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捨得吃喝的人,對親人卻很大方,是一種什麼樣的人?你們身邊有嗎?

一切82緣


有啊,我媽就是這樣的,30年前家裡不富裕,有點好吃的從來不給我們家孩子吃,而且怕我們幾個孩子偷吃,藏的很隱蔽,差不多的時候就送給了親戚,親戚家的孩子吃的時候,面向我們,站成一排,我們家的孩子食指放在嘴裡,眼巴巴的看,親戚家的人一口都不給我們!

多年以後我問媽媽為什麼這樣對自己的孩子,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那是媽媽的親人……!


朕之江山


我老公就是這樣的,自己幾年都捨不得買件衣服,即使買衣服也不買太貴的,所有的衣服都是穿到洗的褪色實在不好看了才扔。吃剩的菜從來捨不得倒掉,都是下頓再吃,生活的像五六十年代似的。但是給他哥就捨得,每次他哥看病或者交話費,甚至借錢都不讓他哥還,就覺得他哥掙錢少(其實他打工不少掙錢),老是覺得他可憐,有時回老家也偷摸給個百兒八十的讓他買菜。


一帆風順55893


這種人有。我表哥今年40歲了,每年40-50萬穩定收入,在我們這裡也算不錯了。但他只是開十來萬的車,前兩年才買房子。身邊的兄弟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早早就買車買房了。原因就是這個表哥太大方了,大家都來借錢做生意、買房子,從不還。經常請朋友吃喝,或者被朋友抓去做冤大頭。表嫂非常生氣,說他也不聽。後來,表哥需要週轉叫大家還錢、幫忙的時候才算看清這些人的嘴臉。人還是要對自己好點,於是才為自己換車買房。


佛系檬檬


這樣的人有啊,但是很少,這樣的人都是傻子。比如我和我愛人,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有的親戚、同事恨不得躲得遠遠的,害怕我們跟他借錢,等他們有困難的時候我愛人恨不得傾囊相助。就以這次疫情為例吧,我愛人天天催我趕緊捐點錢啊,我就跟同事們打聽捐款的途徑,哈哈人家都沒捐。最後我們書記給了一個武漢慈善總會的二維碼。我問我愛人捐多少?他說你隨便捐,多少都行,我說咱就捐五千吧。他說行啊。我用微信輸入五千,系統說超額,我又換成四千還顯示超額,結果輸入兩千成功了,發現沒達到目標我又以我的名義捐了兩千,省的一千給附近各個防疫站志願者們買了慰問品,但現實中的我們連買一件幾百的衣服都要掂量掂量,但為抗擊疫情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心裡老舒服啦。這樣的傻子我們願意做,希望人人都能成為這樣的傻子,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因為證書上有我們的名字就不展示啦。








正義必勝老愛自己


我就是這種人主要是心地善良吧,不管什麼事首先想到家裡人,為自己考慮的太少,今年過新年我給媽媽、哥哥嫂子、弟弟每人買一件毛衫,自己就沒捨得買一件。對外人也沒壞心眼,辦什麼事寧可自己吃虧,吃虧吧心裡踏實佔便宜不好受,有時也覺的自己有點傻,但願好人有好運有好報。


珍珠164975898


有,我婆婆就是這樣的人,雖然說她們那邊是客家人,比較喜歡走親訪友,但是我無法理解,什麼菜都能省下來招待別人,包括同一個村幾乎天天能見得面的人。而且坐月子期間,除了午中晚餐外,中間沒有加過餐,我算上遠嫁,按理說月子期間另外有加三四餐,我媽來照顧我,提議要加餐,老公回來後在他(外地上班)才買的冷凍魚丸放冰箱,她也能多煮給同村人吃。


