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歷史老師曾推薦我們閱讀德國作家埃米爾·路德維希的《拿破崙傳》。他對我們說:拿破崙·波拿巴是歐洲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

很多人對拿破崙的印象源於下面這張油畫,畫中的拿破崙身著華服,氣宇軒昂,騎著一匹高頭大馬,正準備翻越阿爾卑斯山。該作品出自法國大師級畫家雅克·大衛的手筆。這幅畫至少有五個版本,分別收藏於法國、德國與奧地利的博物館中,供世人瞻仰。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大衛作品:《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一直以來,拿破崙備受崇拜。他的身上有許多特質:軍事天才、革命者、政治家、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冷酷的獨裁君主。對那些夢想做霸道總裁的男人而言,這些都是迷人的標籤。

事實上,後世的不少政治強人,他們無論好壞,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拿破崙,他們羨慕拿破崙的英明神武,以“改變世界”為名,將野心包裹在崇高的理想之下,當他們大權獨攬,接受萬人敬仰之時,拿破崙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油畫經常浮現於腦海。

那麼,如此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最終為何又一敗塗地呢?

1/7 平民出身的皇帝

拿破崙平民出身。年輕時,他因為身材矮小,在學校裡遭到同學的欺負。不過拿破崙聰明好學,據說他在幾何學和數學上有著過人天賦,很快便在學員中脫穎而出,被選送至法國巴黎的軍官學校就讀。

1796年,年僅27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駐意大利方面軍的總司令,並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華。兩年後,拿破崙率軍攻打埃及,最終擊敗了英勇的馬穆魯克騎兵,控制了北非前往歐洲的通道。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年輕時的拿破崙

接二連三的大勝,使歐洲各國對法蘭西心生恐懼,他們厲兵秣馬,試圖推翻這個由督政府控制的革命政權。然而,這給年輕的拿破崙創造了機會。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議會大權,成立了新的執政府。此時的拿破崙才三十歲,被推選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離權力的頂峰只有一步之遙。

拿破崙曾是盧梭的信徒,他敏銳地意識到盧梭的激進思想對自己的重要性。上臺之後,拿破崙以“革命之子”自居,這個標籤為他贏得了大量民眾的支持。

當然,作為政治家,拿破崙並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有句名言:強者即善,弱者即惡。他很清楚,無論多麼偉大的思想,若沒有堅實的權力基礎作保障,不過是一堆口號。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據說,他曾在坐車時讀完了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並做了詳細的批註。不過,比起馬基雅維利式的君主,拿破崙倒更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柏拉圖式的哲人王,他喜歡在簽名時,自稱“法蘭西研究院院士”,以此來彰顯自己淵博的學問和縝密的心思。

拿破崙是一名工作狂,他經常在凌晨三點就起床看文件,當部下們睡眼惺忪之時,他已經精力充沛地工作了好幾個小時。成為執政官後,拿破崙在政府、司法、教育、軍事等領域實施了多項改革,並下令起草了名垂史冊的《拿破崙法典》。如果沒有後來的軍事擴張,拿破崙將作為偉大改革家被人銘記。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拿破崙稱帝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按照常規流程,教皇會把皇冠親自授予拿破崙。但此時的拿破崙已經不可一世,據說,他一把奪過了教皇手中的皇冠,親自戴在自己頭上。拿破崙想告訴世人:這顆皇冠不是別人送我的,而是我應得的。

鑑於現場情況實在過於尷尬,旁觀者只能以折中的方式記下這一幕。今天,我們在拿破崙加冕的油畫中,看到的是拿破崙將皇冠授予自己的皇后約瑟芬。至於背後的真相,對今天的觀眾已經不重要了。

2/7 “革命之子”

從1803年到1815年,拿破崙向周邊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史稱“拿破崙戰爭”。歷史上,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的戰爭並不多見,也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這些英雄人物才配享此殊榮。

