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翻譯在國與國之間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說在1945年7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中英美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意義是讓日本早些投降,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後表示無法立刻表態,結果被日本翻譯給翻譯成了:“完全忽視”。1945年8月,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便投放到了日本廣島和長崎,戰爭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

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以至於民間流傳出一種你說法,說是日本人十分的恨美國,正因為這兩顆原子彈,造成直接和間接的死亡人數達到了60萬,最後日本天皇才不得不投降的。所以他們便將“美國”翻譯成了一個十分不起眼的名字叫“米國”。

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二戰的失敗日本恨美國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翻譯主要是在於發音的問題上,日語中,美國的正式名稱是“アメリカ合眾國”,而這句話的由來正是對照漢語“米利堅”中取的開頭部分,簡稱為“米國”。

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所以說中國才是南亞最早將“美國”翻譯為“米國”的一個國家。關於這段歷史,還要從中國和美國最最早期的接觸開始說起,中國和美國最早接觸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當時的美國才剛獨立8年左右的時間。正是百廢待興之際,而當是的清朝還是很強盛的,人口曾一度破億,是世界上公認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因此美國派遣了一艘商船,滿載了毛衣、皮革還有一些在當時的清朝看來稀奇古怪的東西來到中古,沒想到還很受歡迎,很快就賣光了,並於1785年5月11日重返回國。

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當時的美國才獨立建國不久,清朝那裡知道他們是從那裡來到,而且但是的美國翻譯也不精通漢語,最後為了雙方直接將“America”用讀音翻譯成為了“米利堅”,因為讀起來實在拗口,後來官方直接按照美國的國旗的特徵翻譯為了“花旗國”。

所以在鴉片戰爭以前,清朝都是直接音譯其他的國家,或者是以國家最突出的特點來命名,比如說稱美國為“花旗國”還有“米利堅”以及“美理哥”等等,甚至還直接稱普魯士為單鷹國、奧地利為雙鷹國以作區分。

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但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羸弱的清政府則開始想盡辦法的迎合西方列強國了,比如說在中國和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中有寫道:“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清朝又稱美國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200年前我國怎麼稱呼“美國”?如今早已棄用,日本卻沿用至今

不僅是美國,還有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大家有沒有發現,翻譯過來的名字都很好聽的,其實這些名字都不是音譯過來的,而是為了“表達善意”而經過了重新翻譯後,將一些最好的詞彙給了西方國家。最後從清朝一直到現在,人們已經習慣的這樣稱呼西方列國了,其中便包括了對“美國”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