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一,湯池豬神的形象及其象徵意義

“家”是什麼?上面一個“宀”(mián),就是房屋。下面一個“豕”(shǐ),就是豬。合起來就是說:房屋裡養著豬,就是家。那麼人呢?應該是房屋裡有人,才是家?

看來老祖先造字也不是隨便亂造的,雖然“家”字沒有出現“人”,但是有了人,有了豬,才算是正規的家。

古人把養豬看得比較重要,為啥呢?先從湯池三月三的豬神崇拜說起——

今天就是三月三……

湯池湧金山土主殿,除了供奉半人半神英雄粗糠寶及其兒子小太子之外,還供奉著一尊豬神。

土主殿本來只供奉有粗糠寶,後來逐步添加了小太子、豬神。後者添加的時間不清,明顯比前二者晚的多,因為民間故事“粗糠寶”沒有涉及豬神。

形象是石刻黑色豬身上騎一中年男子,戴著藍色員外帽,穿著紫色衣袍,皂靴,右手拿著金色神器,面容慈祥,置於暗紅色木櫃子上,木櫃上部有尖頂木柵欄,在粗糠寶神像右手邊。

很明顯,豬神是指的豬身上的那位神,但是神身下的豬,作用也不小:它可能是豬神的坐騎,湯池十八村哪裡有瘟疫,它就載著豬神前去消災滅瘟。雖然是豬的形象,它也是豬神的一部分。神騎在豬身上,象徵著豬神對豬的掌控;豬載著神,象徵著離開了豬,神也會失去靈氣。

“豬神”是六畜興旺的象徵。 豬神神像下有說明文字:“豬神乃地方神,專管湯池十八村牲畜遭受瘟疫,百藥無效,官吏百姓沒法了,紛紛到萬福寺敬香求神,感動了上倉,特派豬之神化身施藥,六畜方免其難。之後湯池百姓仿此模樣用石頭刻成神像,名為豬神,供於土主殿內受人間香火。”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民眾還有人在豬生病時在豬圈門掛仙人掌,按手掌印求神保佑。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二,湯池豬神與粗糠寶以及小太子的關係

(一)粗糠寶傳說

南詔國湯池街姑娘洪緬親,夜夢黑影與己同眠,後知其為老爺山土主神。孕十一月產一嬰,家人埋嬰於粗糠三天三夜不死,見風長,遂養育,起名粗糠寶。長大后土主父親贈神劍傳武功,滅東京五鼠,敗獅子國軍,南詔王封其清平官,賜姓段。

有鄉親言粗糠寶是姑娘養的,不值得迎接,回鄉探親時氣死在公雞樹下,咒言:“生不來接我,定叫牛死馬瘟。”遂瘟疫橫行。

鄉親蓋土主殿於湧金山,雕其神像供奉,尊為“護國佑王清平景帝”,尊其母“洪氏聖母”,瘟疫盡去。逢大年初一,湯池十八村按順序迎神送神三天,三月初一回歸萬福寺土主殿,三月初三粗糠寶去世日娛神表演,形成祭祀活動。

另《湯池之初康保》:姓初名康保。“在外立功,受顯爵。約十餘年,遂辭職而歸。歸而侍母,仍以孝聞。家居亦不娶。”母卒,康保殉母而死。村人以康保忠孝兩全,立廟祀之。

太子即李氏所生粗糠寶之子,傳說李氏是湯池可保村人。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二)豬神的祭祀包含在粗糠寶祭祀全過程中

時間從正月初一到三月初三共六十多天,可能是時間最長的祭祀活動。這段時間內,你想去萬福寺土主殿瞻仰三尊神像,是看不到的,因為他們被各村請到村子裡供奉去了。殿裡只有位於殿內正中的粗糠寶金身大像不離神位,坐鎮。

“湯池十八村於元旦詣萬福寺,迎佛祈年。每村迎供三日。至三月三日,送佛歸殿。每村各迎臺閣一臺演戲,遠近聚觀。”

儀式分為接佛(請神)、送佛、娛神三個階段:

