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这部纪录片的争议挺大,豆瓣7.9分,有人说它很有帮助,有人觉得它通篇鬼扯,还调侃它是“意淫法则”。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记得我第一次看时,是在大学某次课堂上,一位讲课很牛掰的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当时灯光关闭、窗帘拉上,所有人进入沉浸式观影模式。那位老师也没说片名,只是说:“来,今天我们看部片子。”开头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如同鬼片,搞得我一度被吓得想闭上眼睛。没想到,后来却看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震惊不已,同学们都表示难以置信。播放完毕,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学生依旧沉浸在影片里,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回想自己的整个人生,并审视脑海中的种种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就是——《自然法则:吸引定律》,又名《秘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01 影片两大核心论点

① 你身边的一切都是由你吸引而来

影片的中心论点之一就是:你身边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而来的。

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东西,都是你对宇宙下的“订单”。

看到想要的东西很想要,看到不想要的东西就逃避,然而宇宙不会分辨这是你想的还是不想的,它只要存在你心中,它就会来到你身边。

我们上班前不停地对自己说:“不要迟到、不要迟到”,宇宙心想:这个人,说不定口是心非呢,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却很想呢。于是宇宙只接受到了你发送的“迟到”的信息,它就回应你迟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你心里一直在想什么,便吸引来什么。你想着成功、成功,十分强烈、坚定不移,你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吸引来成功。你心里想着生活好糟糕、老公不中用、孩子不听话,你的生活便一直是这样。因为你满脑子都是这些负面想法,宇宙自然也会回应这些想法。说白了,吸引定律就是你和宇宙之间的交流。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块吸铁石,你每产生一个想法,你就会发出一圈圈频率波,宇宙一直在接收你的信号,不会暂停也不会重启,一直在接收,然后就会反馈给你你想要或不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你吸引而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不过,我们确实很难每时每刻都监督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做不到,每人每天会产生600多万个想法,这么多,怎么管得过来?但我们可以选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正能量的东西上。每当我们产生消极情绪时,我们可以和自己说,宇宙在等着接收我们的讯息哦,赶快改变想法吧。

如果心里想的是“不要迟到”,其实不对,你应该全身心地去想的是“我会早到”;如果心里想着“不要欠债”,应该把它替换成“我要赚XXX钱”,我们要学着用正面的想法去替换负面想法,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

用正面想法代替负面想法。


② 你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影片中有位从飞机失事中幸存下来的人,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全身瘫痪、无法吃喝、无法呼吸,医生说他将永远是个植物人,只能眨眼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但是病人本身并不相信,病人只相信自己能在圣诞节当天走出医院。于是他一直在心智上下功夫,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双脚走在路上。虽然医生说无法呼吸,但是病人内心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深呼吸深呼吸。慢慢地,呼吸器拔掉了。病人说,他不让任何事干扰他的目标和憧憬。8个月后,他慢慢地学会走路,最后终于走出医院。连医生都说不可能的事,他做到了。

我们可能对吸引力定律不了解,但也不要把它拒之门外。毕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面,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在那么多不好的事物上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宇宙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实现你的愿望轻而易举。你之所以认为不能实现,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限。如果我们想改变现在的处境,就得先改变现有的想法。吸引力定律一定会实现我们心里想的事情。过去的想法和行为造成的现在的结果,但不代表将来也是这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 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该过程有三个关键字:要求、信念和接受。

首先,对宇宙发出指令。你到底想要什么?坐下来,把它写在纸上,用现在时写,写多少都可以,你就是那个给宇宙下订单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然后,要相信已经拥有它了。要相信还没有实现的事。大多数人经常压抑自己,不去想想要的事物,这样做并没不会获得什么好处。当然了,长时间没得到就会感到心灰意冷,这时要接受这个感觉然后用更坚定的信念代替它,告诉自己:我知道,我知道,它就要实现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最后,接受。想想要的事物已经出现了是什么感觉,把想要的事物和快乐放在一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快速行动。


02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同样把宇宙和内心牵扯上关系的,是24岁的毛爷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毛爷爷文采很好大家都知道,而少为人知的是他在24岁时就拥有心怀天下的气魄了。当年还是个学生便写下了《心之力》一文,被他的老师杨昌济打满分,并称此文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我最喜欢的便是文章开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彼时暂不确定毛爷爷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者,但他却是极其相信内心的力量的。他心里有着宏伟目标——“我要救中国”,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能够实现,也觉得那股子相信、那股子思维心力是可以战胜一切。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毛泽东(《心之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正如影片中所说:世界上所有伟人的存在就是告诉我们,生命本来就该是伟大的。

其实,每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自己选的。

要知道,我们最多只运用了潜能的5%。要相信自己非常伟大,并且与众不同。生命太不平凡了!这是一段无比精彩的旅程。

如果感觉好,那就去做;如果感觉不好,那就换一件快乐的事去做。跟着幸福的感觉走,我们会一直生活在快乐的空间里。

“你无论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亨利·福特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我们的思想。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我们要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没有人可以过你的生活,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没有人能够创造你的故事。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从现在开始创造你的故事吧!


03 心理学角度:吸引力法则=心理暗示+墨菲定律

①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上课老师抽问偏偏抽到了心里默念“不是我不是我”的你,做了什么事不想让人知道心里一直挂念着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当你非常想出去旅游或跑步担心下雨时,往往会下雨。

这和影片中的观点——你想到什么便吸引来什么,不管好的坏的,都会被你吸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与其如墨菲定律所说我们不停地担忧某件事,不如把关注点都放在想要的东西上面,把精力放在让自己快乐的事物上,生活不是会更好么?

