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的邏輯與投資的機會

最近,很多群友們諮詢ETC的問題,今天週末,就講一講ETC的邏輯以及資本方面的機會。


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研究問題,首先是要明白三要素,時間、地點以及人物。


我們先看一下“人”。


一方面,ETC是全國鋪開的動作,給民眾帶來了便捷,但是輿論上卻遭遇了反噬,交通部出面妥協,很顯然,反ETC的是一個聯盟,背後有金主爸爸。


另一方面,最近兩年,全國百萬銀行員工揹著鉅額的任務去辦理ETC,各大銀行也在瘋了似的補貼ETC,很顯然,真正力推ETC的不是交通系統,而是金融系統。


明白了這件事兒的推動者,關於ETC的很多疑惑就會瞬間明白。


譬如算資金賬,ETC車道的建設成本30萬,電子標籤也得300塊錢,而ETC並不具備大量場景的應用,移動支付方面有太多的低成本手段可以替代。但 最後,還是強制使用了傳統的金融結算。


或者算時間賬,如果是交通系統來推ETC的話,直接跟交強險綁定,全國一年之內就完成安裝,用不著逼著全國百萬銀行員工拼命搞地推。


所以呢,如果認為ETC是如網上所言抓捕逃犯降低犯罪率,提升過車效率啥的,那麼投資的方向就一定會走偏,我們要記住,ETC的紅利未來一定是金融。


看完“人”,接下來,我們再看“地”。


在安裝ETC之前,高速收費的都是地方化的,而隨著ETC安裝後,各地方的高速可就全國聯網了。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模式,各省的高速收費都是“股份化”的,歸各地方的高速集團和私人所有,賬目不對外公開。


這就使得很多地方的高速過了收費年限卻依然在收費,而且收到的錢也都不知所蹤,國家試圖推行的高速降費也困難重重。


而安裝ETC之後,就相當於推動各地賬目公開,各省各市的高速收入全部一清二楚,“市場化”之後,地方再也不能搞燈下黑了,高速的賬目都必須合規。


這就是為何ETC的技術落後,成本高昂,應用場景也很少,但金融系統卻在強力推行的原因。


邏輯很簡單,就是把90年代的央地分稅制改革,複製到了如今的高速公路領域,因此,遇到的阻力與當年的分稅制改革也非常的相似。



所以,參考到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之後,地方性企業紛紛開始隕落,全國性的巨頭一個個的崛起,我們要記住,未來ETC的金融生意,一定是全國性的生意,如果把注意力放在省市一級,則必然會被歷史所淘汰。


地利人和講完,最後剩的是天時。


ETC之前推行很慢,但是在18年開始加速,19年下半年開始衝刺,用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的系統聯網。


這個週期,跟財政供給側的週期幾乎完美契合。


原因很簡單,財政供給側之下,地方政府沒錢了,一方面需要仰仗中央和金融系統發行的專項債,另一方面也要自己去開拓新的財源。


因此,過去“獨立王國”的地方高速就擺上了案板,過去艱難推行的ETC,在2019下半年,一口氣幹了過去五年的活。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輪的改革並不是自然形成的,相當於90年代末的國企一刀切,就像90年代的王健林董明珠們那樣,晚兩年就將錯過混改的良機。


因此,ETC的全國金融紅利想要抓住,也就這一兩年的事兒了,過了就沒有機會了。


聊完了生意,再聊一下政策。


從一個小小的ETC,我們就能夠看出來一套改革的頂層設計有多麼的不容易,不僅要符合經濟學規律,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還缺一不可。


回顧歷史,只有國家把稅收統一了,才能夠推行大規模的減稅,同樣,只有國家把整個高速系統整合了,才能夠推行大規模的減費。


我們看一下這兩年,LPR降低的是借貸成本,科創板降低的是融資成本,營改增降低的是稅收成本,接下來的高速降費降低的是企業運輸成本,不同於之前針對互聯網企業的“提速降費”,目前這一套組合拳針對的都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的成本降下來的,看到有利可圖的企業才會去投資,創造就業和稅收,而那些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在漂亮的財報之下,則可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兼併和擴張。


所以,把高速的ETC放在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這個大邏輯之下,就會明白,高速的金主爸爸們就不要負隅頑抗了,儘早轉型才是當務之急。


好了,政策性的邏輯講明白了,那麼接下來的行業走勢,也會慢慢的清晰。


目前所有的改革邏輯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要從過去的“股份化”轉向目前的“市場化”。


逼著交通系統安裝ETC,本質就像逼著鐵路系統把京滬高鐵IPO,是把原本“股份化”之下“聯產承包”的國有資產,給市場化了。


就像京滬高鐵上市後,要公開各項支出那樣,市場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透明。


裝了ETC的高速系統就像一個上市公司一樣,做假賬的成本高到了令人髮指,高速的內部賬隨著全國聯網之後也將被打破,產業鏈中的各項成本都將持續下降。


而市場化的另一項結果,就是資本化,過去一個個虧損的高速公路隨著賬務的逐步透明,搖身一變就成為了一群印鈔機。


屆時,通過ETC清理了高速利益集團的地方政府,都可以學著對茅臺反腐的貴州政府一樣,把地方的高速資本化,輕鬆解決了地方的債務負擔。


而對於中央政府層面,ETC的推行只是開始,中央可以通過ETC像稅收槓桿一樣去進行宏觀調節。


譬如說,過去超載的問題隨著ETC就將被解決,將高速公路的貨運轉向國家更為支持的鐵路運輸和空運,甚至全國交通整合之後,我們還可以搞轉移支付,調節東西部的運力,推動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


而明白了中央的思路,就會明白,過去過去盤踞在高速領域的利益集團會紛紛退出,過去散亂的標準將得以統一,隨著阻礙了中國高速發展二十多年的利益集團的退出,從時間的維度就會明白,未來的市場會很大。


就像智能手機的標準統一之後,市場變大了,很快會崛起不斷功能迭代的支付寶和微信,如今,全國高速領域的標準隨著ETC推行之後,也將開始統一併進行技術迭代。


那些用著金融的邏輯,去針對全國ETC功能開發的,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風口,譬如針對省內或者地級市的停車場搞ETC沒啥前途,但是基於ETC搞出全國統一的停車標準就會很牛逼,還會得到金融系統的支持。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那就是把ETC的號當做一個新的QQ號,隨著ETC的升級,這個虛擬號背後的微信、APP或者小程序,能夠累積的更多資源,承接更多的應用。


其中最大的應用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車方向的聯動。


過去,長距離的續航一直都是新能源汽車的死穴,跨地域的行駛一直是硬傷。


如今,隨著ETC將各地的高速利益集團清理之後,未來各個高速站將容易被全國統一切入,屆時,停靠充電ETC扣款的機制,綁定後,將形成了一個新的支付通道。


而ETC之前佈局的停車場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不僅可以充電繳費,還可以切入自動駕駛,不再需要停車入庫,實現各個場景的人車分流。


以上只是例子,要知道這是三四億的財富用戶的平臺,客戶質量吊打當年的蘋果,ETC集成的系統將成為汽車版本APP Store,只要初期跑起來,有的是線上線下的合作方主動求合作。


最終,以ETC的數據為內核,利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迭代,獨立於阿里和騰訊,創造出一個新的金融消費平臺。


這就是ETC的未來。


ETC的邏輯與投資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