傳說粗糠寶氣死在施家嘴觀松廟,故大年初一首先由施家嘴把神像從土主殿接出,迎神隊伍扛著香案,穿著迎神服,舉著彩旗,敲鑼打鼓,跳著舞蹈,十二名青壯年男性四人一隊,二前二後扛著一張供桌,共有三張桌子,分別安放著粗糠寶小金身雕像、太子塑像、石雕豬神。至村後恭請到公房正堂,地上鋪青松毛,上香火,供糕點糖果,先生唸經三天,村政辦飯三天給村民吃。三日後下個村來迎接,儀式同前。粗糠寶金身雕像一直供奉、鎮守在土主殿不能搬動。太子母親是可保村李氏,輪到該村迎奉,多留神住一天,並由該村負責更換太子衣服,以表彰李氏美德同時彰顯村人的自豪感。

十五村迎接完畢,二月廿三左右恭送到湯池街,按西街,東街,北街順序迎奉,三月初一把三尊神像恭送到萬福寺土主殿歸位。當天至三月三,信眾紛紛到土主殿燒香祈福。

三月初三,湯池十八村及周邊縣份的遊演隊穿著各式服裝持著各式樂器道具在湯池街三條街道遊演(“踩街”),十八村及周邊民眾到場觀看。各遊演隊以華蓋、香案為引導。劃旱船,踩高蹺,顛毛驢,跳霸王鞭,獅子踢打,唐僧師徒,救世濟公,悠遊八仙,鷸蚌相爭,舞扇花,崴花燈,吹過山號,舞長龍,跳獅子,耍麒麟……,彩旗飄揚,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喜慶連連,熱鬧非凡。從下午一時遊演到下午二時,到達萬福寺湧金山,各遊演隊從右邊臺階進入土主殿,向三位神像祭拜,依次從左邊臺階退出,之後由各村準備的小戲及“洞經音樂”在正對土主殿的戲臺演出。如今除了湧金山戲臺外,又在山下原湯池小學操場臨時搭建戲臺,兩個戲臺都演出。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三,粗糠寶祭祀為何還要加上豬神?

粗糠寶祭祀已經包含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為何還要加上豬神祭祀?

一是湯池區域養殖種植的歷史:滇中區域,歷史悠久,種養同等重要,民眾不需要乾旱,也不需要瘟疫。

二是主管與分管雙保險粗糠寶總管湯池全境生老病死,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太子分管五穀豐登,豬神分管六畜興旺。三者的關係,含有主輔之意。太子神像牌說明:

萬福寺土主殿“太子”神像說明牌:太子,地方神。系清平景帝即洪氏老爺之子,傳說清平景帝與可保村民女李明珠通婚後所生,長大後到萬福寺削髮為僧。圓寂後,鄉人雕刻其像,供奉於其父清平景帝左側,每年外婆家(可保村)來換衣帽。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四,隆陽區西莊村的豬神供奉

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西莊村,有一所八戒廟,供奉著豬八戒的泥塑金身。本地祭祀八戒已有600年。香火不斷。原因是西莊村原名高老莊,是《西遊記》高老莊原型。本地百姓祈求婚姻和平安最為靈驗。

祭祀時間在正月二十三,形成廟會。

《西遊記》中豬八戒留給讀者和觀眾的形象可能是貪吃、好色、意志不堅定等,但他也有心地善良,會說話,幫助唐僧取得真經,修成“淨壇使者”正果等優點。(源於《今日頭條》“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的文章《我國一座供奉著豬八戒的寺廟,這裡是真正的高老莊》)

滇西保山這個村子的豬八戒祭祀,意願是希望豬神保一方平安。這位豬神,應該是所有豬神中道行最高的:去過西天,一路降妖除魔,取得了正果,被封為淨壇使者。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五,文物中豬形象的啟示

河姆渡文化(約7000—5000年前)豬體陶缽:陶缽外壁刻畫了一頭豬的形象——腹部有陰刻重圈和草葉紋等裝飾紋樣,長條形的腹部微微發鼓,身刻圓圈紋和葉紋。豬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與身腹上的圖案混為一體,線條粗獷,帶有野性美。真實反映了6000年前浙江野豬的面貌。也是河姆渡人飼養豬的模樣。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國學網:文物中的豬)

豬原本是野獸,經過早期人類的馴化,雖然還帶有野性,但已經成為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重要的肉食來源,因此,當時的藝術家把豬的形象刻畫在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上,表明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對豬的喜愛,崇敬,關係密切。