拿破崙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是為了向各國傳播“自由、平等、博愛”的革命理念,用今天流行的話講,叫做“價值觀輸出”。當然,我們不懷疑拿破崙的確有這樣的動機。但他敢於動員幾百萬民眾和敵人死磕,明顯有更現實的考慮。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國王,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法國民眾在大革命爆發後的一系列過激行為,也引起了鄰居們的警惕。他們擔心,本國民眾受到革命思想的傳染,也會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國王,把他們送上斷頭臺。

所以,法國大革命一爆發,歐洲便成立了反法同盟,他們希望法國的貴族勢力重新掌權,推翻共和政府。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更安全。

這就意味著,如果法國採取守勢,它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狀態。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主動出擊。但有個前提,國內必須有一個敢出頭的政治強人。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拿破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政治舞臺的。他所推翻的督政府,本質上是個貪腐無能的富人政權,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下,這樣的政府只會遭人唾棄。而拿破崙,作為“革命之子”,必須以嶄新的姿態亮相世人。他要通過軍事勝利提振士氣,增強民族認同,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

當然,拿破崙得以成功,靠的可不是革命思想,而是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的制度遺產。

3/7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

法國大革命使貴族階層遭受重創,他們的土地和特權被剝奪,很多收歸政府所有,這就給革命當局帶來了鉅額的財政收入。打仗一方面需要錢,一方面則需要人,而在動員能力方面,法國也比其他國家做得好。

首先,法國大革命向民眾灌輸了民族主義的思想。國王下臺了,國家不再屬於國王,而是全體國民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為國家出錢出力。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要知道,這種觀念是很有殺傷力的。因為在傳統歐洲國家,由於各國實行君主制,打仗是國王和貴族們的事情,跟老百姓無關。可現在呢?既然主權在民,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夥就一起上戰場吧。

隨後,革命政府把民族主義轉化為強大的軍事動員力。1803年,拿破崙在原有徵兵法的基礎上,頒佈了新的徵兵法。規定凡是20歲—25歲的男子,除了鰥夫與殘疾人,皆有義務參軍。如此一來,法國軍隊的兵源就大大增加了。

正是民族主義+徵兵制,使拿破崙的軍隊在戰爭開始時所向披靡。這種情況,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有點類似,秦國通過徵兵制和嚴格的賞罰措施,把自己的軍隊變成了虎狼之師。

從1805年到1810年,拿破崙在歐洲大陸打遍天下無敵手。奧地利、普魯士與俄羅斯相繼遭遇慘敗。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巔峰時期,拿破崙拿下了大半個歐洲,它西起萊茵河,東至那不勒斯,它的境內涵蓋了新教的荷蘭與天主教的意大利,以及王國林立的德意志。拿破崙把他的兄弟封為德意志與西班牙的國王,還讓他的妹夫管理意大利南部,拿破崙帝國已然成形。

1809年,拿破崙贏得了瓦格拉姆戰役的勝利,這是其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次大勝。此後,拿破崙戰爭出現了拐點。

4/7 堅硬的絆腳石

在拿破崙前進的道路上,有一塊堅硬的絆腳石,那就是英國。

無論在革命前還是革命後,英國都是法國最強勁的對手。早在18世紀中葉,英法兩國就為爭奪海外殖民地打得不可開交。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國當局總體持反對態度。著名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就認為:法國大革命不是追求憲法與民主改革的運動,只會把人類引入災難。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當然,英國人之所以和法國對著幹,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一方面,他們懼怕海峽彼岸的激進思想傳到本國,會掀起國內的革命浪潮。另一方面,英國以稱霸海洋作為國家戰略,這就意味著,為保證自己在海上的絕對優勢,英國必須阻止任何國家獨霸歐洲大陸,只有讓歐洲各國相互牽制,他們就沒有足夠的精力發展海軍。但凡有這個苗頭,英國就會與弱勢的一方結盟,共同對抗強者,這便是著名的“均勢策略”。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拿破崙戰爭爆發後,英國人故技重施,他們接連組織了三次反法同盟。然而,面對打了雞血的拿破崙軍隊,同盟國軍隊節節敗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關鍵時刻,是海軍拯救了英國人。

