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創新科技理念 昨天

以下文章來源於正和島 ,作者正和島精編

正和島

正和島,專注企業家人群的高端網絡社交平臺。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世界對這次疫情缺乏想象力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最近關於疫情分析的文章太多,汗牛充棟,但多數都是想象力範圍內的觀點,不同的只是數據與論述。

前幾天,我在家裡搖椅上躺著休息。兒子突然問我:爸爸,會不會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跑過來對躺在搖椅上的我說:“爺爺,快醒醒,你可以開學了。”


這是推遲開學一個多月的小朋友的想象力——可能疫情會延續到他老了。

從歷史與文明的角度來看,過去數週,我們對疫情的衝擊的確是缺乏想象力。一個月前,我們多數人還在拿新冠疫情和非典作比較。現在看來,明顯是低估了。

2月29日,美股還在26000上下,我在《證券日報》刊文,說疫情有可能導致全球大危機;

3月3日,美國剛剛出現新冠病例,我在《環球時報》刊文《如果新冠疫情在美國大規模爆發》

3月17日,我在《證券日報》再刊文,認為“將1930年大蕭條視為當下全球化基本參照”。


每一次都有朋友勸說我,你怎麼這麼悲觀。現在再看,這些觀點都不足以概括變化的事實。

從1月疫情在中國湖北爆發,2月26日,國際新增病例反超中國,到現在差不多2個月,疫情不斷以洞穿底盤式的衝擊力,打破我們多數人此前的想象


網上的段子說,熔斷剛出現時,巴菲特說自己活了89歲從沒見過這樣的現象。結果此後幾天,頻頻熔斷。


所以,對疫情的分析與預測恐怕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力

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藥出現,但我問了許多醫學專家,疫苗很難在短期內出現,那麼,目前看來傳統的經濟學、金融學框架、微觀與宏觀量化分析,可能不足以全面概括當下疫情對全球發展衝擊。


我換一個從文明史的角度看疫情來分析,希望能夠開闊大家的想象力。

大傳染病對世界的衝突,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區域危機型


幾個月最多至一年、僅對幾個或十多個國家的衝擊後,各項發展指標開始復甦。比較典型的是非典、埃博拉病毒。現在看來,新冠疫情明顯遠遠超過了非典和埃博拉。

第二層:世紀危害型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導致了全世界5000萬人死亡,間接導致了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很多人不知道這場病毒一直流行到現在,直到1990年代才發現當時的病毒是H1N1,去年又開始在美國肆虐,導致近2萬人的死亡。也就是說,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整整影響了世界一百多年。

第三層:文明興衰型


1350年代出現黑死病鼠疫,導致歐洲近一半人口的死亡,直接導致了文藝復興的產生,再造了西方文明。如果沒有那場鼠疫,可能文藝復興不會來那麼快。換句話說,恐怕沒有任何單項事物能夠比病毒更能催生人類的新文明、摧毀舊文明。


迄今為止,我們多數人的想象力只是在第一個層面。但第二層、第三層面的衝擊有沒有考慮過呢?

最近一週,摩根士丹利、高盛的報告開始有了想象力,他們估計美國2020年第二季度GDP大降25%左右。美國有可能會造成9000萬人的感染。目前美國特朗普這種“只救市、不救人”的政策,對美國人、美國政府來講,簡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如果這樣,上述糟糕的大衰退越來越有可能。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圖源:新華社


目前我們中國的疫情整體防控住了,現在主要就是病例輸入的風險。對於A股,我認為同樣需要高度警惕國際金融的輸入性風險。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鏈壓力。歐洲幾乎已經鎖住,現在看來美國離“鎖國”恐怕也不遠了,因為美國疫情還在繼續惡化,只有這麼一招。這時候中國的零部件、原材料進出口,在這樣大的衝擊下,不得不重新佈局產業鏈。

當然,我希望自己是錯的,我希望前景比我預期的好。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底線思維應對外部衝擊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在前景不明確的情況下,到底是救人還是救經濟?這個問題出現後,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錯失了疫情防控的窗口期。如果沒有正確的疫情防控模式來穩定預期,恐慌的蔓延對經濟來講是無以復加的。

