称病,不去觐见皇帝,让康熙帝感觉吴三桂有不臣之心。康熙帝年轻气盛,你吴三桂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康熙帝对三藩动武,也是赌了一把,吴三桂手下皆精兵强将,在剿灭南明势力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要不是吴三桂年事已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饕餮中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历朝历代,都很难跳出屠戮开国功臣的怪圈。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用”

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吴三桂对于清朝的贡献,当然是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助女真铁骑杀入了中原,并最终问鼎江山。于是吴三桂从此拥兵自重,企图永镇西南。


如果他碰上的是一个平庸的帝王也就罢了,可惜他碰上的是堪称“千古一帝”的康熙。这位六岁登基,十三岁亲政的杰出帝王,向来胸怀大志。怎么能够容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多一个“国中之国”呢?因此,吴三桂和康熙的斗争是命中注定。除非吴三桂先低头。

历数康熙执政的六十一年,平三藩,与俄军激战雅克萨,准格尔之战,多伦会盟、收服台湾等等,干出了不少大事。


至于吴三桂,只是他实现帝王抱负的一个注脚,是一定要打败的。


任十三读史


因为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对于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原因!

康熙年间的吴三桂,不论是实力还是声望,都是三个藩王中最强势的,不但尚可喜和耿精忠不能比,就连朝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动他。吴三桂镇守云南数十年,对这个地形复杂的蛮荒之地,有着非常好的把控,把云南地区治理的也一直很好,可以说为清廷解决了很大的后顾之忧。

但是一直以来都很好说话的满清朝廷,在康熙皇帝亲政之后,这位文治武功大有作为的小皇帝,眼里却再也不能容下吴三桂这个封疆大吏,吴三桂就像扎在康熙手脚上的一根钉子,让他只要一动就感觉浑身难受。所以,一直想着有一番作为的康熙就对心腹大臣说:"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康熙当时的处境上,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却是委屈不少。康熙对于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大多都是出于猜测,因为他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凭实据。所以,如果就这样贸然撤藩,不但吴三桂等人不服,恐怕就连满朝的大臣们也不敢赞同。

果不其然,康熙在议论撤藩的事情时,绝大多数朝臣对马上撤吴,都是投了反对票,包括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重臣显臣,只有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撤。但是尽管大多数人不同意,年轻的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往心里去,他力排众议,大手一挥撤藩之事就这样敲定了。而且是三藩同撤,马上行动!

大臣们都惊呆了,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要知道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几十年,手底下都是征战沙场的宿将老兵,这群人发起火来岂是那么好收拾的?更何况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安定下来,各种民间势力和边疆势力都对满清的江山虎视眈眈。就算是要撤藩,也不能就这样急于一时呀,更不能三藩同撤,把尚可喜、耿精忠逼到了吴三桂那一边去。

而吴三桂更是懵了,他绝没想到,自己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在接到了皇上恩准撤藩的圣旨,简直就像当头挨了一棒子,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热血疆场上的出生入死、云贵高原上的苦心经营、荣华在手的富贵人生、权势在握的叱咤风云、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荡今日圣上的恩断义绝,等等,犹如过电一样,,在他脑海中闪现,内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愤怒、犹豫彷徨。而吴三桂手下那帮随着他西讨南征的铁杆文臣武将们,更是感到愤慨!既然皇上如此绝情,干脆反了得了,咱兵精将勇,怕他啥?

而康熙皇帝对这些是不知道的,他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他为了急于表现自己,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吴三桂本还在徘徊犹豫,但看到了部将们对他的拥戴,反复衡量以后,也下定了起义造反的决心。其实他也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别看现在朝廷说的好,答应会给吴三桂和他的部属们一个舒适可靠的安乐窝。但是一旦撤藩以后,自己将一无所有,而且像他这种声名显赫又手握大军的藩王,本来就是朝廷所忌惮的,到时候他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丝毫没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更何况自己曾经还有一段不是很光明的历史,谁知道以后康熙会怎么对付他。