影片中有个男同性恋的例子。那位同志是个脱口秀表演者,觉得因为自己是同性恋所以被所有人都瞧不起,同事、观众都对他嗤之以鼻,他总是担忧被别人排挤,与他人相处不来,每天很痛苦,活得很没意思,向影片中的治疗师求救。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治疗师觉得,那位同志发的邮件,全是在说‘同性恋’、‘痛苦’、‘挣扎’,总在担心这担心那,满脑子都是负能量的东西,没有好的一面。于是治疗师让他把关注点放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自己身体健康,周围的景色很美,这些难道他都没有注意到吗?——要把精力、想法放在令我们快乐的事情上,才会越来越快乐。快乐的能量很大的。

当我们开始爱自己了,世界才会爱你;只有爱自己,才会吸引来美好的东西。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② 心理暗示

我从来不敢小瞧心理暗示的力量,我希望任何人也不要轻视它。

关于心理暗示有个著名的实验:曾经有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执行时决定以放血处死。犯人看不到行刑的过程,只感觉刀在手腕上割了一刀,然后听见血滴在盆里的声音。而实际上犯人身上的伤口后来停止流血了,他听到的是细小的水滴滴在盆里的声音。但是犯人最后还是死亡了,死亡的症状和真正的血流尽而亡一样。

很神奇,也很可怕,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大。

犯人告诉自己:马上血就要流光了,自己就要死了。其实他最后是死于自己的暗示上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有些人会有失眠问题。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失眠的各位:是否在某个失眠的夜晚都认为过自己会失眠?

有老师在做失眠讲座时就问了这个问题,结果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表示自己失眠前确实想过。那么,到底是作息或身体原因导致失眠,还是自己认为自己会失眠呢?

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下暗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如果我现在和你说: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你脑袋里有没有出现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呢?

同样,在生活中你告诉自己:这件事我肯定做不好,那很有可能就真做不好。

如果大人从小就对孩子说:“你不行;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你;你将来怎么会有出息?”等等,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往往会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贴上“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标签。

所以啊,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消极的评价,我们不要去在意,越是在意,就会越让自己陷入不爽的境地,甚至吸引来其他更加负面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多下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增强自我信念,积极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乐地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04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我们找不到一点好处的。”——塞万提斯

同样,我觉得纪录片也是,我们总能在关注的片子里找到属于自己、与自己感受相契合的那部分。

豆瓣上有人将这部影片贬得一文不值,说它全篇都在“意淫”。

(不过我百度了一下,百科上说“意淫”是中性词,指不切实际、过分的幻想,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想碰撞的结果和激发潜能的存在。这么说来,说它“意淫”还真是没错。)

我爸旁观我看影片时也说:“嘁,买彩票的人那么想中彩票,怎么就没几个人中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我心里想:你又不知道买彩票的人的真正心态是什么,百分之百相信的人毕竟是少数,何况人家可能只是现在不中,没准未来就中了呢?——好吧,我也就不找借口了,确实影片不够严谨,我得承认。

毕竟,所有奥运会参赛选手都是冲着冠军去的,他们的心愿有多强烈想必不用多说,每一个奥运选手都想成为那个拿冠军的人,但,冠军确实只有一个。

而且,影片另一个缺点是:太过于关注思想本身,却忽视了成功的另一重大因素——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WOOP思维心理学》上说:一旦沉湎于乐观的幻想,这个人的行动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和影片所说的正好相反,不是吗?

在我看来,“相信、行动、坚持”(believe to do it; do it; keep doing it)是成功的必备三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影片过于宣扬想法的重要性确实为人诟病。

然而,尽管不够严谨,也有矛盾不合理之处,但影片本身就一部鸡汤励志片。“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句话虽然唯心,但却蕴藏着很强的力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不知为何,现在很多人越来越不屑“鸡汤”了,仿佛看到这两个字就辣眼睛,想跟那些鸡汤、励志类的东西划清界限。说来惭愧,我曾经也是这样。以前在书店工作,当有客人特意问我“心灵鸡汤类的书在哪里”时,我很诧异,暗自撇嘴,心想这个时代了还有人迷信鸡汤啊。但后来我发现,我的日子并没有因为耻与“鸡汤”为伍而过得更好,反而每天早晨看看鸡汤让我打足鸡血、干劲满满,因此我想,有时自己还是需要鸡汤的。

说回影片,有的地方很正能量,比如关于心情那部分。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时,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于是心情更差,导致恶性循环;而当我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时,就会吸引更多的美好事物围绕到我们身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乍一看论述平平无奇,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总会忘记。在生活中我们会遭到挫折冷遇时,总爱钻牛角尖,将自己置身于死胡同,譬如我,有时候真真恨透了自己的敏感脆弱,人家的随意评价会记心上,甚至爱给自己找“假想敌”,啊,好想狠狠扇曾经的自己一巴掌。当我眼光只着眼于小处时,整个人变得非常狭隘。在我们心情崩坏时,完全可以转移目光、变换视角,世界灿烂盛大,一花一草都值得欣赏,何必只盯着消极情绪和不断滋生的负能量呢?

无论如何,只有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命运,不要把它们交到别人手里。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备受争议的纪录片《吸引定律》


我对于这部影片的态度既不会全盘接受,也不会全盘否定,坦然承认它的不足之处,按需摘取它有价值的部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语

其实片名就是个伪命题,一旦某个东西不可证伪,那就无法与科学挂钩。

影片所宣扬的就是你只要相信,你就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说明你不够坚定。非常鸡汤论调的言论,但不该就此认为该影片“垃圾”。我们在看片时,要保持自我的理智,不要被片子牵着鼻子走,也不要完全听信他人评价,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