論實力,法國海軍相比英國一直處於下風。早在拿破崙執政前,他的艦隊就在埃及被納爾遜指揮的英國海軍給打敗。1805年,即拿破崙稱帝一年後,他決定揮師西進,徹底征服這個老對手。然而,一場特拉法加海戰,再次讓法國海軍品嚐到慘敗的滋味,這一回打敗拿破崙的,還是那個納爾遜將軍。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特拉法加海戰的失利,讓拿破崙打消了通過軍事手段征服英國的念頭。為了阻止英國與他國結盟,拿破崙出了個昏招,正是這一招,讓法軍在戰場上逐漸陷入被動,最終一潰千里。

拿破崙認為,既然我軍事上打不過你,我就通過貿易戰搞垮你。於是,拿破崙實行了大陸封鎖,禁止任何歐洲國家與英國人做生意。法國人的如意算盤是,一旦你英國失去了貿易收入,就無力支持各國的反法戰爭。

然而,拿破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低估了英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位置,這使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5/7 拿破崙的昏招

此時的英國已經是全球海洋霸主。通過長期實行“均勢策略”,英國獲得大批的海外殖民地,並控制了全世界許多重要的港口。也就是說,英國人幾乎壟斷了海外市場,任何國家想要從全球貿易中獲利,都得通過英國,英國堪稱世界經濟的樞紐。

一旦阻止歐洲各國與英國開展貿易,他們的損失反而比英國更大。失去了英國,他們等於失去了一片廣闊的市場。而英國依舊可以通過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為自己的商品提供市場與原材料。所以,大陸封鎖不會要英國的命,反而會要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命,甚至包括法國在內。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首先坐不住的是西班牙,他們打破封鎖,和英國人搞起了走私交易。其次是俄羅斯,大陸封鎖讓俄羅斯蒙受鉅額損失,因為每年他都要向英國出口大量的木材與農產品。俄羅斯不把拿破崙的禁令放在眼裡,俄國的港口開始公然接納英國的商船,這讓拿破崙惱羞成怒,決定起兵報復。

1812年,拿破崙率領百萬大軍遠征俄羅斯,這場戰役成為了拿破崙戰爭的轉折點。

起初,拿破崙大軍長驅直入,直接打入首都莫斯科。但事實證明,他落入了敵人的圈套,接下來幾個月,法國人被困在俄羅斯的苦寒之中,不得不開始狼狽的撤離。此役使拿破崙的軍隊減損了90%,法軍不敗的神話從此破滅。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拿破崙遠征俄國鎩羽而歸

遠征俄羅斯讓法軍元氣大傷,成為之後一系列失敗的序曲。歐洲各國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尤其是英國,他已經見識了拿破崙軍隊的戰鬥力,並洞悉了背後的奧秘。要想擊敗拿破崙,英軍必須改變以往的策略,從協助盟友抗法,到親自投入戰鬥。面對強大的對手,唯有全力一搏。

此外,英國也學法國,打出了民族主義的旗幟。拿破崙高喊革命口號,英國人則以保家衛國為由,號召大家共同抗擊邪惡的侵略者。歐洲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紛紛把民族主義作為戰鬥的動員令。1813年,法軍在萊比錫戰役中輸給了俄國、普魯士、英國、奧地利等國組成的強大聯軍。這場戰役被稱為“民族之戰”,拿破崙無意間喚醒了整個歐洲的民族熱情。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1815年6月,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被徹底擊敗。之後被送往聖赫勒拿島,在此度完餘生。1821年,拿破崙與世長辭,法國的波旁王室復辟。

6/7 不同的生存邏輯

拿破崙為什麼會失敗?人們有各種解釋:野心太大、狂妄自滿、軍事獨裁、用人不當······這些都是重要原因。然而,拿破崙的失敗,不僅是個人的失敗,其背後還涉及到兩種不同的生存邏輯。