豬銅尊: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一頭身披鎧甲的豬,背上站立一隻鳥,作為尊蓋,豬頭平視前方,耳朵直豎,豬尾微微下垂,泛著青銅光,氣宇軒昂。(國學網:文物中的豬)

商朝晚期,中國已經進入到青銅時代,戰事頻繁。因此這頭豬被藝術家賦予戰士(戰將)形象。而且豬身本身又是酒器,抑或是祭器,被賦予了神聖的光環。

白玉豬:西漢(公元前202——公園8年)。發現於陝西茂陵一帶。雙目圓睜,平視前方,嘴巴前伸,屈腿縮頸,拱身伏地,尾梢捲起,活靈活現。在古代,豬是財富的象徵。生者佩一隻玉豬,標誌著自身的富有;死者攜玉豬而去,恰似帶走滿身財富。(國學網:文物中的豬)

國畫《富貴吉祥》:現代燕達繪。園中一叢盛開的牡丹花,花下一頭黑白相間的萌態小花豬望著牡丹,花前蜜蜂飛舞,想去採蜜。

牡丹是“貴”,豬是“富”的象徵。合起來即是“富貴吉祥”。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陶豬:東漢(公元25——220年),出土於昆明市經開區羊甫頭。嘴闊,耳短,四肢粗壯。製作粗糙。(官渡區博物館)。是一頭溫順的家豬形象,表明東漢時期,滇中昆明一帶飼養業的繁榮。

滑石豬:清朝(1636——1912)。豬呈匍匐狀,長嘴,圓眼,雙耳緊貼於腦後,通體採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動物的骨骼、肌肉和四肢,盡顯濃厚的生活氣息。(國學網:文物中的豬)

藝術氣息較濃,不純粹是表示人飼養豬的關係,而是作為藝術品欣賞了。

圓明園十二生肖之豬首:清末,中國宮廷匠師製造,設計者是郎世寧等來自歐洲的藝術家,當時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獸首。(國學網:文物中的豬)

據資料言:中國古人使用天干地支紀年始於西漢。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個時辰,又借用來表示十二個年份和屬相。亥:表示晚上21點至23點;若表示屬相則對應“豬”,即“亥年”生人即為屬豬。

這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此外,豬形象還被做成酒器、樂器、玉握等物品,遍及生活各方面。

三月三:湯池特殊的豬神祭祀

豬,古稱“豕”,為六畜之首,漢字中,“家”下邊就是“豕”字,這也說明在古人眼裡,家中有豬方能稱“家”,可見豬在古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從以上分析可知,豬有兩個方面的存在:

一是神壇上的豬——

在滇中昆明湯池,人們把豬當作“祛除瘟疫的神”,“上倉特派豬之神化身施藥,六畜方免其難”,保佑湯池十八村“六畜興旺”,以保障人們生活之需;在滇西保山板橋鎮西莊村,村民把豬八戒塑成金身祭祀,百姓祈求婚姻和平安最為靈驗。

一是生活中的豬——

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母系氏族時期,人們為了解決肉食問題,把野豬馴養成家豬,所以後來先民造字,把“豕(豬)”放在房屋“宀”裡,就表示“家”,現在有些地方,房屋樓上住人,樓下養豬,保存了“家”的形象生動的說明,即使改進了,部分農村山區,房屋也一邊住人,另一邊養豬;豬還象徵著戰力,財富,有時還被賦予神聖光環,豬還是十二屬相之一,有人說“屬豬的人有福氣”。有人還養豬為寵物。還可以作成藝術品欣賞。

《山海經》有了豬的形象名為“並封”,“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是有兩個頭的黑色豬形怪物;《周書》也有類似的豬形怪物名叫“憋封,若彘,前後皆有首”。早期先民印象中的豬,大概就是這樣難看、怪誕。就像河姆渡文化中那頭線條粗獷,帶有野性美,真實反映了6000年前浙江野豬面貌的“陶缽豬體”刻畫,本來的豬、早期的豬、開始馴化的豬,本來就是野豬,能好看到哪裡?

其貌不揚的豬,髒兮兮的豬,懶惰的豬……這只是它給人們的微不足道的“負能量”;如果一直停留在淺顯的、表面的認識,因而思維僵化,才是人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