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豬場“防非”:營養對豬群免疫力影響

非洲豬瘟爆發以後,採取的大部分措施,幾乎都是關於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這兩個方面的。對於保護易感豬群,卻少有提及

,似乎防控非洲豬瘟只和撲殺,拔牙,生物安全,物料,人員,車輛有關係,豬群自身的健康狀況,卻顯得無關緊要,即使有意識去加強這一塊,往往也是狹隘的認為在飼料中添加一些中藥等提免產品,則可高枕無憂,萬事大吉。

關於非洲豬瘟流行的三個基本要素,我認為它們的排序是:易感豬群;傳播途徑;傳染源。

一些豬場在防控非洲豬瘟的過程中,次序應該是和這個相反,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集中在撲殺,拔牙和各種變態級的生物安全措施上。所有的都要做,都要做好,做到極致,追求所謂的100%陰性,追求所謂的只有100分和0分,結果這些豬場保住了嗎?

諸多豬場“防非”:營養對豬群免疫力影響

任何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非洲豬瘟致死的對象是豬,豬群自身的免疫力和健康狀況才是重中之重。本末倒置,輕重不分,在過去的一年裡,屢見不鮮。

保護易感豬群,涉及很多方面,溫度,密度,溼度,基礎免疫,常規保健等等。這些方面,每個豬場,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方法方案,我就不再贅述,主要從營養方面去闡述構成豬體免疫力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在防控非洲豬瘟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養創造了一切,是一切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的保證。拋開營養,談免疫,談抵抗力,談生產力,就如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

為了不落俗套,泛泛而談,我主要從三個事例去佐證我的觀點。

1、為什麼在非洲豬瘟爆發的過程中,一般都是懷孕後期母豬和育肥豬先發病,並死傷慘重?

以前我認為懷孕後期母豬和育肥豬:

(1)腹壓大,心肺功能負擔重;

(2)長期在限位欄和產床,沒有活動量,綜合體質差;

(3)打苗,轉圈等應激因素多;

(4)產房,妊娠舍接觸外界物料多;

(5)育肥豬出欄做不到全進全出,直接接觸外界人員和拉豬車輛;

(6)各種原因導致肝腎功能差;

(7)飼養週期長,胃腸道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潰瘍,糜爛和損傷,例如母豬的胃潰瘍,和育肥豬的出血性迴腸炎等,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入侵創造了先天條件;

(8)過度和不當使用藥物,疫苗等對豬體免疫力的損傷;

(9)黴菌毒素的影響。

以上因素,都有關聯,卻忽略了一個根本性原因——營養!

懷孕後期母豬和育肥豬,這兩個階段需要大量的營養來滿足自身消耗,造肉、供養仔豬,而構成自身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抵抗力的營養,就會不足和缺乏。


諸多豬場“防非”:營養對豬群免疫力影響


例如構成體液免疫的免疫球蛋白和細胞免疫的各種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所需的氨基酸,脂類等。這也就解釋了一個豬場感染非洲豬瘟後,抵抗力應該是最差的保育豬,往往最後發病,且死亡率,死亡速度要略好於母豬和育肥豬。同等級的非洲豬瘟病毒載量,相對於母豬和育肥豬,小豬的耐受範圍就要高一些。

2、非必需氨基酸真的就不需要了嗎?

氨基酸分為:必須和非必需。非必需不是不需要,大部分,豬體可自身合成,但是當我們的豬群長期處於一個強應激狀態和亞健康狀態的情況下,非必需氨基酸合成不足,豬體則會加大必須氨基酸的消耗量,一旦氨基酸不足,用什麼來合成免疫球蛋白和各種細胞因子,又用什麼來保證豬體的免疫力,抵抗力。中藥?發酵飼料?抗生素?神針?酸化劑?神醫?

3、為什麼飼料高溫消毒,生物安全措施做到變態的“鐵桶”規模場,一個個倒下了?

除去人的因素外,飼料高溫制粒,勢必會破壞各種營養成分,豬群在高感染的壓力下,加強營養卻變成了降低營養,相同的非洲豬瘟病毒載量,相比於自配料的小豬廠,則會感染髮病。

限於篇幅,我就不再一一舉例,防控非洲豬瘟最基礎,最核心的是加強飼料營養水平。飼料,每頭豬,每天都要吃。吃,可以說是構成了豬的一生,不吃就是不正常,就是病態,吃點好的,喝點乾淨的,或許就是對豬最大的保護。具體怎麼做,思路和方向捋順了,還是問題嗎?

死磕飼料原料的質量、選用負責任,有擔當的品牌、額外添加維生素,氨基酸,油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