葫蘆蒂


看著這個提問,一下就想到姥姥!姥姥就一直就教育我們“望人好,自己才好”。

姥姥是個烈屬,媽媽剛剛一歲多,姥爺就當兵走了,幾年後在東北四平街戰役犧牲!剛剛不到30的姥姥,帶著不到兩歲的媽媽過日子。

生活的艱苦可想而知,但是對人特別大方。只要她有的東西,別人需要,她都不說個二字。

那時候,都很窮,沒有東西吃,一小酒盅油,姥姥娘倆都能吃一個月。可是她幾個妯娌,家的孩子多。都是半大孩子,餓的快,孩子都知道姥姥人善良,只要去,姥姥都會給卷煎餅吃。煎餅裡沒有東西卷,姥姥就給抹上一點油,放一點鹽。對於沒有東西吃的孩子來說,就是美味啦!這些都是吃姥姥煎餅的表舅舅們說的。後來的舅舅們都記著姥姥的好。

後來姥姥一直跟著結婚了女兒,也就是我媽媽。爸媽上班,姥姥持家,照顧我們,並做飯。

那年頭,糧油都是定量供應。別人家都不夠吃的,我們家孩子多,但是姥姥自己省吃儉用,但是經常讓我們,給東家送碗地瓜粥,西家送碗小渣腐。

要是遇上節日,姥姥一定得先給周圍鄰居分送節日自己做的食品。比如端午節,包粽子。從頭一天下午煮上粽子,姥姥就會算要給誰,給誰,送粽子,雞蛋。

第二天早上,我們幾個早早被叫起來,給張奶奶,劉爺爺,胡伯伯...送粽子。看著一鍋粽子漸漸少了,把我們幾個饞的,不想送了。但是平時慈祥的老人,這時候是絕不讓步的,情願自己不吃,也必須給周圍鄰居送。然後我們每人只剩下一個。如果不夠分的,姥姥就自己不吃。

現在,對於這些東西都不稀罕,那個年月,物質匱乏,這也是姥姥唯一能拿出來的東西!

姥姥常說的話就是:自己吃填了黑窟窿,別人吃了揚了名。

其實一個老太太,還有什麼名利,不過是圖個鄰里和睦!

我親愛的姥姥,一輩子只為了別人的姥姥,離開我們已經六年的姥姥,真想你[祈禱][祈禱][祈禱]



小果子媽媽


自己不捨得吃喝,對親人卻很大方。這種人,多數都是實心的、真誠的。同時,也是值得尊重和敬重的。

我自己身邊曾經就有過這麼一個人,確實自己從不捨得吃喝,對親人卻很大方。這人就是我的堂伯父。只是在四、五年前,堂伯父就已經過世了,去世時年齡並不算很老,才70多點。

印記裡,打我能記事起,就一直覺得堂伯父很嚴肅、很認真。當我們孩子們做錯事情的時候,他經常會非常嚴厲地批評我們,尤其是對堂哥、堂弟,那更是如此。為此,孩子們個個都很怕他。

另外,堂伯父還有一個很大的與眾不同的特點:非常地剋扣自己,一輩子生活都非常節約。平日裡,好東西總也捨不得買、捨不得吃,但家裡有客人時,卻大魚大肉,宰雞宰鴨,絲毫也不吝嗇。

對於這一點,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七、八年前。

記得那一次,是我帶著家人和父母親一起回鄉下老家。回去之前,我打電話告訴堂伯父,說準備去看看他和堂伯母,堂伯父一聽很高興,交待說務必在家裡吃午飯。

第二天上午,我們一家人準時去到堂伯父家,一進門,就發現滿大桌的菜已經準備妥當。土雞、家鴨、大魚、扣肉、香肉、牛排等等,炒的、蒸的、煎的、炸的,一應俱全,擺得個大園桌都滿滿的,活脫脫就象是農村版的“滿漢全席”。

說實話,我已經很多年沒這樣嗨吃過了。儘管自己平時上酒樓吃飯也不少,但無論怎麼樣的山珍海味,卻似乎都比不過堂伯父家裡這桌萊的味道。那頓飯,吃得還真叫人回味。而與此同時,我們再一次地體會到了堂伯父待人的大方、大氣。