拿破崙發動戰爭之初,是為了向歐洲各國輸出革命。但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場戰爭與其說是出於革命需要,不如說是為了生存需要。面對虎視眈眈的鄰居,拿破崙不得不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為法國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至於全民動員機制,則給了他挑戰各國的資本。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法軍連連告捷,這也悄然改變了拿破崙的作戰動機。拿破崙發現,想要讓自己的成功維持下去,法國就必須不斷地攻城略地,把自己的制度強加於他人,把更多的土地納入版圖。只有這樣,法蘭西才能變得更安全。

所以到最後,法國軍隊從為生存而征服,轉變成為征服而征服。這就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法國憑藉強大的制度優勢,將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並在短期內實現了領土擴張。然而,他的對手們也在學習,他們很快就會把法國的優勢學到手。與此同時,擴張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卻在不斷遞減。為維持統治所花費的成本卻在上升,久而久之,法國就被拖垮了。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你也許會問,這難道不能避免嗎?雄才大略者如拿破崙,他身邊還有那麼多謀臣智士,他們會意識不到這點嗎?很遺憾,即便意識到也無能為力。

原因在於,法國屬於典型的大陸型國家。大陸型國家的特點是,一旦實力變得強大,就會尋求擴張。對大陸型國家而言,領土就是其安全的邊界,唯有不停地擴張,直至征服產生的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軍事行動才會停止。

古羅馬帝國是如此,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是如此,到了希特勒時代的納粹德國,還是如此。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我們姑且把這種現象,稱為“帝國的陷阱”,這是很多傳統的大陸型國家難以擺脫的命運。他們往往在開始時所向披靡,到達頂峰時遇到拐點,隨後急轉直下,其發展軌跡呈現出倒U型的曲線。

為什麼會出現倒U型曲線?因為土地束縛了這些龐大的帝國。土地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成本,最終讓帝國不堪重負,直至崩潰。

但還有一種生存邏輯,它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那就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海洋型國家。

7/7 贏家的結局

海洋型國家面向廣闊的大洋,他沒有大陸型國家那麼強烈的領土需求。對海洋型國家而言,大海一望無際,無法劃定邊界,也就不存在領土安全的問題。所以,這些國家更加重視掌控關鍵節點,比如貿易港口、交通要道等等,以形成巨大的網絡,英國正是這方面的典型。

19世紀初,英國就以這樣的方式控制了海洋。他所做的就是不斷鞏固海軍實力,對敵人形成壓倒性優勢,無法在海洋上挑戰自己。當歐洲各國在陸地上捉對廝殺之時,英國人卻把觸角伸向了海外殖民地。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如果說大陸型國家重視的是領土,那麼海洋型國家在乎的是市場。前者無論多麼龐大,終究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後者無論佔領面積多麼狹小,卻是個開放的體系。

大陸型國家與海洋型國家這兩種不同的發展邏輯,在拿破崙戰爭中表現地淋漓盡致。拿破崙的大陸封鎖,就是典型的大陸型思維,他希望把全歐洲變成一個鐵桶陣,把整個海岸線作為領土的邊界,來抵禦敵人的進攻和滲透。然而,這麼做的成本卻很高,大陸封鎖以失敗告終。

拿破崙試圖用封閉的體系戰勝開放的體系,決定了他不可能成功。他給全歐洲關上了全球市場的大門,但這扇大門漏洞百出,敵人很快就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縫隙鑽了出去。

帝國的陷阱:拿破崙如此英明神武,又為何會一敗塗地

英國是拿破崙戰爭最大的贏家。整個19世紀,幾乎沒有國家能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然而,從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也開始熱衷於佔領土地,他在亞洲與非洲東征西討,成就了所謂的“日不落帝國”。

殊不知,正是“日不落帝國”的輝煌,讓英國遭遇了與當年拿破崙同樣的命運。土地導致英國在海外的統治成本急劇上升,並最終把大英帝國拖向了衰落。看來,即使精明如英國人,也沒能從拿破崙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正如黑格爾所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