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制度往往是治理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部分,有了制度人們的行為舉止才會規範起來。 比如:夏曆、分封制、郡縣制、科舉制,這都是我們現如今耳熟能詳的制度,古人究竟是有多麼聰慧,才能在一個限制思想的封建時代演變出制度這種東西。

那麼讓我們回顧殷周時期,看看他們當時到底確立了什麼制度才能讓後世將制度演變地越來越嚴謹,後人們口中所提到的“五等爵”制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它又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有什麼關係,究竟是如何演變發展的呢?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五等爵制

追溯歷史,談及殷周時期,大部分人都會以為這是大周朝的簡稱,但其實歷史上的殷周時期是三個朝代,分別為商朝、西周以及東周這三個時期。那麼商朝最初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在夏朝後期,夏王上位之後殘害人民、統治殘暴,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政君王。此時分佈於邊遠地區的商部落逐漸的強大了起來,在受夠了這樣的昏君長時間統治之後,商部落的首領聯絡著他周圍的部落,決定起兵伐夏,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於是等到打倒了桀之後,湯建立了商朝。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商湯滅夏桀

由於前一任的君王,也就是夏王桀在位期間並沒有做出什麼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情,所以他在位期間國家的經濟狀況持續下降。在湯繼位之後,他決定注重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任用賢才,才使得經濟暫時得到發展,人們的生活比起從前來著實安定了許多,後來商朝長期對外征戰控制的範圍不斷得到了發展,商朝為了鞏固現階段的統治,設定了監獄和酷刑,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強了對奴隸的控制。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商湯

其實現如今每當我們提到商朝,必定會聯想到商朝的最後一個王,也就是商紂王,為什麼提起商朝就都會想到商紂王呢?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神話電視劇《封神榜》中其殘暴形象的影響,我們的印象中商紂王就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暴君。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他“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出來商紂的荒淫無道,而且他修建了豪華的宮殿,對百姓的賦稅徵收繁重,利用酷刑殘害無辜百姓,這種種行為跟桀是多麼的相似,在商朝晚期的時候,周部落如同商部落一樣迅速的崛起,周部落以農業立國,不斷的擴展疆土,發展的非常迅速,此時的商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於是很快便走向了消亡。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商紂王

周軍將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在公元前841年,周武王同百姓搶奪東西,一個堂堂的帝王與百姓搶奪東西,這必定會引發百姓的不滿,於是百姓發生了暴動,再後來就是人們熟知的以“烽火戲諸侯”來取悅美人的周幽王登基,政治依舊蕭條。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說殷周時期有幾位帝王昏庸無道,使人民不得不反抗,但是這一時期的許多文化卻為我國的文化史添上一筆濃厚的色彩,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獸骨等上的文字,從甲骨文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文字則是誕生於商朝,因為甲骨文中的記載內容十分的豐富,涉及到很多祭祀,戰爭,刑法,醫藥等內容。甲骨文的發明是人類史上形成漢字的一個重要階段。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甲骨文

可是殷商時期的社會政治制度發展卻十分不盡人意,奴隸制在殷商和西周時期正是發展階段。在這麼一個古老而平和的階段,怎麼會產生奴隸呢?我們都知道在那個時候部落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隨著部落迅速發展之間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兩個部落發生衝突後,實力較弱的部落成為俘虜,於是就誕生了奴隸,而“殷夏革命”西周取代殷商正是藉助於奴隸們的的反抗,因為當時的暴政,奴隸們無法生存,他們為了給自己謀求一條活路,才與奴隸主階級進行了的爭鬥,使得奴隸主階級得到了沉重的打擊,此時的周部落也就順手牽羊取代了殷商,也許是因為奴隸的反抗才使得伐商進行的這麼順利,於是西周對奴隸進行了嚴格的把控,為的就是防止奴隸再一次叛亂,所以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西周成為統治者後繼承了商朝的天命神權思想,不過這一次西周與商不一樣的是他們在天命神權的思想中又摻雜了一些德的範疇,有殷人尊神

周人尊禮的轉變,商朝貴族對神的觀念是至上神觀念,認為帝是大自然和人類的最高統治者,地位比皇帝還高,有能力對一切事物發號施令進行賞罰,因此他們培養了一類人物,專門來傳達“神”的旨意,為什麼西周要在已經比較完善的天命神權思想中添加一些德的存在呢,《左傳·僖公五年》中認為他們是失去了德和民心才國破家亡,所以將“以德輔天”的思想加入其中。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西周青銅器

周朝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政治變動——分封制,我們前面已經提到西周對奴隸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周武王為了鞏固建國初期動盪的政治形式,他想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他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和臣子們的功勞大小,將官員們分封到各個封地,命令他們在分封的地方各自管理百姓與土地,就此成立了諸侯國,這不但保證了周王朝對各個地方的控制,同時也可以擴大統治範圍,諸侯必須要服從周王的調遣。受封者可以給別人再次進行分封,就這樣周王朝確立了等級制度,就這樣自上而下的統治著人民們。

“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背後是經過了怎樣神奇的發展!

西周分封制

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諸侯中又包括五個爵位,分別是:侯、公、男、子、伯,這五個爵位便是五等爵制,但是這五個爵位中只有侯、男為諸侯稱號,公、伯、子實質上是分別指年齡較大的並且身居高位的臣子,他們廣泛用於貴族的名號,但並不限於諸侯的範圍,而最早有關西周五等爵的文獻,《孟子·萬章下》中也提到了相關的具體制度,其中有明確的記載著天子,公侯,伯以及男爵的領地範圍分別為千里,百里,七十里和五十里。從這裡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五等爵制的詳情已經不可再考證了,因為諸侯都想稱霸,就把原始的爵位資料毀掉了,而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對西周的制度尚不瞭解,現如今考察起來便更加困難了。不過查閱一些資料我們可以得到,爵制是西周禮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且西周的爵位制度比較複雜,有內外之分,根據《白虎通義·爵》中“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從這句話也不難得出周天子,當時並不是以五等爵進行簡單的分類,而是進行了內爵和外爵的分類。

到了後來的戰國時期,烽煙迭起,社會動盪,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文化,在這期間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血緣為中心的爵位體制開始解體,這也就預示著該政治體系將要落下帷幕,新的以崇尚軍功的封爵制度開始建立。


參考文獻:

1.《白虎通義·爵》

2.《孟子·萬章下》

3.《左傳·僖公五年》

4.《史記·殷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