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社區權力遊戲:代碼、算力、用戶,誰才是社區決策權力機構

上兩週聊了一下由BSV遭下架引發的區塊鏈社區治理中心化的問題。從近期各大交易所紛紛推出自己的IEO板塊,可以預判交易所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大,交易所登上歷史舞臺,大有取代原有的開發團隊、礦機生產商,成為區塊鏈社區中的主導力量和權力中心。

筆者打算寫一系列的文章來討論中心化的問題,這篇我們先回顧一下社區關於權力的鬥爭演變。

1、代碼即權力

2008年,一個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的神秘人物發佈了一種新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宣告比特幣概念的第一次提出。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第一個創世區塊,宣告了比特幣網絡的正式誕生。往後,比特幣在 Github 開源,任何人都可以為 Bitcoin Core 貢獻代碼,在經過一系列討論、評議和審計等流程後,有 5 個 PGP KEY 有權限將代碼合併到 Bitcoin Core 中。Core在決策上會綜合考慮貢獻、聲譽、理念等因素,但Core 的最高領導 5 人小組毫無爭議地把持了 Core 客戶端的行政權:「哪些代碼能合併到 Core 客戶端」和人事權:「哪些人能擁有合併代碼的權限(PGP KEY)」。Core 的PGP KEY 的權限由現任 PGP KEY 5 人小組內部進行決策,其中領導人更替只能由現任領導人指定。讓人更說不清楚是core中的幾個成員都受僱於Blockstream公司(該公司力推閃電網絡,不贊成比特幣擴容),更是被社區一部分人指責利用core權力為僱主公司謀利。

2、算力即權力

為了解決一系列問題,中本聰使用了POW的共識機制,讓礦工參與挖礦來維護比特幣網絡的運轉。挖礦的關鍵是通過哈希運算以獲得期望中的隨機數,即本質上每一個區塊打包都是一場哈希計算競賽。礦工是基於 POW 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系統正常運轉的關鍵角色,在比特幣經濟模型中,礦工會因為利益驅動而參與挖礦行為以保證網絡安全,也會因為利益驅動而退出挖礦行列。基於此利益驅動,隨著挖礦難度的增加,礦工出於追逐更大利益的目的而聚集形成了大型的集中性礦池,這反而使得51%算力攻擊成為可能。此外,為了更高效的進行哈希運算,同時儘量降低電力消耗,挖礦設備經歷了CPU 挖礦、GPU 挖礦、FPGA 礦、ASIC 挖礦等一系列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一家礦機廠商比特大陸,從此被推上了歷史舞臺,也被推進了社區權力鬥爭的漩渦。因為比特幣挖礦需要用到具備競爭優勢的礦機,而比特大陸的antminer系列礦機由於性能突出,佔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此外,比特大陸旗下的礦池算力一度佔據比特幣全網算力的45%,引發了社區對於比特大陸51攻擊比特幣的擔憂,也引起了社區對算力中心化的擔憂。


比特幣社區權力遊戲:代碼、算力、用戶,誰才是社區決策權力機構

比特幣全網算力增長情況(來源BTC.com)


3、Blockstream VS 比特大陸

擁有代碼權的Bitcoin Core(Blockstream)和擁有算力權的比特大陸,在往後的比特幣擴容鬥爭中,分別代表了不擴容派(小區塊)和擴容派(大區塊)兩大陣營,展開了長達3年的爭論,最終以BCH的分叉宣告爭論結束,各自按照各自的理解走不同的發展路線。但這個階段的爭論,也確實展現了社區治理中,開發團隊、礦工、用戶這些社區主要參與成員的權力角鬥,暴露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中,社區治理所存在的不足,效率性和公平性兼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