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舍得吃喝的人,对亲人却很大方,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你们身边有吗?

一切82缘


有啊,我妈就是这样的,30年前家里不富裕,有点好吃的从来不给我们家孩子吃,而且怕我们几个孩子偷吃,藏的很隐蔽,差不多的时候就送给了亲戚,亲戚家的孩子吃的时候,面向我们,站成一排,我们家的孩子食指放在嘴里,眼巴巴的看,亲戚家的人一口都不给我们!

多年以后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那是妈妈的亲人……!


朕之江山


我老公就是这样的,自己几年都舍不得买件衣服,即使买衣服也不买太贵的,所有的衣服都是穿到洗的褪色实在不好看了才扔。吃剩的菜从来舍不得倒掉,都是下顿再吃,生活的像五六十年代似的。但是给他哥就舍得,每次他哥看病或者交话费,甚至借钱都不让他哥还,就觉得他哥挣钱少(其实他打工不少挣钱),老是觉得他可怜,有时回老家也偷摸给个百儿八十的让他买菜。


一帆风顺55893


这种人有。我表哥今年40岁了,每年40-50万稳定收入,在我们这里也算不错了。但他只是开十来万的车,前两年才买房子。身边的兄弟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早早就买车买房了。原因就是这个表哥太大方了,大家都来借钱做生意、买房子,从不还。经常请朋友吃喝,或者被朋友抓去做冤大头。表嫂非常生气,说他也不听。后来,表哥需要周转叫大家还钱、帮忙的时候才算看清这些人的嘴脸。人还是要对自己好点,于是才为自己换车买房。


佛系檬檬


这样的人有啊,但是很少,这样的人都是傻子。比如我和我爱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有的亲戚、同事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害怕我们跟他借钱,等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爱人恨不得倾囊相助。就以这次疫情为例吧,我爱人天天催我赶紧捐点钱啊,我就跟同事们打听捐款的途径,哈哈人家都没捐。最后我们书记给了一个武汉慈善总会的二维码。我问我爱人捐多少?他说你随便捐,多少都行,我说咱就捐五千吧。他说行啊。我用微信输入五千,系统说超额,我又换成四千还显示超额,结果输入两千成功了,发现没达到目标我又以我的名义捐了两千,省的一千给附近各个防疫站志愿者们买了慰问品,但现实中的我们连买一件几百的衣服都要掂量掂量,但为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老舒服啦。这样的傻子我们愿意做,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这样的傻子,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证书上有我们的名字就不展示啦。








正义必胜老爱自己


我就是这种人主要是心地善良吧,不管什么事首先想到家里人,为自己考虑的太少,今年过新年我给妈妈、哥哥嫂子、弟弟每人买一件毛衫,自己就没舍得买一件。对外人也没坏心眼,办什么事宁可自己吃亏,吃亏吧心里踏实占便宜不好受,有时也觉的自己有点傻,但愿好人有好运有好报。


珍珠164975898


有,我婆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说她们那边是客家人,比较喜欢走亲访友,但是我无法理解,什么菜都能省下来招待别人,包括同一个村几乎天天能见得面的人。而且坐月子期间,除了午中晚餐外,中间没有加过餐,我算上远嫁,按理说月子期间另外有加三四餐,我妈来照顾我,提议要加餐,老公回来后在他(外地上班)才买的冷冻鱼丸放冰箱,她也能多煮给同村人吃。


葫芦蒂


看着这个提问,一下就想到姥姥!姥姥就一直就教育我们“望人好,自己才好”。

姥姥是个烈属,妈妈刚刚一岁多,姥爷就当兵走了,几年后在东北四平街战役牺牲!刚刚不到30的姥姥,带着不到两岁的妈妈过日子。

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对人特别大方。只要她有的东西,别人需要,她都不说个二字。

那时候,都很穷,没有东西吃,一小酒盅油,姥姥娘俩都能吃一个月。可是她几个妯娌,家的孩子多。都是半大孩子,饿的快,孩子都知道姥姥人善良,只要去,姥姥都会给卷煎饼吃。煎饼里没有东西卷,姥姥就给抹上一点油,放一点盐。对于没有东西吃的孩子来说,就是美味啦!这些都是吃姥姥煎饼的表舅舅们说的。后来的舅舅们都记着姥姥的好。

后来姥姥一直跟着结婚了女儿,也就是我妈妈。爸妈上班,姥姥持家,照顾我们,并做饭。

那年头,粮油都是定量供应。别人家都不够吃的,我们家孩子多,但是姥姥自己省吃俭用,但是经常让我们,给东家送碗地瓜粥,西家送碗小渣腐。

要是遇上节日,姥姥一定得先给周围邻居分送节日自己做的食品。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从头一天下午煮上粽子,姥姥就会算要给谁,给谁,送粽子,鸡蛋。

第二天早上,我们几个早早被叫起来,给张奶奶,刘爷爷,胡伯伯...送粽子。看着一锅粽子渐渐少了,把我们几个馋的,不想送了。但是平时慈祥的老人,这时候是绝不让步的,情愿自己不吃,也必须给周围邻居送。然后我们每人只剩下一个。如果不够分的,姥姥就自己不吃。

现在,对于这些东西都不稀罕,那个年月,物质匮乏,这也是姥姥唯一能拿出来的东西!

姥姥常说的话就是:自己吃填了黑窟窿,别人吃了扬了名。

其实一个老太太,还有什么名利,不过是图个邻里和睦!