令人遺憾的是,接下來幾年沒回家,堂伯父突然就走了,再也沒能見上一面。

後來再次回家,在堂伯母的陪同下,去堂伯父墳前拜祭。一路上,堂伯母不停地自顧自細訴著——你就是一輩子吝嗇,自己從來不捨得吃、不捨得喝,但家裡並不是窮,也並不是沒有錢。

未了,堂伯母還告訴我們,堂伯父身上長期帶著幾千上萬塊錢,可就是從來不捨得為自己花錢。甚至就在他過世後,入斂前給他換衣服時,還在他身上清出兩萬多塊錢。

那一年,堂伯母也已經是七十五六歲的老人。就在她一路說著堂伯父的時候,淚花順著她眼角的皺紋,慢慢地滲將出來。我們也不好言語,只有心裡默默地祝願:堂伯父一路走好,堂伯母多多保重。


深秋曲豆


有,我的大姨、大舅、媽媽、三姨都是這種人。他們自己省吃儉用,卻總想著為家人弄好吃的置辦衣物,對兄弟姐妹也是能給儘量給,能幫儘量幫。別誤會,他們不是“扶弟魔”、“扶妹魔”什麼的,他們不會為了扶助兄弟姐妹逼迫自己的愛人、孩子,不會毀了自己的家庭。我媽過日子很仔細,不會亂花錢,我大舅呢,比起她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媽時不時會又心疼又生氣又無奈地嘆道“發賤”。但就是這麼對自己扣的令人髮指的“鐵公雞”,每次到我家來,都會給我帶好多好多零食,現在,想一想,每次給我的零食,都夠他吃幾天的飯了。我大姨有一兒一女,過日子不像大舅那麼扣,起碼能經常改善伙食,三姨家在農村,條件還不如我們這三家,好在吃菜吃糧是自產的,不花錢。就這姐弟四個,三個工薪家庭,一個是農戶,在八十年代我三舅去世後,自己省吃儉用地過著,卻定期的給我三舅母錢,要知道,那是八九十年代,他們每個人一給就是好幾百差不多堅持了十年,等我表哥表姐都成家了才停。但遺憾的是,這一家三口從來沒表示過感激,連一句好聽的話都沒有。


西江望舒


那是一個淳樸、勤勞而又豪爽的群體

我見過、也結識他們那種對自己不捨吃喝,對親友大方到把家裡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接待的情況。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離開省城到閩贛交界處搞工程時的經歷。在那崇山峻嶺中,在大山皺褶裡生活著一個個勤勞、淳樸而又豪爽的群體一一客家人。

那時物質匱乏,他們平日省吃儉用,從嘴巴里硬摳出糧食、豆、油,為過年籌備食物。當時,一家只准養兩隻雞、兩隻鴨、一隻豬。那豬成了一家子置衣、食鹽費用。過年殺豬,只留十幾斤,還大部分臘起來,留年後招待客人。除夕殺只雞和鴨,自家只食些帶骨頭的部分,多肉的如大腿、胸肌部分,留下在正月裡客人享用。

從嘴裡摳了一年的糧食,釀米酒、做粄子、制豆腐,讓來作客的親友又醉又飽。

只要你對他們真誠,他們會敬你十分。那裡是革命老區,我們雖是工人,照樣見面會親切稱呼“同志哥”。有次春節我值班,一個農家朋友正月初六請我去作客,你猜咋樣?他家才喝一杯米酒、一塊肉,身後就站著另一家主人(他的親房兄弟叔伯),邀你去他家。就這樣,我從村頭吃到村尾,從中午吃到晚上。又醉又飽。那兒習慣,客人醉了,說明他家酒好又待客熱情周到。

原來,那小山村二十幾戶,都同一個姓,姓藍。據朋友介紹,他們祖先是中原一帶人。為避戰亂,輾轉南下,最後在大山深處安家。墾荒造田、蓋屋繁衍後代。由於大山裡環境惡劣,又要對付野獸和土匪,親情顯得格外重要。親人團結一致,才能應對一切困難及災害。

他們有句俗話:親朋越走越親,不走會成陌生人。逢年過節,親人走動,喝醉吃好,靠什麼,靠的是自己平日省儉。這也是他們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