更何况他又下的这些跟他多年的老将老兵,这些人打了一辈子的仗,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而且平日里都是强横惯了的,怎么可能甘心放下刀枪去乡下种地?所以这些人是吴三桂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看到撤藩。

这边吴三桂已经开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边却还浑然不知,全力做着撤藩的前期准备工作。好几万人呢,漫漫长路,线路怎么走,途怎么接待,到目的地后又怎么安置,浩大的工程啊!康熙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有很多专门御批,足以体现他对撤藩之事的重视与对被撤之众的关切。

而同时在吴三桂这边,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终于正式反了!吴三桂也从此进入了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他前不见古人后不知是否有来者的奇诡人生也至此奠定。


冰之蓝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康熙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吴三桂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三藩之乱


天丶麒


对于吴三桂来言,当他把明朝的永历帝骗回杀掉后,就已跟清廷死死捆绑在一起,无法“回头”了。因为倘若说,崇祯帝是李自成所杀,但明朝势力却依然存在的话,可这股势力,却随着永历帝的惨死,而被吴三桂给消灭了。

故而,吴三桂此举使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而在清朝内部,同样也存在着对他的鄙视,认为他太不忠,不能重用。恰好,康熙就是这种观点的信奉者和执行人。

哪怕大学士索额图,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上书:杀掉那些建议撤藩的人。但康熙却根本不同意。并且强悍表态:对耿精忠、尚可喜,我可以先不撤藩呢。但对吴三桂,是想也别想。由此可见,康熙的“削三藩”,其实主要目标就是憋着劲,要灭掉吴三桂!

这个结果,对吴三桂来言,可谓当头一棒。因为他那时已是攻占了长江以南,几乎是清朝的半壁江山,是天下震动。可恰此刻,吴三桂却要跟康熙议和,没成想得到了这个结果!从吴三桂占优时,主动议和可以清楚地看出,吴三桂还是很清醒的。

因为吴三桂清楚,自己名声太丑,又没有民意支持。哪怕他真把康熙打败了,也休想坐稳江山。最多是成了别人的嫁衣罢了,这跟他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那么吴三桂是什么目标呢?就是想如大明朝的沐英一样,子子孙孙永镇云南。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吴三桂才诱杀了明永历帝。结果吴三桂错了,他不是沐英,康熙更不是朱元璋。

二、康熙的目标

那么康熙是什么目标呢?康熙早在决定撤藩前,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意思就是说:如吴三桂这样的藩王势力太大,就算我不打算撤藩,他们迟早也要反了我,与其这样,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康熙的这个判断正确吗?公允来言,是错误的。从吴三桂的表现来看,他根本就没有夺天下的大志,同时前文也说了,不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吴三桂能看出来,康熙难道就看不出来?

故而,康熙撤藩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削弱直至扫清,如吴三桂这样的外人势力,不管你忠心不忠心。因为这样的势力,对康熙来言始终意味着威胁——吴三桂不反,其手下那些人呢?他的后代呢?

这些问题,康熙必然要考虑。故而吴三桂的存在,是因其有“利用价值”而存在。比如,吴三桂帮着清兵打天下,剿灭前明势力……可一旦这些威胁清廷的力量都不存在了,那么吴三桂便处在了尴尬境界——他变成了,清廷最大的威胁了!

所以,康熙说的那句话,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三桂都把儿子给你送来,让你康熙攥在手心里,还想怎样?可康熙就要这样——扫灭这些威胁,让自己真正掌控天下。这才是康熙削藩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比吴三桂和康熙的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可惜吴三桂却没看清这一点。故而,他在战优势情况下主动议和,就是想以此为筹码,使得态势重回,康熙削藩之前。并逼迫清廷重新确认:我吴三桂就是清朝版的沐英,永镇云南,跟清朝生死捆绑在一起。

三、洪承畴的所谓良言妙计

对吴三桂这种几乎掏心掏肺地向清廷表白的心思,其实另一位大明降将洪承畴,就看得非常清楚,并认为太天真了。

公元1659年,清军攻破昆明后,洪承畴曾上书顺治帝:由于云南这个地方,地方险远,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所以要派一得力之人,领兵驻守在这里。所以,这才有了吴三桂镇守云南。