從更大範圍角度來講,這種超級疫情的爆發,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出現短暫的休克。這種停擺所產生的衝擊力度,可能超越市場的承受力。

對於國內來講,我們的貿易依存度比較高。我們經濟總量有30%多是“兩頭在外”——供應端在外,銷售端也在外。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目前的政策是不是已經儲備足夠,來應對這種外部衝擊,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很重要的是金融層面。持續的金融震盪和流動性枯竭,對新興經濟體和外圍國家的貨幣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因為歷次金融危機,即使爆發在中心國家,它所產生的震盪也許大於對中心國家的衝擊。


我們是採取進一步的金融自由化,還是防火牆的構建和管控,這個政策對我們也很重要。

目前簡單地賭哪一個方面,可能都不是很好的策略。對我們下一步來講,的確要有強烈的底線思維,想好各種應對措施,以使得我們政策的韌性和彈性比較充分。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中國會成為國際資產避風港嗎?

王永利(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不能把救市和抗疫對立起來,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當金融市場面臨巨大沖擊時,不救市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一次大家只是埋頭抗疫,而不管股市等金融市場的話,一旦金融市場出問題,再疊加疫情衝擊,經濟還有救嗎?所以救市和救人嚴格分割我並不同意,兩者其實是分不開的。

從根源上說,這次的衝擊是疫情,如果疫情止不住,央行採取的所有措施都只是延緩,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這個過程裡,中國確實“運氣”太好了。

大家回頭看看,我們真正開始大範圍封城隔離的時候,基本上春節長假已經開始,人們都已經回到原住地,如果不是這樣,而是人口大量流動到新的地方再爆發,可能成本比今天大得多。


中國第一個爆發疫情,當時還可以全球採購口罩等物資,今天全球都爆發,就幾乎買不到了。當下,中國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們需要在鞏固國內成果的同時,大力去支持海外,展示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中國的股市雖然也受到衝擊,但是震盪比較小。很多人想,中國的股市會不會成為國際資產的避風港?我覺得有這種可能,但也不要過於樂觀。

大家一定要知道,你要成為一個避風港,成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是需要一系列條件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市場規則必須公平合理、嚴格執行,第二是要有足夠應對巨大事件衝擊的能力,維護這個市場的穩定。

這方面我們可能還要做很多努力。一是現在形勢比較好,但別人敢不敢進來?二是如果大量的熱錢衝進來,我們敢不敢要?

這方面一定要慎重。所以我認為全球形勢下中國是比較好的,但是也要避免盲目樂觀,甚至以後要好好學習美聯儲的做法,當危機來了看他們怎麼應對。

不管怎麼樣,我認為這一次的疫情大爆發至少將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前十幾年的進程!

超級疫情爆發,全球大轉折開始!

當務之急:

管理和恢復供應鏈的彈性、韌性

宋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本次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對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影響,我認為,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採購體系、供應體系和物流體系的斷鏈,對我們出口造成了影響。2019年我們整體出口是31.5萬億,其中機電類和紡織類佔到大多數。這兩類在疫情爆發初期,受到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階段。

第二階段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使得我國產業鏈受到了兩邊的打擊:一方面是出口遭受打擊;另一方面是進口,特別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通訊行業裡面的柔性屏材料,供應基地主要在日韓,必然對我們採購供應的產業鏈構成影響。

雙重影響之下,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去管理和恢復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熱議的是產業鏈外遷問題,有人比較樂觀,認為中國有龐大的工業體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外遷的。另外大家也知道,越南2019年增長比較快。

我認為,外遷不外遷不重要,目前需要積極解決幾個問題才能保住中國產業的韌性和彈性。

一是儘可能把我們的產業從中游環節向上遊環節延伸,否則被替代的可能是存在的。我最近調查江浙一帶,紡織行業的訂單掉了大概10%左右,就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

二是從全球佈局角度,如果我們能擺脫單一市場,走向多邊市場、多邊供應的話,相對來講我們抗擊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能力會增強。

三是從政策引導角度,迫切需要國家建立供應鏈安全的管理體系,包括預警機制、協調政策等。

只要當這些問題真正解決了,所謂產業的韌性才能夠談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