我亲爱的姥姥,一辈子只为了别人的姥姥,离开我们已经六年的姥姥,真想你[祈祷][祈祷][祈祷]



小果子妈妈


自己不舍得吃喝,对亲人却很大方。这种人,多数都是实心的、真诚的。同时,也是值得尊重和敬重的。

我自己身边曾经就有过这么一个人,确实自己从不舍得吃喝,对亲人却很大方。这人就是我的堂伯父。只是在四、五年前,堂伯父就已经过世了,去世时年龄并不算很老,才70多点。

印记里,打我能记事起,就一直觉得堂伯父很严肃、很认真。当我们孩子们做错事情的时候,他经常会非常严厉地批评我们,尤其是对堂哥、堂弟,那更是如此。为此,孩子们个个都很怕他。

另外,堂伯父还有一个很大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非常地克扣自己,一辈子生活都非常节约。平日里,好东西总也舍不得买、舍不得吃,但家里有客人时,却大鱼大肉,宰鸡宰鸭,丝毫也不吝啬。

对于这一点,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七、八年前。

记得那一次,是我带着家人和父母亲一起回乡下老家。回去之前,我打电话告诉堂伯父,说准备去看看他和堂伯母,堂伯父一听很高兴,交待说务必在家里吃午饭。

第二天上午,我们一家人准时去到堂伯父家,一进门,就发现满大桌的菜已经准备妥当。土鸡、家鸭、大鱼、扣肉、香肉、牛排等等,炒的、蒸的、煎的、炸的,一应俱全,摆得个大园桌都满满的,活脱脱就象是农村版的“满汉全席”。

说实话,我已经很多年没这样嗨吃过了。尽管自己平时上酒楼吃饭也不少,但无论怎么样的山珍海味,却似乎都比不过堂伯父家里这桌莱的味道。那顿饭,吃得还真叫人回味。而与此同时,我们再一次地体会到了堂伯父待人的大方、大气。

令人遗憾的是,接下来几年没回家,堂伯父突然就走了,再也没能见上一面。

后来再次回家,在堂伯母的陪同下,去堂伯父坟前拜祭。一路上,堂伯母不停地自顾自细诉着——你就是一辈子吝啬,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但家里并不是穷,也并不是没有钱。

未了,堂伯母还告诉我们,堂伯父身上长期带着几千上万块钱,可就是从来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甚至就在他过世后,入敛前给他换衣服时,还在他身上清出两万多块钱。

那一年,堂伯母也已经是七十五六岁的老人。就在她一路说着堂伯父的时候,泪花顺着她眼角的皱纹,慢慢地渗将出来。我们也不好言语,只有心里默默地祝愿:堂伯父一路走好,堂伯母多多保重。


深秋曲豆


有,我的大姨、大舅、妈妈、三姨都是这种人。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却总想着为家人弄好吃的置办衣物,对兄弟姐妹也是能给尽量给,能帮尽量帮。别误会,他们不是“扶弟魔”、“扶妹魔”什么的,他们不会为了扶助兄弟姐妹逼迫自己的爱人、孩子,不会毁了自己的家庭。我妈过日子很仔细,不会乱花钱,我大舅呢,比起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妈时不时会又心疼又生气又无奈地叹道“发贱”。但就是这么对自己扣的令人发指的“铁公鸡”,每次到我家来,都会给我带好多好多零食,现在,想一想,每次给我的零食,都够他吃几天的饭了。我大姨有一儿一女,过日子不像大舅那么扣,起码能经常改善伙食,三姨家在农村,条件还不如我们这三家,好在吃菜吃粮是自产的,不花钱。就这姐弟四个,三个工薪家庭,一个是农户,在八十年代我三舅去世后,自己省吃俭用地过着,却定期的给我三舅母钱,要知道,那是八九十年代,他们每个人一给就是好几百差不多坚持了十年,等我表哥表姐都成家了才停。但遗憾的是,这一家三口从来没表示过感激,连一句好听的话都没有。


西江望舒


那是一个淳朴、勤劳而又豪爽的群体

我见过、也结识他们那种对自己不舍吃喝,对亲友大方到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接待的情况。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离开省城到闽赣交界处搞工程时的经历。在那崇山峻岭中,在大山皱褶里生活着一个个勤劳、淳朴而又豪爽的群体一一客家人。

那时物质匮乏,他们平日省吃俭用,从嘴巴里硬抠出粮食、豆、油,为过年筹备食物。当时,一家只准养两只鸡、两只鸭、一只猪。那猪成了一家子置衣、食盐费用。过年杀猪,只留十几斤,还大部分腊起来,留年后招待客人。除夕杀只鸡和鸭,自家只食些带骨头的部分,多肉的如大腿、胸肌部分,留下在正月里客人享用。

从嘴里抠了一年的粮食,酿米酒、做粄子、制豆腐,让来作客的亲友又醉又饱。

只要你对他们真诚,他们会敬你十分。那里是革命老区,我们虽是工人,照样见面会亲切称呼“同志哥”。有次春节我值班,一个农家朋友正月初六请我去作客,你猜咋样?他家才喝一杯米酒、一块肉,身后就站着另一家主人(他的亲房兄弟叔伯),邀你去他家。就这样,我从村头吃到村尾,从中午吃到晚上。又醉又饱。那儿习惯,客人醉了,说明他家酒好又待客热情周到。

原来,那小山村二十几户,都同一个姓,姓蓝。据朋友介绍,他们祖先是中原一带人。为避战乱,辗转南下,最后在大山深处安家。垦荒造田、盖屋繁衍后代。由于大山里环境恶劣,又要对付野兽和土匪,亲情显得格外重要。亲人团结一致,才能应对一切困难及灾害。

他们有句俗话:亲朋越走越亲,不走会成陌生人。逢年过节,亲人走动,喝醉吃好,靠什么,靠的是自己平日省俭。这也是他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