洪承畴和吴三桂,都是前明降将,如今又都是清廷的“马前卒”,自然有共同语言。但显然,洪承畴要比吴三桂更老练许多,无论是对局势的分析,还是对清廷的洞悉上。因此洪承畴作为前辈,曾这样指点吴三桂:你若想安稳和安全,那就不要让云南太平无事。

这其实就是标准的“养寇自重”。可惜吴三桂却没有听从,诱杀了明永历帝。从此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处于不断的贬值中,直至康熙削藩……

最终,吴三桂败了,但不知死前,他想没想到过,洪承畴说的这句话?必是想到过,却也只能是一声哀叹:恨我不听,洪承畴的良言妙计。

不过,笔者却想说,即知如今,何必当初?就算你吴三桂听了洪承畴的话,就真的能全身而退吗?恐怕未必!因为连洪承畴自己,最终都没逃脱,乾隆帝一句话,就把他打入《贰臣录》中了……




风的使者F


宋太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清朝养三藩就是入关之初没想到后面真的会拿下整个江山,开的口子太大,给的东西太慷慨,到后面真拥有一切时,又舍不得想反悔。

三藩其实是四藩,还有个定南王孔有德,不过被李定国干死了。清朝养他们希望他们彻底解决南明,把任何一丝反抗的苗头和希望都扼杀。

后世削藩时找到借口诸如“占赋税预算、“有人事权”,这些全不是四个汉王自己凭空想象的,是清朝皇帝给的,当时需要他们卖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那会儿难道不觉得有问题吗?


甲申十七年


不是容不容得下,是走兽死,良弓藏,打南明需要吴三桂冲锋陷阵,南明已灭,吴三桂手握几十万重兵,那个皇帝也不会放心。吴三桂和另外的二藩要想保富贵,必须的舍兵权,参照后来的曾国藩,战事结束,立刻解散湘军,让朝廷放心。


杨阳184317319


大家好,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不对之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发表点评。

分析历史问题,最常见的便是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同样也在这两个方面来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政治方面。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知道吴三桂这个人的一些事,“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当然这些事是民间传说也罢,还是真实的也罢,我们不讨论。但是自古以来藩王受皇帝猜疑这是常事,更何况是吴三桂和康熙这两个特殊的人了。为什么特殊呢?吴三桂前明叛将,后封的王爷,还是有实权有封地的王爷,而且能力也是不一般的人物,看不起康熙小娃娃不说,还不尊朝廷的号令。康熙皇帝,千古一帝,雄才大略,不但不愚蠢,还很聪明。这样两个人放在一个池子里面肯定都出事,况且一个皇帝,一个被皇帝猜疑的王爷。一山不容二虎,势必迟早一战。

第二,经济。吴三桂当时拥有整个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方,地盘很大,但是人家不但不向朝廷上税,而且还以地方剿匪的名义经常性的问中央要钱要粮。清朝入关时间段民心刚刚稳定,国库刚刚有点富裕,这时候吴三桂就每年都要问朝廷增加数量的要银子,康熙聪明人,当然不干。与其把国库的银子拿出来养虎为患,不如用这点银子一劳永逸的消除后患。


最后,事实证明康熙是正确的,从朝廷给了吴三桂很好的待遇,但是吴三桂还是造反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吴三桂早有不臣之心,也可以说,吴三桂当初投靠清朝,也许是形式逼迫的,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看得起满清的!


夜雨满秋池


因为他姓吴不姓康,明白了吗?


重生46616


第一:清朝和明朝不一样,明朝是让自己的子孙去当王守边疆。清朝封了那么多铁帽子王,都是只有封地,人却必须都在京都。

第二:康熙文治武功,吴三桂拥兵自重,康熙怎么可能让他继续留着,最好的就是三藩和铁帽子王一样,离开封地,然后到京城当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